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宪礼
(广东药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显得越来越重要。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指出:“人的价值,除了具备独自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之外,而更为关键的则是应具备与他人团结协作的意愿与素质”(转引自汤发良,2014:72)。团队精神的魅力正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批准了“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而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工程的实施,引起高校人才目标的变化,极大地拓展了高校教改工程的发展深度和广度。高等院校一线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这一教改工程,作为高等院校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外语教师,肩负着外语教学改革的重担。故而,极力培育高校外语教师群体团队协同的精神十分必要。可见,分析影响高校外语教师团队构建因素,探索高校外语教师团队构建的有效途径,促进高校外语教师团队健康、有序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学习共同体是基于“共同体”这一社会学概念而产生。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个体以自愿为前提,以沟通、交流和合作分享为中心,并基于共同兴趣、为完成共同使命而组成的一种群体(周小华,2018:61)。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研究主要来源于美国,最早是从美国教育家杜威所提出的“雏形社会”中衍生而来(魏会廷,2014)。二十世纪始,西方教育的改革开始真正探索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知识的增长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息息相关,因此教师所处的成长环境对其专业发展必然存在重要影响,尤其是教师同伴之间的坦诚合作、相互支持与共同发展。学习过程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任何知识的获得,不仅来自于个体的学习,也来自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即建构、协作和参与等特性越来越明显(刘黎明 杨宁,2017:6)。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指教师之间自发组织,将能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与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对各式各样自主学习模式进行不断尝试,对于专业学习共同体内教师之间的学习经验交流和分析给予高度重视,实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团队式专业组织形式。
很明显,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共同发展是其最终目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中的管理者、教师还有其他团队成员不断地进行合作学习交流,使得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升华,这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整体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进行良好运转的关键是共同学习与合作。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之间相互平等,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协同合作、互相支撑、分享实践经验、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目前,心理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理论极大地拓展了教师团队构建的理论视角,构成教师团队构建的主要理论来源。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首创者科特·考夫卡(Kurt koffka)在20世纪初期率先提出了社会依存理论。其核心观点认为社会团体成员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动态性关系(郝彩虹,2010)。美国著名理论家戴维·约翰逊(David Johnson)曾著文系统性地阐述社会依存理论,并概括性地指出社会依存结构存有两种类型:积极依存和消极依存,并从动作、互动形式、心理过程和结果四个方面来解释积极社会依存和消极社会依存相互间的复杂结构(肖旭,2013)。
从积极社会依存和消极社会依存的相互关系中不难发现,积极性的社会依存关系可使成员之间养成良好向上的互动氛围,同时成员之间可共享优质资源、相互促进成长;但消极性的社会依存关系有时表现为不良的竞争,往往会令成员之间的关系淡漠,甚而会阻碍成功。从社会依存理论的角度看,为相同的目标而形成的团体组织,成员在一起为实现目标而协同进步,这种协作行为往往会形成一种推进作用。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维果茨基(Vygotsky)指出,人类的学习是主要存在于主体之间的社会性活动,其次才是产生于主体内部的思维活动。学习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思维互动过程,是自我认识与他人思想见解之间的对话。知识的建构常常产生于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合作与互动的结果。可见,学习过程首先是社会性活动,而后才是心理活动。
在教师发展过程中,教师成员间的互动学习可使教师个体间在互动的环境中进行有效合作,批判性地构建自我专业知识结构(游晓 唐一宁,2015:19)。因此,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以及学习教学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的对话活动和相互交往的过程,这说明教师个体知识的建构不是发生在真空中,而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不断构建其知识、信念、态度和技能(Deborah,2004:438)。
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群体动力学理论是群体心理学研究团体效能的一个重要理论。群体动力是指团体合作共事的凝聚力,而群体凝聚力则来源于团体活动中所有成员积极性的组合。从事群体动力学研究的学者把具有凝聚力的团体定义为:为了共同目标,成员个体乐意一起协作,主动共担团体的任务和责任,且成员间背景和态度相同、接触和交往频繁,有利于形成一种友好合作的氛围(王明忠等,2010:38)。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既要探讨个体性的发展,同时更应探究群体的协同,而教师学习共同体正是群体动力学理论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美国心理学家爱丁纳·温格(Etienne Wenger)的体验式学习理论认为,合作式学习行为涉及个体成员认知的演进、建构合作意识的形成、合作文化共享和身份的构建(刘黎明 杨宁,2017:7)。可见,教师个体所具有的先前经验、自我反思、实践学习以及教师群体间的合作等相关因素促进了教师间的协同发展。因此,要实现有效的学习,学习者应该主动与外部进行有效互动,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则是最佳路径。
