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少敏(上饶市广丰区芦林卫生院 江西 上饶 33460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已成为临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国内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为15 %~30 %[1],有分析预测[2]中国NAFLD 患者将从2016 年的246.33 万增长至2030 年的314.58 万,增长幅度高达29.1 %。NAFLD 是以肝脏脂肪异常积累为特征, 引起肝脏脂肪变性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与高血压、 糖尿病、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等因素密切相关。据国内文献报道[3-4],高体重指数(BMI)、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因素是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生活方式调整对阻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有效性已被大家所认可,但在临床实践中通过门诊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发现其效果并不好,且复诊率较低,为了提高临床效果,笔者进行了相关探索,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访2017 年6 月―2018 年5 月在上级医院确诊并有效转诊,年龄在30~60 岁之间的94 例NAFLD 或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患者,诊断标准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5]。排除酒精性脂肪肝、营养不良、静脉高能营养治疗、小肠改道手术、药物或工业毒物、肝炎病毒感染、急性妊娠期脂肪肝、内分泌代谢障碍以及一些慢性感染与炎症、贫血、心功能不全、肾功能损失等其他系统性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B 超检查。
1.2 方法 将94 例符合条件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血脂、血糖、谷丙转氨酶、B 超积分等基线资料没有明显差异,随访周期均为12 个月。观察组采取每月1 次上门随访健康教育(针对不同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情况,采取相应的宣教方式),查看运动和饮食处方遵循情况,测量体重、腰围、血糖血脂、监测肝功能,根据随访情况,适时调整运动和饮食处方,在整个随访过程中施以隔药饼灸等中医适宜技术来辅助治疗。
对照组则采取门诊健康教育,要求其每3 月随访1 次的方式,主要询问运动和饮食调整情况,测体重、血压、血糖、血脂、肝功能等。两组患者随访满12 个月进行B 超检查。(脂肪肝超声积分方法:近场回声增强或肝区光点增粗、灶性高回声各计1分;远场回声衰减、肝肿大、肝内管道系统显示不清或无法辨认各计2分)。
1.3 统计方法 数据用SPSS20.0 版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P<0.05 为有统计学差异。
对照组干预前后血脂、血糖、谷丙转氨酶等血清学指标、体重指数、B 超积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干预前后血脂、谷丙转氨酶等血清学指标、体重指数、B 超积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糖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结束时观察组患者的血脂、谷丙转氨酶、体重指数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 超积分和血糖结果两组间差异未表现出统计学意义。
94 例患者共失访24 例,其中观察组47 例因人口流动失访7 例,失访率14.9 %,对照组47 例失访17 例,失访率36 %,失访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表1 两组12个月随访前后各项指标比较(,n=47)项目 对照组 观察组TG初始值 1.65±0.43 1.70±0.68结束值 1.62±0.48 1.38±0.49*Δ TC初始值 4. 82±1.02 4.81±1.11结束值 4.57±0.91 4.06±0.81*Δ LDL-C初始值 2.65±0.43 2.70±0.45结束值 2.56±0.51 1.97±0.42*Δ ALT初始值 84.3±18.4 88.9±20.1结束值 69.1±14.8 44.1±8.7*Δ BMI初始值 25.72±2.81 25.6±1.91结束值 25.48±1.98 24.4±1.38*Δ B 超积分初始值 3.38±0.86 3.334±0.97结束值 3.18±0.76 3.02±0.75*初始值 5.63±0.43 5.5±0.38结束值 5.49±0.36 5.33±0.41注:同组干预初始值和随访12个月结束值比较,*P<0.05;12个月随访结束时,与对照组相关指标比较,ΔP<0.05。FBG
生活方式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情控制和改善的作用已经被大家所肯定[6],而且在目前没有确切疗效药物可用之前,基层医生往往将生活方式调整作为主要的治疗措施,但只是在门诊进行一些原则性、框架性的健康教育,医生没有提供个体的、可操作性的生活方式调整方案,且随访间隔时间较长;而患者对该病危害性认识不够,生活方式调整的依从性较差;现在各种良莠不齐的健康信息对患者及其家人产生影响,让患者无所适从,生活方式调整对该病的控制和改善作用并不明显;综合干预的方式通过社区家庭医生的介入,通过上门、形式多样、有个体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有个体差异的、可操作性的饮食运动处方并根据情况进行了调整,缩短随访间隔时间,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和支持,对患者生活方式调整执行有监督,明显提高生活方式干预对该病缓解和控制的效果。中医认为[7]脾虚是发病之本,痰湿是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致病因素,治疗必须兼顾脾虚及痰湿,隔药饼灸法[8]起到保护肝脏,防止肝损伤作用,同时具有降血脂、降转氨酶的作用,同时结合患者的生活方式综合干预。通过个体化的措施辅以灸法等中医适宜技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控制值得在社区推广应用。
社区慢病管理形式的生活方式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疾病控制和改善是有意义的,可以结合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深入进行。由于现在人口流动性比较大,如何更好的做好流动人口的监测随访是值得探讨的,本文47 例观察组的因为人口流动失访7 例,失访比例达到了接近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