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0-11-25 14:20:43重庆三峡学院
财会学习 2020年36期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分析

重庆三峡学院

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进入“大智移云”时代,各企业内部积极运用各项信息化手段来提升其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有效地增强其竞争优势。传统账务处理的会计人才将不适应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而会计信息大数据查询、处理与分析的人才需求将激增,管理型会计人才发展成为大趋势。大数据和智能财务的影响下,会计信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样的背景下,财务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从国际主流商学院,到我国本科层次管理、会计学科,财务分析能力已经成为学生知识体系培养中的必备核心专业技能之一。财务分析课程通常定位为会计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同时也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热门选修课程之一。但由于财务分析课程授课内容差异较大,教学方法迥异,教学效果也有较大区别。

一、传统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财务分析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以培养、激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近年来围绕该课程研究的热点。传统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限制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框架和教学内容,不适用于大智移云背景下人才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主要依托于教材框架。传统教材大多以“四要素”(即: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和财务报告作为财务分析框架的内核,借助比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展开对企业内部各层面分析。但四要素之间没有形成系统的分析体系,直接导致现有财务分析框架下,分析人员的分析重点围绕在分析细枝末节,而忽略了以宏观、整体的视角,对公司进行广泛和严格的评价。由此形成的教学导向,使得学生缺乏从整体上把握企业战略及全局的能力。该框架教学下,整个教学过程倾向于掌握分析指标数据的计算,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结果分析。往往课程结束后,学生仅会进行单一四要素分析以及单一财务比率的简单计算,照本宣科的模板化浅层次分析,不能真正掌握财务分析的原理、与企业各部门数据指标的勾稽关系,更谈不上从企业内部全局框架进行分析。

“四要素”为内核的财务分析框架下的教学,易使学生掌握的财务分析技能缺乏对现代社会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适应性。仅就经济环境而言,当今社会中,公司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和挑战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是战略成为公司运行和发展的导向因素。

二是信息技术在公司运作领域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尤其是公司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运作,使得战略、业务与财务进入一体化运作阶段,公司财务必须连同企业战略、企业业务、资源配置以及内部绩效衡量等要素进行综合考量。

三是经营模式的转变进而改变了公司价值链的方面。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使得传统价值链转向从客户开始的价值链,并进而要求我们重新对企业定位与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运用传统的“四要素”分析框架,我们可以达到对某企业经营效率高低变化的分析目的,但若想深入分析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就难以达到目的。“四要素”框架中,财务与经营产生断裂,缺乏与战略间的关联性,因此缺乏应有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以这样的框架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基础,学生很难将财务分析与经营风险、公司战略相联系。

大数据时代来临,人工智能的大力发展及信息化技术不断创新、应用,财会部门的职能由核算、资金管理等传统重点领域转变为数据整合与分析、资源配置、战略决策、企业业绩及风险评估等层面,财务部门在企业内部将处于战略决策的核心地位。管理会计、财务共享以及人工智能的推进,也使得基础层次的财务人员需求日益减少,而从事分析、管理型工作的财务人员更受青睐。在此背景下,财务分析人才的基础核算分析能力不应再作为教学考核的重点,也将不再是人才市场的需求重点。因此,财务分析课程改革应当侧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挖掘、协作、综合分析与沟通等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将财务分析嵌入到公司大系统及其发展趋势上进行分析的综合素养。

(二)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成效较低,学生技能难以获得质的提升

目前,财务分析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是学生自主选择上市公司进行具体分析的模式。即每位学生选取一家上市公司作为分析对象,自行搜集相关分析资料。同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同一小组选取同一行业企业,便于数据资源的分享。再通过所学财务分析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在Excel中完成基础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同时,将分析结果形成书面财务分析报告。该教学方式下,学生所选取的上市公司通常为基本面状况良好的企业,各公司缺乏典型问题,难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学生在实践课中,无法形成整体分析框架,往往依托教材内容,花大量时间在指标计算、结构分析、趋势分析以及比率分析上,其分析结果仅停留在描述简单的指标变动,且大部分学生仅会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对指标进行变动分析,而无法深层次挖掘数据变动背后与公司全局、公司内部各方面的关联关系。最终,提交的财务分析报告质量较低,教学成果收效甚微,学生并未从本质上理解财务分析的真正内涵和目的,也未能达到实践教学目标。

财务智能化迅猛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下输出的人才在“大智移云”发展背景下容易被替代淘汰。因此,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方法应当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三)学生数据处理基础较差,数据处理手段单一,数据加工耗时长,使得在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中,难以达到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1)目前,财务大数据分析应用的广泛性与必要性推动了企业对具有统计等背景的综合性人才需求。财务分析课程开设在高等数学、统计学等课程之后,学生应具备有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但是由于相关课程学时较短,学生基础薄弱,学生数据搜集、处理能力仍较差;同时,缺乏系统的数据挖掘、分析等相关课程的训练,使得学生在财务分析实践课程中,首先需要花大量时间学习和熟悉查找数据、挖掘数据等基础知识,从而占用了实践课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数据,大量、复杂的财务数据蕴含着更多的隐藏信息。在财务大数据环境下,如何高效准确的汇总、整理与统计这些繁杂的数据,是财务分析的基础。由于学校现有图书馆资源中,必要的金融数据库不完善,学生所获取的分析资源大部分来自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以及网络搜集信息,一些必要的统计数据、金融数据、行业数据等,学生难以获取。分析资料搜集不完全,直接影响分析内容的充分性和分析结果的完整、准确性,最终使得学生的分析结果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的提升效果不佳。

