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2020-11-25 04:24
大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育人

闫 飞

产教融合提升作为国家战略,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和路径。由于此类高校对应用型定位不清晰、缺乏实践经验,也造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的现状。通过探索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协同育人平台、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师资队伍、应用型质量保障体系等,以更好地促进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产教融合是国家导向,具有时代性、战略性和长远性。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也不是新鲜事物,在国内已经被高职院校实践多年。但是,一些本科高校在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以下简称:应用型人才)方面的实践也仅始于2014年“驻马店共识”后。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批地方本科高校为了错位发展也积极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新转型的地方本科高校和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构成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这两类高校虽然都自称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以下简称应用型高校),但是其自身发展的路径不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也有差异。相比较而言,新建应用型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更有优势,那是因为这类高校多是从高职高专升格成本科,在升本之前就已经在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有一定的产教融合基础。相反,新转型的一批地方本科高校,由于长期在学术型和应用型之间摇摆,对人才培养定位不是很明确,产教融合基础也相对薄弱。而此时,国家对产教融合史无前例的重视,不仅从顶层设计上给予指导,在政策上也给予了关照,这对于还处在创业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是个很好的机遇。因此,应用型高校必须充分认识产教融合,充分发挥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借助产教融合推动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一、产教融合有利于生产与教育的一体化

产教融合的目的是实现多元化主体合作共赢,其主体是政府、学校和行业企业。就地方政府来说,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完美融合,能够极大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政府通过优化外部环境,出台相关政策,为行业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对行业企业而言,人才是决定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合适的人才也是其发展的源动力。因此,从行业企业角度来说,合作培养及资源共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应用型高校具有地方属性,承担着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培养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也是其办学的最终目的。产教融合有利于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不仅可以实现地方政府、高校与行业企业的价值融合,更能促进三方的共同健康发展。因此,产教融合是合作共赢的,且有利于实现生产与教育的一体化。

二、产教融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首先,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需要相匹配的应用型人才。正是因为市场的需求,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开始转型、调整战略,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而且,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有行业背景和学科优势,与行业、企业直接对接方便,所以加大产教融合力度、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必然。其次,产教融合是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主要路径。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地方院校的基本职能,离不开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支持。而脱离地方需求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势必会遭到市场的抛弃。因此,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另外,产教融合也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应用型人才是面向基层、面向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其具有较强的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实际问题的专业综合能力。产教融合的重点是“融”,落脚点是“合”,只有“融合”之后才能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本科人才,就在于它更接地气、更符合市场需要,因此,只有产教融合才能培养出这种接地气、有活力、重应用的人才。

三、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状

(一)定位不清晰,认识有偏差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式在国外发达国家兴起较早,有的国家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实践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且形成了德国“双元制”、美国社区学院、日本的“产学官”、澳大利亚TAFE 学院等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1]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职业教育兴起较晚,校企合作也相对滞后。而国内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产教融合研究也仅始于“驻马店共识”后,之前多是以职业院校的研究和实践为主。从现状看,高职院校、从高职升本的院校以及转型较早的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做得较好,大多数刚刚转型的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就目前来看,我国应用型高校的产教融合仍处于较低层次的校企合作阶段,还没有达到产教深度融合的理想状态,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四方还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且对产教融合的认识有较大偏差。

(二)培养基础薄弱,缺乏实践经验

单就高校自身来看,由于我国应用型高校多是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而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不足、底子较弱,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师资、课程、资源等还相对匮乏。在发展定位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无疑是应用型高校的核心定位,但现实中依然存在惯性思维,办学定位不坚定、左右摇摆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师资方面,高技能人才缺乏,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双师双能型”应用型师资队伍还未有效建立起来。在专业方面,大都沿用传统的学科专业体系,学科跨度较小,专业界限分明,缺少长远、系统且符合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在课程方面,应用型课程建设相对滞后,课程设置还没有完全围绕职业能力的构成整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无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社会服务方面,相对于传统的一流大学,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实力相对较弱,能直接应用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成果产出较低,从而造成企业对学校的投入较少。参与度也不高。在政策机制方面,产教融合的良性发展需要有效且合理的政策引导,虽然国家的政策导向是明确的、坚定的,但是多数地方政府还尚未建立和完善产教融合的相关制度和机制,政府相关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还不是很明显。

四、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路径

(一)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课程作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载体,应该突出体现岗位需求和行业特征,密切适应地方和行业的需要,满足生产技术发展需要。同时,课程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最基础的元素,它不仅能围绕学校办学定位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任何教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课程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2]当前,在应用型课程设置方面,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还没有完全做到围绕职业能力的构成整合教学内容,课程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还存在较大的矛盾。因此,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合作共建应用型课程迫在眉睫。

应用型课程建设离不开企业行业的参与,因此,高校应该全方位听取工程教育界、行业与社会管理等部门专家建议,重新描述各专业便于评价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并根据岗位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确定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明确课程逻辑关系,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顺应专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与趋势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必要要求,要减少课程门类,打破学科界限重新组合课程;[3]可以通过课程结构的整合重组,促进教学内容的拓展、深化,提升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可以增加专业课程,拓展专业口径,使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征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建立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与行业企业的互动,建立持续改进机制,理清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提高四者之间的吻合度和执行力。

