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徐维亚
德育和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甚至关系着学生一生的发展。德育和智育一体两面、互为表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完成教学任务,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只有将智育和德育相结合,才能营造出真正的情智课堂,让学生健康成长。
一直以来,教师对“德育”往往存在一种认知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当学生的道德品质出了问题或者只有在某些特定的契机下,才有必要实施德育。但是事实上,德育是一个漫长的工作,不能等出现问题了才开始“亡羊补牢”。在某种意义上,德育是预防性工作,而非速效性手段。单元主题是教师进行德育的最佳途径。通过分析研究课文,找寻最佳的德育切入点,必将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
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这一单元的导语是“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事实上,优秀传统文化从远古时期绵延至今,经历了五千多年风雨的洗礼,其中蕴藏的人文内涵、民族精神对国人的道德理念、品格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从来都和德育密切相关。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学生不仅能接触更多传统节日文化,也会对纸的发明创造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还有机会欣赏建筑、美术作品的魅力。例如,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过程中,作者从全方位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以及审美价值。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不仅对北宋时期汴梁的民俗、人文、社会风貌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还能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师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些古画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怎样的意义?为什么要保存古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对此的观点。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梳理总结:这些古画不仅是美术作品,更是中国文化的记录者。这些古画,对今天的人们探寻古代的历史、人文、社会风俗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甚至关系着当前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某种意义上,保存古画就是珍藏历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单元主题”是一个绝佳的德育渗透点。通过分析单元主题,教师可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启迪也会更加深刻。
教材是教师进行德育的主要媒介,而教材中包含的各个板块同样有利于教师进行德育切入。比如每个单元都包含的“口语交际”,教师就可以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是“我们与环境”,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师首先利用课前5~10分钟播放环保公益短片,让学生看到当前的环境保护存在哪些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当视频激发学生的思考,此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具体的环保方案或者环保措施。比如,有的小组针对白色垃圾污染,提出的建议是增加垃圾桶的覆盖率,加大罚款力度;还有的小组对于工厂排放有毒的液体给出的解决措施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同时设置有奖举报制度,增加监控的覆盖率,将这些不良现象拍下来并发在网上,从而达到警示全民的目的,营造全民监督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集思广益,纷纷提出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在过去,教师常常采取开门见山式、说教式等方法完成德育任务。但是采取这些方法,并不能真正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小学生需要更贴近心灵的教育手法,而不是单纯地告诫他们应该怎样做、或者不应该怎样做。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常常用告诫替代感性的引导,导致德育工作很难顺利落实。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设计德育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于无声处完成德育,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契机。
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新中国诞生的自豪感,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教学场景:首先,利用投影仪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要求每一个学生认真观看;然后,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国旗,同时播放国歌,要求每一个学生起立跟着唱国歌、向国旗致敬。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下,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此时无须教师多言,学生就能很快地沉浸在课文的氛围中,切实体会新中国诞生的重要意义。
总之,德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需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师需要精准把握每一个教学瞬间,细心研究教材中的每一个板块,用更加富有人情味、情感性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于无声处教育学生,让德育真正作用在学生的心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