高校外语教师易受西方语言文化影响,容易对自我过分强调。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封闭式的教师个人活动,在协作精神与集体意识上严重缺失。夏纪梅(2012:44)指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包含两种能力:个体自我发展能力与助人自我发展能力。高校外语教师群体中青年教师居多,教学和科研经验不足,而且常常碍于面子,在教研活动上不愿意与同事互动、交流与合作,同事间尚未建立师徒式传帮带的协作教研环境。对高校外语教师群体发展现状充分调研后,周燕(2008:41)认为,绝大部分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方面大都独自进行,较少与同事沟通合作。这种缺乏协作精神的工作环境严重阻碍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基于历史原因,高校外语教师长期处于超负荷教学的工作状态。张宏国(2011:162)调查发现,70%的高校外语教师觉得所承担的教学工作是比较繁重的,而对教学投入过多,必然影响科研活动。高校外语教师虽然需要做适当的科学研究,但不少教师在潜意识中将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甚至有人觉得不少研究(尤其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距离相差很远,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同时,高校外语教师与其它专业课教师在总体科研成果上差距较大,尤其在高水平学术研究领域中差距明显(陈桦 王海啸,2013:26)。目前,对于很多高校外语教师来说,科学研究意识相对较弱、跨学科知识欠缺、研究方式方法不够科学等导致学术论文的发表和科研成果的产生率较低,而且多数高校外语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尚处于缺失状态,从而大大地制约了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蒋玉梅,2012:19)。
在当今高校越来越重视推动科学发展的背景之下,高校外语教师能否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何规划、高校外语教师在科研方面所提出的各类要求和考核政策是否合理等都是高校外语教师发展急需回答的问题。
教师团队构建是一项复杂工程,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与灵魂;团队建设成功与否、是否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团队带头人。优秀团队带头人应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学科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成就、严谨的治学态度;团队建设思路清晰、团队发展方向明确;具有突出的品行修养和人格魅力;在教师中有较高威信,协调沟通能力较强,善于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以极大地提高团队成员的参与性。高校外语教师团队是教师实践共同体,而团队带头人协调团队之间的工作,带动其他成员进行教学科研活动。
当今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仍然占主导地位,高校外语教师在学校组织中的地位不高,对于自己的角色没有自信,专业认同感非常低(郝彩虹,2010:85)。长期困扰高校外语教师的职称、工作量、进修机会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宋宇婷,2014:56)。高校外语教师由于 “两多五少”,即课多、人多、课题少、科研时间少、科研经费少、学术会议少、进修机会少,在科研上处于绝对劣势(王守仁 王海啸,2013:88)。周燕(2008:41)研究发现,教师对于国外访学模式普遍持非常积极的态度,出国进修是高校外语教师重要的发展途径之一。王守仁、王海啸(2013:89)调查认为,影响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现行政策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48.6%)”、“学校对外语教学重视不够(40%)”;而且已有的多数师资培训(71.7%)是由国内相关出版社所提供的与订购教材相关的暑期培训,而通过其它途径所获取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蒋玉梅,2012:19)。可见,外语教师培训制度有待改善,高校外语学科地位有待提高,“重视外语教学”背后的政策制度还处于缺失状态。
营造教师团队中个体间协同互助的合作环境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较为有效的策略,这一观点得到持有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的学者的普遍认同。生态取向的代表人物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把教师文化细化为四种次文化,即个人文化、派别文化、人为合作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其中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是教师团体中成员内化而成的合作意愿,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刘黎明 杨宁,2017:7)。美国教育学家萨乔万尼(Sergiovanni)基于组织文化的视角探究教师团队组织形式建构的意义(刘黎明 杨宁,2017:7)。学者们普遍认同在团队组织中居于主导作用的积极向上的协同文化有利于团队成员和谐共存。可见,教师间积极性的坦诚协同合作会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间积极向上的协同合作行为可以把拥有共同目标和信念的教师聚集到一个团队组织中。而实践中,高校外语教师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团队意识普遍较弱,个体之间的日常联系也较为松散(Marli,2012:123;魏会廷,2014:56)。教师合作文化会对团队合作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可见,积极培育基于生态取向的教师合作文化才可能建构和谐的教师合作工作环境,同时和谐的学校工作环境又为教师自然合作文化的建构创设条件。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教师合作文化的培育,协调教师间利益与责任的分配,运用创新的教育思想,创设宽松的环境,鼓励教师之间进行自然协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创造和谐的人际氛围。
