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思考

2020-11-25 16:45:06黄青年
名师在线 2020年27期
关键词:初中生法治道德

黄青年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王集中学,安徽蒙城 233500)

引 言

初中生相对于小学生而言,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判断力。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道德判断实践机会,在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会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认同。

一、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我国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坎坷,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爱国精神等都值得被当代的学生学习和传承。初中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能够有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认同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能够展现一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个人道德行为做法的直接肯定,更是对本国文化的直接肯定。初中生正处于对周围事物有强烈批判性的学习阶段,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辨别优秀文化,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地传承。通过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对本民族和个人都会有极大的肯定,从而更加坚定民族信仰。初中生只有对本民族文化有深刻的认同,并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才是对本国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更是对本国文化的极大肯定,在与他人交流中不由自主地彰显文化自信。这对国家的文化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作用。

二、初中生文化自信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快,初中生接触各类文化的渠道繁多,因此,学生能否对文化做出准确判断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设置,能够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评判标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判断优秀文化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和传承优良的品质的途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但由于对文化的普及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初中生对本国文化了解甚微,因此,在平常的学习中,学生并没有建立足够的文化自信。当其他外来文化来袭,初中学生接触之后,会片面认为本国文化没有其他国家的文化优秀,最终导致学生对本国文化不愿意学习和发扬,更不用说培养文化自信了。可见,学生对本国文化不自信的现状,已经逐渐影响我国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因此,教师、学校乃至社会要全力挖掘本国优秀文化,向当代初中生展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更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身作则,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课前充分准备,挖掘文化自信源泉

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组织者、主导性的作用,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写教案的过程中,挖掘道德与法治课体现的文化自信源泉,确保学生对教师所教的知识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真正的概念认知[1]。

教师上课前要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感悟、掌握文化内容,对学生掌握的教材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必要时让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记录所学内容。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启发,确保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文化知识。

例如,教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课“发现自己”时,教师备课时需要明确,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自己,增强信心,树立自信,做到文化自信。备课过程中,可以查找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自我认知的优秀文化。例如,老子的“自知者明”,我国文学家周国平写的《你的“自我”在哪里》,唐太宗说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含义等。通过收集这些优秀文章、名人名句,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解释对自我的认识由来已久,古人对自我也有着不同的探索,对自我的认同也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的具体体现[2]。

(二)创设多种情境,营造文化自信氛围

初中生的文化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文化熏陶,在一定的文化环境氛围下,慢慢地对本民族的文化给予肯定从而形成认同,并身体力行地实践,提高文化自信。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碰撞,达到思想上的认同、行为上的表达,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由于初中生对文化的自信和热爱,他们还能影响周围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喜爱。

例如,教学九年级“延续文化血脉”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在多媒体上播放视频的方法,向学生展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了解中华民族是通过怎样的方式逐渐发展强大的。学生一边观看视频时一边思考: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当前的社会发展是否还有使用价值?对文化的传承需要学生做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自我反思,学会对文化传承的自我辨别,学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祖国文化发展,培养自身的文化自信能力[3]。

(三)举办多种课外活动,领悟文化自信

教师教授道德与法治课时,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要在课外多举办传统文化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领悟文化对每个人的影响和对民族的重要作用[4],从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学习传统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建立自信。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主题班会的形式,如“创新改变生活”等,让学生思考古代人在生活上有哪些发明和创造改变了生活,劳动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哪些问题。通过调查发现,他们认识到了古人的智慧,因此,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另一方面,教师也可结合学校的指导方针,让学生在校园内通过画海报、布置宣传栏等活动,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当代文化的特定主题,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内容的教学,从而加强学生对课程所学知识的理解,认同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教师可以在中国传统节日进行调研活动,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查阅资料,一同讨论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当学生对文化节日有基础的了解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些传统节日能够传承至今。这个问题就是对已经学过课程的巩固与复习,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前面所学的传统文化是否有良好的认识,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白文化作为精神生产力,是一个国家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根基。中国传统节日能够延续至今,是因为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极大认同和传承,从而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5]。

(四)教师提高文化鉴赏能力,以身作则

教师作为助推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本身就起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如果没有对本国文化形成良好的观念,没有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对中国文化缺乏认同和自信,那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对初中生进行教学时往往会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我文化鉴赏能力也需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及时发现它值得传承之处,只有对中国特色文化传统有很好的鉴赏能力,才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将自身对优秀文化的想法、认同感以及自信感展现出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文化带给人的精神面貌和感染力。

例如,教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课时,我们都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国的一句古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对国家发展和统一表达出来的愿望和意志,对当代初中生有着警醒作用。因此,教师可以收集古代名人保护国家而舍身忘己的案例,如岳飞的精忠报国等,将这些名人的爱国故事讲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热爱祖国是非常光荣的事情。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由来已久,值得尊敬和学习,从中获得文化自信。

结 语

文化作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成果,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基本标志。初中生对文化的学习和整体认知,能够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培养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貌,更加肯定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减少初中生崇洋媚外的现象,更好地传承本国的优秀文化。这是当代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猜你喜欢
初中生法治道德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学生天地(2017年22期)2017-11-02 01:53:04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