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勇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41)
“双工作室制”的提出,不仅对校内实训进行了强化,还突出了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训的结合,在最大程度上使企业技能、教师资源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并且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高职院校来讲,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此过程中,需将学校师资、企业实践、科研能力、岗位实习等多个方面融合在一起,因此“双工作室制”教学平台的构建对人才培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工作室制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自于德国,由包豪斯学院提出,强调知识和科技并重,理论和实践同步。在教学过程中,需给予实践项目充分重视,由专业人员对教学进行指导。工作室制形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先进教育成果的出现。“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在政府政策扶持下产生的,在学校中设置校内工作室,在企业中设置校外工作室。学生大一、大二期间在校内工作室中开展项目教学,进行专业学习,项目的实施由专业教师以及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在通过考核之后,学生才能进入到校外工作室,实现人才输送[2]。在校外工作室中,学生会在不同部门实践,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了解企业文化,真正认识到职业工作。就校外工作室来讲,教学主要由专业教师、专业技师以及企业中层人员负责,将职业岗位、发展方向等作为教学依据,制定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并且计划工作室当中的实践项目,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的不断提升,总体来讲,“双工作室制”平台的构建,能够促进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之间的整合,使教育资源更具全面性,实现职业教育和企业、社会之间的无缝对接。
高职院校多数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能够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平台,转变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与教师、同学、企业一线人员进行交流、讨论,在交互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发挥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3]。工作室将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项目为基石。在校内工作室中,可以构建和岗位接近的实践环境以及职业氛围,使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学习、思考与创新。校外工作室能够使学生更了解实际工作岗位,亲临一线进行实践操作。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建设、生产、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在导向性上十分明显,在此过程中,需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目标。“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将职业能力培养的实际要求作为依据,将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应用能力作为主线,促进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主要是将工作室作为平台,将任务作为载体,将“教”“学”“做”融合在一起[4]。在实际教学中,将工作室中的资源作为依托,结合教学需要,构建灵活的教学空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的限制打破,使整体教学更具多样性。
在构建校内实训室时,需做到这几个方面:首先,注重校内实训室相关的专业项目、配套设施的构建。其次,注重项目教学、企业实践项目以及学科课程之间的对接。再次,对学校中参与实训的师资结构进行优化与组合,尤其在双师型队伍内涵建设方面需加强。最后,给予教学、制度、评价、考核等多个方面的保障。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在组建实训室时,对实训工作室的专业方向与具体分类进行完善。其次,将岗位特色作为依据进行专业划分。总体来讲,校内工作室在构建过程中,需以学生校内实训为重点,从课程思政、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等多个方面着手进行锻炼,为今后学生进入校外工作室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校内实训室的学习,学生能够在实训教师和外聘工程师的指导下,深入掌握岗位工作内容,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实践能力。在构建实训室的过程中,也需注重动手实践与课程思政的有效结合,尤其是项目化教学方面,需根据具体任务,完善项目设计、设计方案、作品设计、素质目标等,进而使实训课程更加完整、完善。
校外工作室在构建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将学科专业方向和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凸显出来,需充分满足校外实践需要。其次,导入企业中的真实项目,将学生从项目学习中获得的职业体验凸显出来。最后,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和能力拓展。
在开放性课堂中,需将不同部门有效联系在一起。对于校外工作室来讲,需重视企业文化、制度、部门的协同管理在学生当中的渗透。就校外工作室的组织与管理来讲,部门和部门之间需在负责各自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形成团队意识,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构建良好的工作氛围。在建设校外实践工作室过程中,主要是将产业基地建设作为重点,为了得到从教学设备、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保证,需将真实企业作为实践工作室,运用实际项目实现对职场环境的营造,进而使学生参与到动手实践中,将自身的才能充分展示出来,促进学生岗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从校外工作室的师资队伍整合来讲,一方面,需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加强学生与企业的对接,尤其在具体项目方面。在此过程中,可以从专业技能、考勤、薪酬管理、后续教育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追踪。另一方面,需企业管理者和工程师的参与,将校企合作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学生构建更好的实践平台,并且共同建设课程标准,对教学教材进行有效编制,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使教学资源与教学成果最优化。
“双工作室制”平台在实现项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与区域经济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将行业实际发展特点作为依据,实现对专业课程的有效建设,使项目课程更具特色,同时,将提升人才质量与水平作为重点。在具体实施时,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首先,注重课程在建设之前的调研工作,尤其注重课程之间的整合,可以利用毕业生回访、调研企业、查找资料、行业咨询等多种方式,了解区域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然后从企业的具体需求入手。其次,注重课程向项目的转化。针对实践教学项目来讲,需对校企合作进行深化,将“双工作室制”中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实践项目等多个方面作为依据,对整体方案进行细化,将实践、研究、论证等有效结合在一起,将方案不断完善。为了使“双工作室制”在特色上更加明显,可以将教学标准进行细化,对岗位技能需求进行明确,对校企合作的有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在此过程中,需校外工程师、校内专业教师之间进行深度合作,针对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资源重组上秉承存同求异原则,使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互借鉴,彼此之间取长补短[5]。
在对校内外工作室进行完善的基础上,需将当前硬件设施、教学资源、实践环境作为依据,将项目化教学充分凸显出来,并且将项目实践有效融入教学各个环节当中。对于校内工作室的建设问题,需强调和校外企业实际工作场景之间的融合,积极借鉴产业基地平台,使实训环境、教学平台得以不断完善,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专业理论的协同发展。
对“双工作室制”的考核与评价进行完善,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1)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2)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3)对教学满意度进行优化。(4)将项目化教学优势充分凸显出来。(5)对课程建设进行完善,深化校企合作。(6)对实践教学领域进行拓展,促进人才专项技能的不断提升。
“双工作室制”属于创新性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学内容由模拟向真实转换,促进学生学习心态的转变,实现对人才的有效培养,践行教育改革理念,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满足企业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