王 琪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更应当不断尝试着教学策略改进优化,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为其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保证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愿意将数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能够真正用于解决问题的技能。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简单介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在数学课堂上布置多项实践活动。但是学生们也有着独立的思想和学习需求,对于复杂而繁琐的实践活动,学生可能并不会表现出积极的参与热情。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趣味性,为孩子搭建轻松、愉快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将教学型与趣味性完美结合在一起,保证学生们能够带着兴趣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探究学习中去。
比如,教师在为低年级学生们讲解100以内加减法的时候,就可以准备多个木棒,然后通过进行木棒总数增减的方式为学生们完成知识导入。教师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学生布置多道100以内加减法题目,然后让学生利用木棒展开动手操作实验,通过直接进行木棒数目增减操作得到题目正确结果,但是学生在经过多次动手操作以后就会发现每一次实践活动操作起来都太麻烦,教师趁此让学生对比直接利用数学课本上的加减法计算规则完成解题的效率,引导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其实就是帮助人们将复杂计算过程简化的工具。学生在这样的课堂实践活动中不仅仅体会到数学知识探究的乐趣,而且也会对很多看似复杂、抽象数学知识本质有深入理解,提升学习效果。
教师在为学生们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达成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就可以考虑布置更多样化实践操作任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提升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了教师布置任务给出的压力,学生也会有更明确的动手操作目标,带着问题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当学生摆脱课堂学习模式桎梏后,往往会更充分地发挥自身创造力、想象力,在与教师合作实践活动中甚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师还应当在学生完成实践活动以后,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过程加以评价,评价内容力求客观、公正,让学生们正式自己动手操作能力方面不足,从而在今后学习中不断改进与提升。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多边形面积》这节课的时候,就可以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来到户外展开动手实践活动。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多边形面积计算相关知识进行校园铺设地砖尺寸、面积的测量和计算。学生们在进行校园中不同区域的地砖尺寸测量的时候,可能会使用到格尺、卷尺等等不同工具,这就令学生得到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的极好机会,进而将自己在实践活动中亲手测量得到的数据转化为地砖面积计算关键信息,完成实践活动最终面积计算目标。这样的实践活动需要孩子们灵活使用各种测量工具获取数据,往往会让学生对于多边形面积计算过程有更深刻的印象,提升其知识掌握程度、增强数学素养。
考虑到小学生年纪比较小,自身学习理解能力不是很强,而数学学科所学习的内容大多数是比较抽象的理论公式,小学生们仅仅通过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并不能将其真正融汇贯通。所以,教师务必要搭建与孩子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情境,在学生所熟知的情境当中,他们往往会处于放松状态,更愿意配合教师展开实践活动,很多教学情境都是发生在学生经历过的真实生活中的,所以学生在考虑问题解决方法的时候,也会从真正生活角度更全面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中将数学理论知识烙印在脑海中。而且,生活化教学更契合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小学教育的要求:很好地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尊重孩子们的学习需求。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圆周相关知识的时候,就考虑以生活实际当中常见的圆形物体作为案例。教师可以先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那些圆形物体?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畅所欲言。有的学生会说自行车车轮是圆形的,还有的学生会说眼镜框是圆形的......趁着热烈的讨论气氛,教师要求学生使用直尺、软尺等工具去测量自行车车轮周长、直径数据,然后想一想这两项数据之间是否存在固定关系?学生在动手测量时车轮周长、直径数据的时候也会采取多种方法,从而对“圆周”的概念有一定认知。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无论他们采取怎样的测量方式都实现了对学生智力开发的目的,学生从中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方法,逐步形成完善逻辑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注重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趣味实践活动,确保孩子们熟悉并掌握数学理论知识以后也能将其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真正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难题,提升数学知识迁移能力,养成较强的数学知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