共同愿景以保障团队集体利益为第一要务,同时也适当彰显教师团队中个体成员的意志与利益。对团队共同愿景的明确界定可使团队成员树立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使团队成员凝聚在一起,共同朝一个方向努力前进,为团队成员指引方向、提供动力,让团队成员愿意为它贡献力量,以实现整个团队绩效的最大化,并且随环境的变化有所调整(Lasonen & Teras,2012)。
对现代教育改革和创新主体的教师的研究更多的是行动研究,一方面需与教育理论工作者进行合作,另一方面需要教育的实践者,即教师团队之间的协作。这不仅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团队内教师个体间的协作往往可使行动研究的焦点问题更具针对性,对问题情境的认知变得更突出,同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进行针对性的预设,以便使研究过程的实施更符合团队的整体目标。
因而,高校外语教师团队的创建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更要积累教师成员个体内隐认知和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团队协同合作的行动研究,最终达到具有不同层次的挑战性目标,以实现教学改革和科研任务。
美国学者巴纳德(2009:63)认为,领袖人物的核心作用在团队文化建构过程中异常显著。团队领导处于团队组织内部的核心位置,在对团队成员工作目标的计划、组织、协调以及凝聚团队士气和活力方面发挥中心纽带作用。可见,充分发挥团队领导的作用是聚集团队成员的力量和发挥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
实际上,高校外语教师团队也是一个创造型组织,追求高质量发展是其本质使然,这项任务任重道远,往往需要发挥团队领导的核心作用以激励外语教师不断学习探索。高校外语教师团队的带头人是外语教学改革研究方面的主要践行者。在团队构建过程中,团队带头人的号召力往往在团队文化创建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影响整个团队协作文化氛围与其专业化发展(高宪礼,2019:42)。因此,高校在组建外语教师团队时,首要任务就是选拔团队领导,建立和完善团队领导培养机制,优化团队领导行为。唯有如此,方可更好地带领外语教师团队顺利开展各项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
Swennen和 Bates(2010:5)认为,虽然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成员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为主导,但不是绝对孤立的学习行为,而是教师个体与团队情境协同作用的过程。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语言教学技能的提升,也是科研水平与合作能力多维发展的过程。因此,高校外语教师要促进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团队合作效能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支持系统。
教师团队发展策略的制定应依据一定的发展背景,而支持系统为教师团队发展的多元化与复杂性提供了重要保障。科学认识并有效创建外语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支持系统,以完善教师互动发展中的支持条件与发展过程,有助于为个体和团队选择适宜的教师发展模式,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支持系统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团队内部环境支持,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环境有助于教师核心能力的提高,开展专业发展反思,从而持续地进行教学科研的改良与实践(Benjamin,2013:98;Philip,2012:170)。可见,对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既不可脱离外语教师的团队协同和系统支持,也不能忽视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现实条件以及高校教师团队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内外有关教师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外语教师在本土环境中构建学习共同体这一团队组织形式,并不断寻求共同发展和社会支持,这为专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捷径。
基于温格的“实践共同体”研究理论,创设科学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始终是现代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周小华,2018:62)。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能否良好运转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否得到了教师团队组织环境的有力支持,是否强化教师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协同合作与共同发展。高校组建教师团队、发挥团队优势,实现教师个体与团队相容共生,不仅有利于师资队伍的稳定,而且也是提升现有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
高校外语教师团队的构建与发展促进外语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而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又直接影响到高校外语教学的改革和质量的提高。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的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因而,高校外语教师也应顺应形势,加快自身角色的转型,力争使自己成为反思型的研究者,加强本学科及跨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持续性的工程。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以及高校外语教师应正视专业发展与团队建设中的影响因素,积极寻求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团队构建的有效途径,逐步实现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校外语团队的目标。而且,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要注重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教学技能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要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自我反思意识,唯有积极探索促进团队构建的有效途径,方可保障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