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红
(新疆博乐市第二小学 新疆 博乐 833400)
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是与传统民族文化亲密接触的过程。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心态,舒缓紧张焦虑的情绪,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了解民族文化,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内容,贯穿整个语文学习流程。如今,国家教育部逐步加大了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适当的加大了古诗词版块在语文试卷中的占比。而这也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小学阶段是夯实语文基础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与鉴赏能力。
2.1 诵读引导不深入。古诗词凝聚着诗人浓厚的思想感情。然而多数小学语文教师盲目注重讲解古诗词的字面内容,并且单纯依靠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解析诗词隐含的思想情感。由于诵读引导方式较为浅显,使得古诗词作品中蕴含的核心内涵未得到充分的挖掘,极大的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2.2 盲目注重文意,忽略情景体会。古诗词与现代文的语言表达样态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生搬硬套现代文教学方法,未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对描绘古诗词画面的想象。另外,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字词注解方面,忽略了意会过程,这导致学生只知文意,不晓诗情画意。
2.3 词句解析过度,影响整体感悟。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较弱。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诗词划分成不同的部分,逐句逐字的辅导理解与引导想象。从表面上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快速的了解诗词,然而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仅仅停留在意象层面,缺乏对意境的感知,及对情感的解读。古诗词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斟酌的,凝聚了深厚的情感。而且文字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单个句子的分析根本无法保证学生深刻了解文章的内涵与精髓。
3.1 详细讲述古诗词创作背景。很多古诗词都是在特定的自然背景、社会背景和人文背景下创作的。有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有的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有的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有的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战乱和百姓疾苦的愤慨之情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以便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内涵与情感的解读。
以《赠汪伦》为例,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泾县游历桃花源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诗。前两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讲述了汪伦送别李白时的内心感情,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采用对比的手法,表达李白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学生只有全面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才能深刻解析古诗的内涵。
3.2 深度探析古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流传千古的诗词绝句,表达方式独特,文化内涵深刻,思想情感浓厚,值得探索和赏析。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字里行间寄托的情感,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学生的心理,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尽管古诗词语言简练,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教师需注重情感的导读与解析。
例如,在学习《回乡偶书》时,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讲述诗词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由此,感叹人生苦短,世事沧桑,写下了这组诗。前两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表达了作者对离开家乡五十载,垂垂老矣的感慨。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则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友人相见却不识的慨叹。
3.3 联系实际生活,体验思想感情。大多数古诗词都源自于诗人的真实生活,能够映射出诗人的真挚情感。为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道具,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与情感的解读。
在教学杜牧的《山行》时,教师可先告知学生这是一篇描写秋登寒山景象的古诗,之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理解诗词描绘的情境。例如:你记忆中的秋景是什么样的?秋季满山红黄相间的树叶是一幅怎样的景致?哪一次秋季旅行最让你难忘?你能否生动的描绘印象中的秋景等等。由此,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拼接精彩的生活片段,更深层次的感悟诗词意境。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是华夏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为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深化学生对古诗词文意、内涵与情感的认知,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