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区治安弹性问题*

2020-11-24 06:45
关键词:治安弹性灾害

周 晔

(江苏警官学院 治安管理系,江苏 南京210031)

弹性(resilience)又叫恢复力、抗逆力①,此概念起源于机械力学,指材料因受力而发生形变并存储恢复势能的能力。1973年,加拿大生态学家霍林(Holling)将这一概念首次应用于生态学领域,来形容自然界在面临重大变化(如火灾、洪水、人类干扰)时的系统持续性和稳定性;随着全球各区域的自然灾害成灾次数、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逐渐增多,灾害风险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弹性被引入到灾害学领域,在灾害学领域弹性研究获得了很多重大突破[1],风险、脆弱性、弹性等已作为研究灾害管理的重要方法。之后,弹性进一步被应用于交叉学科,诸如研究人类-环境、社会-生态等复杂系统。在国外,弹性已经成为防灾减灾领域的主流研究范式,相关研究已经覆盖生态系统、气候变化、恐怖袭击、流行疾病、安全科学、区域经济分析、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不同的学科对弹性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演变。

2000年以来,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也面临着不断增多的社会风险,诸如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治安灾害事故、违法犯罪案件、恐怖袭击等,社会治安状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有效抵御上述各种风险的冲击,增强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应对风险的弹性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作为联系国家和个人的社区组织,位于抗风险的前沿,增强社区应对风险的弹性,对于提高社区的自救能力和治安管理水平以及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借鉴弹性理论,尤其是社区灾害弹性研究方法,重新思考社区治安管理问题,结合已有研究,分析社区治安弹性的理论依据,提出社区治安弹性概念,最后提炼社区治安弹性影响因素及分析模型框架。

一、文献回顾:从一元弹性到多元弹性

从中国的汶川地震到美国佛罗里达州最强飓风“迈克尔”,自然灾害一直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2]。从社区层面,西方学者提出了非常丰富的社区灾害弹性概念。Tobin认为社区弹性主要表现在社区面对灾害的恢复能力[3],Adger认为主要是社区的抵抗能力[4],Bruneau等认为是社区的应对、适应和学习能力[5]。抛去国外学者对社区灾害弹性概念理解的不同之处,他们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了共识:社区灾害弹性是社区在压力下维持其基本功能的能力;是在灾难事件发生后的迅速恢复的能力;体现为社区在危机发生后的自组织、自适应、自我恢复的全过程。南京大学朱华桂综合前人的研究,提出社区弹性定义为:社区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成功适应和应对社会风险,迅速恢复功能,达到过往水平的能力[5]。将弹性的理念与社区建设相结合,改变了人们对社区的旧认识和保守思维,激活了风险社会背景下社区新的生命力。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构建了测量社区灾害弹性的框架和模型。Bruneau认为弹性社区应该具备4R特性,即健壮性、冗余性、谋略性、及时性,随后又提出了社区弹性的四个维度:技术、组织、社会、经济[6]。以Peacock等人为代表的另一部分学者构建了基于社区资本的社区灾害弹性框架,命名为CDRF(Community Disaster Resilience Framework)[7]。其重点考察了社区在应急准备、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和风险缓解四个阶段的活动及开展这些活动所需要的社区资本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与社区弹性有关的社区资本主要包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物理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Cutter构建了社区灾害弹性概念模型[8](Disaster Resilience of Place Model,DROP)。在DROP模型中,社区灾前状况、灾害事件特性、灾害影响吸收能力组成了社区灾害弹性的动态与循环过程。2007年,美国国际开发总署在印度洋海啸后提出了沿海社区弹性框架,提出增强沿海社区灾害弹性的八大要素[9]。联合国减灾办公室(UNISDR)将提升城市与社区的“弹性”作为其2005-2015年减灾战略的重要内容,培育社区灾害弹性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商业往来的中心,其人口密集、各种社会网络交织在一起,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学者从更宏观的角度进一步提出城市弹性研究的意义。Wilbanks T.[10]等率先提出了弹性城市的概念:城市系统对风险的有效准备、积极响应将风险对公共安全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的能力。靳文辉[11]在前人关于弹性国家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弹性政府的三个特征:灵活性、充分自主性、效率性,并提出弹性政府模式应随着需求变化而变化。城市如何在不断增长且变幻莫测的威胁和压力中正常运行并保持弹性,成为学者非常关注的科学问题。目前,不同研究机构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城市弹性评价框架。2009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主要针对亚洲城市,构建了气候变化弹性评价框架[12];同年,世界银行[13]、京都大学[14]也分别提出了基于气候变化弹性的城市研究框架;2014年,日本大阪大学提出了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基于风险的弹性城市框架[15],并将其用于地方治理;联合国国际减灾署构建了城市灾害弹性框架。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了城市整体弹性评价指标体系[16],涵盖了健康和福祉、经济和社会、城市体系及其服务、领导力与战略四类指标体系。这一框架提出的评价城市弹性大小的指标体系提到了社会稳定和安全的指标,包括执法行为、犯罪预防以及应急管理等。这些研究表明,目前弹性城市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较为全面完善的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的城市整体弹性评价框架。