(二)构建协同育人平台

产教融合重在“融”难在“合”,要想达到真正的融合,则必须需要一个共同媒介来支撑双方或者多方的交融合作,那么这个媒介就是平台。平台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都是协同育人平台。高校的协同育人平台,说是“平台”,其实更是一个“系统”,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要素汇聚在一起构成了这个系统。既然是一个系统,我们就应该遵循德国哈肯的系统协同理论。在这个系统内,里面的各组成要素、各部分之间要相互协作,不能相互拆台,要打破各方资源壁垒和边界,以协同的方式开展合作,最大化地实现各方利益。协同育人平台不仅能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资源局限性问题,同时也能解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问题,是产教融合具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实践途径。

近年来,应用型高校在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也实践了不同类型的协同方式,构建了各式各样的协同育人平台,但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如:协同平台各主体间的价值取向难统一;平台汇聚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平台运行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健全等。因此,我们要抓住产教融合提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改革高校协同育人平台运行机制,联合各方因素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平台,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满足多方主体需求的更加协调有效的平台运行新机制。第一,在政府层面上,政府是产教融合的主要参与者,且起关键主导作用。政府作用发挥得好不好、重视的程度大不大,直接决定产教融合的成效。因此,政府应成立促进产教融合的相关机构,直接参与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制定具体可行的鼓励引导政策,大力支持校、企、所等开展多形式的合作,通过专项资金指导建立研发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等,促进产学研的深度合作,以达到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第二,在高校层面上,高校是协同育人平台最重要的推动和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技术等优势,把人才培养作为平台建设的第一要务,创新管理模式,让协同育人平台真正为人才培养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社会需求服务。第三,在行业企业层面上,要明确自身参与人才培养的义务和责任,发挥好产业领域的实践经验优势,利用好高校的人才、科研优势,结合自身的人才需求,在平台建设上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把平台建设作为破解自身发展难题有力措施。第四,在科研院所层面上,要利用自身科研优势,把最前沿的科技带入平台,在实现服务社会职能的同时,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构建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

解决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加强顶层设计是关键,完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是重点。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蓝图,是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指导依据,对人才培养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要想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广泛听取政府、行业、企业和同行专家的意见。同时,还要完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行业等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立应用型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群)、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合作构建教学与研发平台、共同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的协同育人模式。[4]

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各方要本着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各方实际,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较好的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为了有别于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可以根据行业、产业的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然后再依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设置课程、开展实践。这种模式是把培养目标作为成果导向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通过调查研究,制订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然后,以全体学生为中心,以毕业要求作为实现培养目标和实施人才培养的桥梁,参照理念先进、国际接轨的专业认证标准,顶层设计能够有效支撑培养目标实现的毕业要求;再按照“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制订毕业要求与课程关联矩阵,以具体课程落实毕业要求,通过全面贯彻课程教学大纲形成有效课程教学,实现课程学习成果,最终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四)构建应用型师资队伍

目前,应用型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上压力较大,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师资,而当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具有足够行业企业工作背景和实践应用经验的教师数量和结构都还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由于缺乏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学校教学、科研等团队建设受到制约,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都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因此,建设一支知识和能力结构与社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也是当下此类院校的重点任务。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早在2015年教育部等部委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要求。所谓“双师”就是教师要具有讲师以上资格,且具有与行业相关的工程师、会计师等职业资格;“双能”是指教师既要有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素质,还要能及时把握行业领域前沿问题,具有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能力素质。而就目前来看,通过政、校、行、企的人才优势互补和联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首先,高校要积极推进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转型,积极打造结构合理、教学和应用科研水平高、满足应用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需要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通过聘用行业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发挥其行业性、职业性、实践性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动学校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通过鼓励教师面向地方行业企业技术发展需求,开展企业需求的应用技术研究,参与产业化项目和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的解决,依托行业企业的相关资源,提高教师的应用教学与科研能力与水平。其次,高校要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加大柔性“引智”力度。以成果为导向,通过设置“讲座教授”“客座教授”等岗位,“柔性”聘请一些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高层次人才,来校承担学科建设指导、青年教师培养、科研项目咨询及联合攻关、短期讲学等工作,要以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牵头建立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聘请一些在实践工程领域有较高影响力的技术、管理专家来校指导青年教师,进一步加强应用型师资的培养。

(五)构建应用型质量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高校的长远发展,而作为刚刚转型而来的应用型高校,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那么其发展也会进入一个死胡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一般包含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运行监控以及教学质量评估、分析和改进等系统,这些系统构成一个闭环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不仅能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是保障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以通过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有效评价,对发现的问题能及时进行分析、评估、反馈和整改,及时调整教与学的关系,以此来保障教学的各项内容和环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保持同步。因此,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不足的高校更应该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要定位人才培养,加强顶层设计。应用型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通过对影响人才培养的各个要素进行科学的分析、量化,以此来制定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最终实现各个教学环节的规范化、常态化和制度化,保障教学质量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其次,要加强协作,引入行业企业督导评估机制。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教学活动的评价当然也不能只有校方一家,要积极构建校外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在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引入行业企业评价,对产教融合的运行情况及学生的培养情况进行定期评估。

注释:

[1]马东霄.主要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产学结合机制研究[D].河北保定:河北大学,2005.

[2]冀宏,张然,张根华,等.基于校企合作教育的应用型课程建设理路[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2(1):40-44.

[3]朱士中,顾永安,何东亮.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课程改革的探索[J].新余学院学报,2014,19(5):1-6.

[4]张晞,顾永安.地方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布局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基于常熟理工学院的案例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1):27-34.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