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 沈佳岑
教学的目的不只为了解除学生的疑惑,还需要将学科的“个性”彰显出来。针对语文学科,教师需要让语文课堂呈现出人文性特征。为此,教师需要发掘出课程的人文因素,赋予课堂更多的人文色彩,将人文性知识播撒在课堂教学中,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多是名家名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元素,需要教师深入地将其发掘出来,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每一篇文本的人文教学任务,同时主动为学生营造人文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与作者沟通、与文本对话,全方位渗透人文精神,进一步深化人文教育。
例如,在教学《父亲、树林和鸟》一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父亲对树林、鸟儿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鸟类的热爱之情。其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鸟类的热爱之情”就集中展现出朴实的人文精神。除此以外,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确定应该在哪一个教学环节渗透人文知识,开展人文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深入赏鉴文本中的核心句“此时我知道: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候,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鸟最快活的时刻,是飞离树枝飞向天空的那一瞬间,但是这时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接着要求学生试着换位思考,想象自己是小鸟,面对猎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或者想法,或者,鼓励学生想象父亲的内心世界,看看父亲对大自然和鸟类又有怎样的想法。这样的训练,能帮助学生感同身受,有利于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教材、深入研究。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依据,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为了更好地渗透人文教育,教师需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
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元素,教师不仅需要立足于小学语文教材,还需要增加一些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由于知识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的,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会在此过程中获得质的飞跃,其人文素养也会日益丰厚。需要注意的是,设计活动并非只是为了活跃氛围,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开展的活动必须契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时,通过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体会大自然。如果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学生对大自然的认知会受到很大局限。而且,即使教师搜集了很多和大自然相关的图片、视频,也比不上让学生亲眼看到来得更加真实。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全班学生一起去公园、森林或者郊外春游,让学生置身大自然,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皮肤去感受大自然、记录大自然。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需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亲身经历将成为最好的知识来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必须尽可能彰显人文性。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学评价多半侧重于语言层面的评价。但是对小学教师而言,由于他们面对的群体是小学生,所以教学评价多半以简单的表扬为主,并不注重人文性。事实上,有针对性、人文性的教学评价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过程中,教学之初,可以鼓励学生毛遂自荐,如果学生并未真正响应,则可以随机邀请一位学生进行示范朗读。结果,这位学生不仅无法读出文章的情感,而且读起来磕磕绊绊甚至还有读错字的情况。在这位学生坐下以后,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教学评价:“刚才听了他的朗读,老师首先要给他点个赞!你想啊,面对这么多双眼睛、这么多只耳朵,他还这么有勇气,当然要夸奖啦。不过呢,老师也要提出一个小小的建议,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更加仔细,争取读对每一个字,这样就完美啦。请同学们给我们的小勇士一些掌声,好吗?”接着,教师继续邀请其他学生,“嗯,现在还有谁想挑战一下自己呢?”在教师的鼓励下,很快就会有学生举起手来,课堂氛围更加热烈。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一种评语。在给出教学评价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表现,既要给出肯定,也要给出建议,这样才能降低学生学习的畏惧感,树立自信。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培养始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立足语文教材、开展实践活动及注重教学评价三个层面论述了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培养策略,旨在提升课堂的人文色彩和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