在国际学术领域,弹性理论正引领应急管理研究的前沿动态[17]。截止到2019年1月,web of science之SSCI数据库中,标题“resilience”+主题“emergency”的论文检索结果有241篇,标题“resilience”+主题“crisis”的论文检索结果有476篇,标题“resilience”+主题“disaster”的论文检索结果有1032篇,标题“resilience”+主题“hazard”的论文检索结果有330篇。以上论文主要刊载在以下国际重要期刊:Journal of Homeland Security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Disasters、Natural Hazards、Safety Science、Ecology and Society、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Risk Analysis等,这些期刊多属于公共管理领域的权威期刊。这些文献平均被引用次数达到16.71,都属于高被引频次文献,其中某些高被引文献笔者在文献回顾里已经提及。相比较而言,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弹性在灾害学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而社区是抵抗灾害的社会基本单元,因此,社区灾害弹性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为人类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实践探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随着人口流动与社会发展变迁,社会风险不断蔓延和逐渐凸显,公共安全成为全球面对的重要议题后,弹性概念又被引入公共治理领域,将弹性与社会治理、社区治理相结合,城市弹性、政府弹性、社区弹性概念相继出现。随着全球风险的阶段性变化和多元化,弹性概念自身具有的启发性特征促使弹性概念由一维向多维领域不断拓展。

二、社区治安弹性的提出和理论依据

历史上,自然灾害对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创伤,因此,社区灾害弹性的研究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共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些隐藏在社区的违法犯罪活动、暂居在社区的违法犯罪人员对社区安全造成了潜在威胁,社区在违法犯罪层面的弹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国内犯罪学领域关于弹性的研究仍主要局限于个体犯罪弹性研究以及零星的社区治安弹性分析;公共管理学领域在积极提出国家治理下移,提升社区应对风险的能力。这些研究为进一步理解社区违法犯罪层面的弹性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个体犯罪弹性研究述评