(3)通过教学实践工作发现,学生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中,搜集并筛选与分析对象具有较强相关性的资料信息及数据的能力较弱。在数据搜集、处理阶段,由于相关课程的缺失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部分学生仅会使用Excel中简单功能进行数据处理,而不会应用其他高效的数据挖掘、分析工具进行处理、分析,进而在数据分析中,学生无法高效的将结构数据(如金融数据等)与非结构数据(如网页等)快速地转换成所需的数据形式,并对其进行筛选、整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外部环境的改变对数据分析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虽然学生能通过学习,掌握财务分析基本方法(如趋势分析、结构分析、比率分析和因素分析法等),但对于理论与实务更为大量采用统计模型等进行财务大数据分析的技能掌握较差。如此一来,学生能力无法满足市场对财务分析专业能力的要求,学生就业竞争力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如何使学生相关基础技能提升,在财务分析实践教学中运用更为高效的分析工具和分析系统平台,以适应财务分析乃至其他财会课程的需求,是在教学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在新时期大智移云背景下,本文提出对《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性研究,这为课程改革提出要求,也提供了机遇。从而使课程改革更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及市场对人才需求提出的新要求。

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财务分析课程既要强调理论基础,又要注重实践运用;既要注意案例分析的讲解,又要注意学生独立分析能力的培养;既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又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的教学思路基础上,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在财务分析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上应进行如下改革:

(1)将财务分析课程理论与实践课融合讲授。基于财务分析课程特点,不应单独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独立设置,分开授课。这样的设置未充分认识到实践应用与理论基础的密切关联性,使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环节脱节,难以真正掌握与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实时转化于实践中。因此,将单一的理论课时与单一的实践课时相结合,形成财务分析理论实践一体化授课。这样设置能更好地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于实践应用中。

(2)教学内容调整。本文认为,传统的财务分析课程,注重于单个报表及报表项目分析,侧重于财务效率分析,过重推崇财务分析指标化。而这样的内容与实践操作略显不符,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基于此,财务分析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当立足于完整的财务分析框架,包含战略分析、财务报表分析、财务质量分析和前景预测分析等。在此框架下,部分内容与前导课程重复之处应当删除,较多的引入典型案例分析进行课堂探讨。教学内容设置上,不应仅局限于四要素分析,还应将财务分析与经营风险、公司战略等相联系,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贯彻业财融合思路。同时,大智移云时代,计算机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大规模创新应用,应当引入财务分析。在财务分析课程的前导课程设置中,应开设数据分析等基础课程,从而更好地为财务分析课程的高效实践提供基础应用工具和应用方法。

(3)建立课程案例库。由于财务分析教学中,理论教学讲授的方法是基础,更为关键的是将其运用于实践分析中,构建学生独立的分析体系,逻辑框架,运用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进行实践分析,因此,企业案例分析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该课程应当建立课程案例库,搜集与教学内容匹配的案例素材,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小组分析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疑问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程的案例教学效果。

三、《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能一定程度上辅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为有效地吸收知识与运用知识。基于课程改革的目的与课程特点,本文认为,可将研讨式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应用于财务分析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1)研讨式教学。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重心应当从讲授理论基础转移到以探索、讨论为主的研讨式教学上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更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讨式教学需要在课前布置相应的课堂讨论任务,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在课前单独或分组进行资料搜集、整理、思考等工作,这一过程能大大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扩充,同时能触发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思路建立,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与分析能力。课堂中,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各抒己见,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锻炼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采用该教学方法,应当综合考虑学生人数和教学学时,分组人数应适中,避免在小组分组中出现的“搭便车”行为,同时,应将讨论内容形成书面报告。

(2)翻转课堂教学。基于研讨式教学特点,该课程可采用翻转课堂以及混合教学多种手段相结合。传统课堂的被动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的培养。学生被动式的接受知识,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式,部分学生甚至只是为了完成学分任务,最终财务分析能力几乎仅仅是照本宣科,而无法切实运用于实践。翻转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配合研讨式教学方法的采用,可大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真正促使学生去学习、探索、思考、质疑,提出分析方案,进行实际案例分析操作。

四、《财务分析》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探讨

传统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中,过程性考核占比较低,而期末考核占比较高。如此一来,容易导致学生期末考核不能有效、真实评判学生能力的情况。对于财务分析这样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课程,这样的评价模式不合理。

因此,基于财务分析课程特点和研讨式混合教学手段,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应该大力推崇过程性考核占比,同时考题设计选取上,应采用开放式主观题,而非客观题型。过程性考核包括学生课堂互动,课前与课堂小组讨论、课堂与课后小组案例分析实践、小组汇报等环节,期末考核应以前期小组案例分析为基础,形成财务分析报告汇报及书面报告。将整个课程授课期间作为考核的完整期间,而非重点考核期末试卷,这样将有效杜绝考核失效,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结语

随着“大智移云”时代的来临,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财务信息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市场对财务分析专业人员的需求加大。在高校教学中,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将推动学生的财务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逐步适应现实需求。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不仅仅局限于本文提出的几方面,还应当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以更好地提高课堂质量。同时,基于财务分析较强的实践应用性,课程教学改革应当始终贴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不断探究、改进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方法的创新应用等,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财务分析财务分析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18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24
水利财务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统计相对数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9:25:04
浅谈企业如何实施财务预警分析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8:37:19
试论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8: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