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泉 张 旋
(湖北省麻城市职业技术教育集团 湖北 麻城 438300)
静观当前中职学校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严重,首先表现为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知识,其次表现为学生缺失传统的美德观念。另外还表现为部分学生的生存理念不健康,部分学生没有社会责任感等等。
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竞争力。中职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2.1 开发潜能。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长时间、连续地接收经典的刺激,有利于他们对经典的记忆。对于成长中的中职生来说,智力、记忆力、思考能力都将得到提升,最终增长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2 积累知识。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公开场合经常信手拈来古典诗文,他曾多次说到,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经典诵读的过程是积累语言、思想和情感的过程。
2.3 塑造人格。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能弥补职业学校偏重理性和技能训练带来的弊端,将文化熏陶、情商培养和人格完善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传统文化有“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之道。
2.4 开拓胸怀。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同时也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人对话。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李白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国难当头,面对人生的厄运,林则徐慷慨悲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毛泽东大气恢弘的诗篇如雷贯耳,“人生自信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我们麻城职业技术教育集团开展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建和谐校园”工程,现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3.1 丰富教育手段。我们学校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系统。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破了“黑板+粉笔”的原有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成为教学的发展趋势。认识到这一点,我在国学经典文化教学方面力求感性诗意,注重引导学生对经典文化内涵的整体把握,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精心寻觅有助于学生理解感悟的情境或画面,辅以相关的背景知识或故事链接,再配以经典的古筝名曲。教学时,优美的画面欣赏,典雅的乐曲萦绕,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丰富生动的背景故事,深入浅出地诠释出着经典文化的内涵,学生在沉醉之时,自然接受了教育。
3.2 拓宽教育载体。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上,针对本班学生的学情,实行“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三部曲”,即(1)每日一字。(2)每日行一“善”。(3)开展多种渠道、多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交流,“每周一讲”活动。
3.3 创新教育方法。在国学经典课程设计上我大胆创新。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注重细节。我们提倡传统文化教育要以“诵读为主”,目的就是要继承我国传统的启蒙教育方针:“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身受益”。记忆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而学习语言是愈早愈好,文化的熏陶也愈早愈有其潜移默化之功。读、诵、吟、唱都不妨一试,原则是能让学生喜欢学、容易学、效果好。我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带着学生进行赏析和吟诵国学经典。像《弟子规》《三字经》等传世佳篇,通过聆听吟唱等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带领学生感受经典文化的美。另外,利用每次语文课堂前十分钟,要求学生背诵一首古诗词,并且当场抽查。
3.4 营造教育氛围。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将国学经典的思想和精神润泽到学生心灵的深处,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温润和美好,学期初,学校重新制作了教室外走廊上的国学经典宣传标牌,在楼梯、楼道口拐弯处呈现历代经典励志诗文。使全校师生在一举首、一侧目中都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经典文化氛围。我也带领学生在自己教室四面墙上张贴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经典古诗词介绍,利用语文课堂,播放《跪羊图》、《感恩的心》等感恩歌曲;我还将中华经典教育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以《弟子规》《三字经》为主讲教材,利用每日早读吟诵,形成制度,开辟经典教育阵地,有效保证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期化。
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的文化是广大中华儿女的宝库,利用传统的优秀文化思想理念对中职生进行渗透,使他们成为既有较高专业技能又有一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