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继宏
在双循环经济格局下,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必须运用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用创业带动就业,用创业者带动创业者,用创业工程推动创业工程,是智慧经济时代体现“创新是民族灵魂”的全民创新—创造—创业活动,是国民创业体系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性,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体基础,也是双循环经济格局动态平衡的主体基础。
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市场,而且现在已经迈过人均GDP 1万美元的“中等收入陷阱”门槛,进入1万-3万美元的发展阶段。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做出的重大科学判断和重要战略选择。
在随后开幕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也指出:“我们仍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但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在双循环经济格局下,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必须运用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个很好的途径,用创业带动就业,用创业者带动创业者,用创业工程推动创业工程,是智慧经济时代体现“创新是民族灵魂”的全民创新—创造—创业活动,是国民创业体系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性,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体基础,也是双循环经济格局动态平衡的主体基础。
第一,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高质量发展,创新性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创立了对称管理模式的陈世清曾撰文解析双循环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他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发展经济学核心概念,高质量发展也叫经济高质量发展,真正的经济发展都是高质量发展。双循环经济格局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通过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数据精确、营商环境优化、产品质量保证、资源精准对接与优化配置的增长方式,是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增长方式,是创新高效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增长方式,是智慧经济为主导、高附加值为核心、质量主导数量、GDP无水分、使经济总量成为有效经济总量、推动产业不断升级,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创新性、再生性、生态性、精细性、高效益,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增长与发展的统一、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的统一。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特征,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标。
第二,双循环经济是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双循环经济提出的背景是在新冠疫情冲击影响下,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稳住市场预期,提高社会资本的投资积极性,进而提高社会的总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中“新”的内涵在于挖掘和培育增长的新动力,进而引领新常态,实现调结构和稳增长。比如,在5G技术革命的引领下,在物联网、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内循环的经济健康发展。2020-2025年期间,我国5G基站将会达到500万-600万个,投资规模将会达到上万亿元,同时5G直接带动经济产出总量达到10万亿以上。与5G相关的产业同样会发生颠覆性的革命变化,同时也会为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第三,双循环经济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成为必要条件。全联并购公会党委书记徐林有一段表述称:以国内循环为主不是要实行国内大循环战略,政府依然需要努力维护外部环境的友好,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条件;另外,以国内循环为主不是简单的扩大或刺激内需,而是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特别是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国内供给侧对国内消费升级和产业链完整性的响应效率,提高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尽可能减少需求外溢。的确,对于双循环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专家学者论述的比较多了,双循环经济结构是供给与需求两大要素之间动态平衡、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必须进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结构性改革也不仅仅是适当提高总需求,而是调整需求结构。要真正调结构,促改革,稳增长,增就业,惠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同步进行,相辅相成,充分发挥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