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越,张雨昕,邢烜毓,王春懿
(1.西安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1;2.西安工程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3.西安航天总医院,陕西 西安 710100)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上网的普及化使得每个在校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上网,接触到外界丰富多彩的信息。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手机网民达到8.47亿,占到网民总数的99.1%,其中,10~3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总数的65.1%。移动端网络提供的信息正重塑着网民的普遍认知,也撼动了传统官方媒体的权威地位。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内容必然良莠不齐,隐含着极大的风险。因此,如何利用好移动端互联网平台,在网络信息中植入思政软教育元素进行大学生引导,在当下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此,本文尝试提出思政软教育这一概念,以社会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结合多媒体教育的相关知识,对软教育的定义进行完善和创新。
思政教育不只是单纯地说教,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等元素的植入[1]。如何系统地在网络媒体中植入教育元素,让高校大学生在日常上网、浏览手机内容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增强民族自信,强化爱国情感,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软教育概念的提出主要基于两个方面:(1)参照内隐学习理论,即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2],国内对隐性思政教育有一些研究,思政软教育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源自隐性思政教育的构想。(2)基于常见的商业软性广告,软性广告是一种将产品的信息植入到媒介中,从而实现宣传的效果。产品信息可以通过融入媒介来传达信息,达到广告的效果,同理,教育信息也可以通过融入媒体向学生传达,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因此,软教育指通过特定的概念诉求,以叙述、概念或元素植入等方式使受教育者走进教育者设定的“思维圈”,以强有力的针对心理攻击迅速实现观念、感性素材经验植入的教育宣传模式。
在软教育的制作过程中,制作者的教育目的是明确的,但是不会公开教育目的。教育受众事先不知道所接触的信息中所包含的软教育资料及其相关的目的性。与此同时,在不同情况的软教育植入,引导的明显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的信息能够很容易发觉其中包含的目的和引导意向,而有些信息则不能轻易觉察,但是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习者对某一事物的认知。需要强调的是,教育目的的显性程度依照软教育题材、受众、目的等因素而决定,本身并不存在优劣之分。
软教育最大的特点,即在各类的信息中植入倾向性、引导性的教育元素,通过这些教育元素来实现正向引导的作用。教育元素主要有以下分类:(1)形象型,即通过教育元素的植入,改变受众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正面印象和态度,从而达到美化或者丑化的目的。(2)情感型,即在教育元素植入的过程中,表达出一种特定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影响学习者的情绪,使其引导产生出正向或负面的情绪。(3)联结型,即教育元素的植入过程中,将某一事物和其他特定事物建立联系,这个特定事物可以是积极向上、也可是负面消极,从而让学习者潜移默化地对该事物形成特定的固有印象。例如,一些漫画将中国的形象拟物成熊猫、龙,从而使受众对中国的形象和龙、熊猫联系起来。
软教育偏重于感性的引导,从感性素材入手,教育元素的植入往往是感性的。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其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3种意义上的“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分别为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象征性现实(媒体经过有选择注意加工后所提示的)和主观现实(存在人们意识中的外部世界的图像)[3],信息受众在浏览观看日常的手机多媒体信息中,不断扩充感性认知素材,形成了个人的象征性现实和主观现实。思政软教育元素的植入,本质上就是改变和引导每个学习者的感性认知素材库,重构象征性现实和主观现实,进而升华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思想境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不同于以往内隐学习的相关定义,软教育的教育元素植入必须是有组织的、有系统的,并且要循序渐进,严格依照心理学、传媒学的相关理论,对植入的教育元素进行系统的组织搭建。广大网络媒体受众在受到软教育之前,已经在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素材,并且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世界观,因此,个体对外界的感性认知存在一定的固着性,通过植入软教育元素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组织好该过程,就务必遵循相关学科的客观规律,科学、系统、有效地施加影响。
基于移动端互联网环境,对软教育进行了新的定义,并结合心理学、传媒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该定义构建理论依据支撑。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4]对儿童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根据该理论可以看出,在网络环境中,每个学生网民既是这个大的舆论环境的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言论,尤其是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行业精英和自己崇拜欣赏的特定人群,他们的网络言论,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模仿。因此,那些影响力较大且动机不正的特定人群,在网上散布错误的价值观、鼓吹堕落奢靡的生活方式,就会让广大追随者盲目接受和模仿,极大地误导广大青少年网民。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该理论最早的提出者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5]。
西方认知心理学曾提出术语——选择性注意,个人不可能同时注意所有呈现的刺激,总是有选择地注意某一刺激而忽视同时呈现的其他多种刺激[6]。移动端平台上推送的信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学生的关注点,学生会在诸多网络信息中,重点关注那些与个人、学校、家庭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以及各类热搜、热点问题。对此,需要深入研究移动端“思政软教育”中触发“选择性关注”的相关机制,避免一厢情愿地设置移动端平台上的思政教育,却导致学生厌腻疏远,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
软文字教育是指在受众不受强制教育的情况下,通过概念植入、娱乐调侃、摆事实讲道理、故事人物导入等方式,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将读者引导进预先设定的“思维圈”,从而将所要传达的意识形态、思想动机、舆论导向、认知模式、知识技能等教育内容传到给受教育者的一种宣传教育模式。软文字的精髓在于“软”,避开正面说教形式,通常以一个故事、一段对话、一组段子笑话等易于接受的表现形式作为教育载体,有意识地从中植入作者想要传递的教育元素,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意识接收其信息。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出现了新的网络语言,主要包括热词、口语词和需求词等,因此软文字的构建要有效运用网络语言。软文字主要由3个部分构成,分别为教育载体、关键词、教育元素。
软视频教育分为狭义软视频和广义软视频。狭义软视频是指制作者有意识地植入宣传教育元素,有着明确的导向目的,但这种导向意识没有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娱乐轻松的形式将教育元素隐喻表现的视频。广义上的软视频是指一切非说教目的,但能对观众产生认知导向的视频。软视频需要重视的一个新领域是当下流行的短视频手机APP程序快手、抖音。该类平台用户基数大、传播速度广,需要国家加大对此类平台的管控,并充分运用该平台开展软视频教育。
软图片教育是指以轻松有趣的主题和拟人化隐喻,通过照片、动画、漫画等图片形式,将教育内容展示给受教育者的教育方式。相对于文字,图片具有表现生动形象、信息量大等优势,更容易被广大青少年群体所接受吸引。此外,还有类似的软音乐教育和软舆情教育等。软教育并不局限于以上形式,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发挥功能。
思政软教育可以划分为软文字、软视频、软图片、软音乐、其他软性素材。需要强调的是,软教育并不是以上述某种形式孤立存在,而是多种形式的软教育并存。因为在移动端的平台中,媒体往往是以多种媒体呈现,例如,一篇思政软文,经常配以一定量的软图片来辅助读者加深理解;一个软视频,必然包括大量的软文字旁白字幕、软图片呈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