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燕
(贵州省兴义市则戎镇安章中心小学 贵州 兴义 562401)
弄清留守儿童的照顾方式,是采取有效教育的主要方法。研究得知,留守儿童照顾方式主要包括有单方看管。也就是孩子的看管和照顾工作由父母一方面在家管理,而另外一个人外出工作。单方管教孩子,会将相应的负面影响带给他们的性格形成,通常,孩子们如果是爸爸照顾,他们会形成暴躁、冲动、好动的性格,热心不足、不够细腻、缺少冷静。加上没有妈妈的关爱,他们的社会不良风气会渐渐形成,例如,赌博、抽烟、酗酒等。若是孩子由妈妈一个照顾,他们的性格会变得自卑内向、冷淡、孤僻,阳刚之气不足,这样他们长期生活在冲突、压抑的环境内,行为开始变得扭曲,容易出现偏离现象。还有隔代管理。就隔代照顾留守儿童而言,主要是通过祖辈来进行看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这部分监管人的主要人群,因为他们本身就非常放纵、溺爱孩子,因此,在管教中这种现象也会非常明显,对于孩子们的各种要求,他们几乎都会给予满足,对于孩子们在道德以及精神方面的教管以及引导不足。此外,因为这部分监护人会存在较多的文盲现象或者弱者老者较多,因此,会使学生出现文化方面的差异。传授教育方式的桎梏,他们根本管不了孩子的学习,这样使得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以及兴趣渐渐丧失,会出现逃学、厌学、辍学的情况。
2.1 实施激励教育,触动留守儿童的心灵。在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尝试利用激励教育方式,从人性本质开始出发,借助于特殊的环境氛围,用富有震动力与感染力的心声,引导他们回想过去,重温以前的事情,同时不断反思自己,感念父母的恩情。通过这种教育方式,他们可以从回忆中找回迷失的自我,从而点燃自己心中的激情,重新树立起成功的信念,大量工作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2.2 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加强家庭教育。现在每个学生都是各自家庭的希望,同时他们也是祖国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我们在工作中不能对留守儿童放任不管,国家、学校与家庭都要引起重视,尤其是家庭,父母应该把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放在首位,尽自己最大可能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只要条件允许一定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对于在城市务工的农民朋友来说,应该尽自己最大可能把孩子放在城里上学,毕竟城市的教育条件比农村要好很多,他们到城里上学后,不仅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时还能获得很多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学到以前没学到的知识,从而树立起学好知识的自信心,加上父母都在自己身边,即使是在陌生环境中也不会感觉自卑。现在很多农村学校都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由专人负责他们的相关工作,班主任也要了解留守儿童家庭的实际情况,并掌握留守儿童的爱好和兴趣,一旦发现留守儿童有心理或行为上异常的情况,老师就会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沟通,用学校设置的爱心电话让他们和父母说一说自己的悄悄话。本人在工作中遇到过这样的一名留守儿童,他的父母因为在老家建欠了大笔债务,于是父母开始外出打工,只留下他和爷爷两个人生活,平时他没有零用钱,聪明的他想到了上街捡废品赚零花钱,于是出现了大量旷课的现象。后来本人通过爱心电话与她父母联系并反映了情况,通过和她父母的沟通,父母最后选择每学期都拿100块给我,让我每天分发给她,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出现旷课的现象,成绩逐渐上升。
2.3 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和联系。作为教师应该把他们看成自己的朋友,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尽量多拿出一些时间与他们沟通,多关注他们精神需求与道德发展需求的满足,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生活中、学习上的实际问题,给他们一些特别照顾,将他们当成知心好友,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将心理的愤怒、苦恼诉说出来,同时多创造一些机会和场合,例如和他们一起学习、劳动、游戏等,创设联系与沟通的最佳时机,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2.4 摒弃传统惩罚教育,理解、宽容学生。如果教师只接受学生的好成绩和优点,难以接受学生的不足,利用压抑和禁锢的教育方式,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大量教学实践证实,打骂、惩罚教育的教学方式是错误的,是当前教学中绝对不可取的,尊重、理解学生不仅由于他们的年纪小,同时因为人从出生开始就是独立的个体,不管谁都不能支配他们的行为。多数留守儿童把自己的名誉看得很重,因此教师不应该到处宣扬他们的错误,如果当中宣布他们的过失,他们会觉得无地自容,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大量事实证明,教师如果充分理解、宽容留守儿童,那么他们就会友善的与人沟通,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也不会存在局促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我独立意识。
综上,当前我国各地留守儿童非常多,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如何利用合理方式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成为现在农村一线教师的一项重要使命。上文主要从不同角度针对如何应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