现有的犯罪学弹性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个体面临犯罪相关因素时的抗逆力水平。弹性理论弥补了传统挫折侵犯范式的理论不足,受到心理学专家的极大关注,用来表达个体在面对苦难和挫折时的适应和反弹能力。根据Masten & Coastworth[18],Titus[19]以及Richardson[20]等人的研究结论,弹性是个体适应性的结果,个体的弹性随着压力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个体弹性本质上是个体在遭受风险时,充分调动内外保护因素,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产生新的自我平衡,即个体弹性是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交互作用的应对结果。社会工作学者也借助于弹性理论研究个体犯罪风险弹性,在犯罪心理学基础上融入社会环境因素,认为农村留守青少年弹性的提升能够帮助其有效应对压力或危机事件,降低其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邓玮提出了一个整合性及“农村社区为本”的弹性理论框架,通过对一个留守青少年弹性提升的社会服务项目进行实证研究,以观察中国农村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范式、资源与特点,提出一个以社区为本的、整合性的农村青少年社会工作范式[21]。一些早期学者在个体弹性和社区弹性的关系上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如Norris将社区弹性视为社区中个体弹性的延伸,他们假设社区弹性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弹性的加总[22]。Herd等没有直接提出社区犯罪弹性,而是提出文化弹性等指标在抑制社区违法犯罪方面的作用。很多环境犯罪学者已经开始研究哪些社区因素容易引起违法犯罪,却没有更进一步地反思以下情形:即一些社区尽管面临着经济贫困、人口流动性高、破碎家庭多这样的高风险违法犯罪环境,但实际违法犯罪数量却不多,即这些社区具有较高的治安抗逆力水平。

(二)社区警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犯罪预防角度看,社区是犯罪预防的第一道防线。目前国际上正在进行的第四次警务革命即社区警务革命。社区警务发展目标是以社区的安全和秩序维护为基本导向的警务。社区警务强调运用各种具体的项目和借助包括社区在内的各方面力量来统筹解决犯罪和无序问题。社区整体能力的提升是社区警务建设的核心。哈佛大学James Wilson和George Kelling提出的破窗理论指出,居民的退缩、社区纽带的松弛以及社区监管能力的弱化导致了犯罪的猖獗。因此,破窗理论也是把社区治理作为治安的中心问题。预防犯罪的重点在于提升社区治理的水平,而不是加大对犯罪的打击力度。社区弹性作用过程是通过充分调动区域内的物理与经济资源,通过社区成员合作应对压力,抵抗风险。为什么有些社区治安问题严重而有些社区却几乎没有治安问题?为什么有些社区即使出现治安问题却很快恢复正常,其他社区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为什么有些社区违法犯罪重点人员较多,而有些社区守望相助、一片和谐?根源就在于不同社区的弹性特征差异。Robert Sampson等学者[23]对芝加哥市343个邻里中心8782个居民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结论,认为集体效应的弱化是预测邻里暴力犯罪的重要依据,而集体效应的弱化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无序的环境反映出来的。社区警务活动秉承以社区为基础的犯罪预防思想,其主要职责就是支持社区自身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这种社区导向型警务活动与弹性社区理论不谋而合。

(三)风险共处与治理下移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自然灾害、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等恶性案件使社会治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个人及社区在应对风险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的观点越来越深入人心。这种自下而上的方法是对传统的国家自上而下方法的有效补充[24]。将弹性引入社区建设,体现了人类在风险社会中的积极主动性。弹性社区强调人人与风险共处的理念。提高社区弹性意味着更重视公民个体和社区自身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加强自身的能力,强调基层“自组织”的力量,因而是从更基本的层面提升社会应对风险的能力。在任何负面冲击下,社区能更迅速恢复甚至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这种管理方法更加契合日趋常态化的风险社会需要。城市弹性评价框架对城市治理指引了前行的方向,社区弹性亦应与社区治理同步发展,已有的研究明显侧重社区自然灾害弹性,却鲜有社区治安弹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广义的社区弹性应当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复合型概念,为了客观评价社区弹性以及有针对性地提高社区综合弹性水平,自然灾害弹性以及治安弹性同等重要。为了全面提升社区整体弹性,当务之急应该着力解决社区治安弹性问题。

(四)社会解组理论等对社区违法犯罪的解释

很多犯罪学理论指出社区环境对个体违法犯罪具有巨大影响作用,Shaw等提出的社会解组理论(social disorganization)是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25]。根据社会解组理论,经济贫困、种族差异大、居民流动性高、家庭破碎比例大的社区比其他社区更容易出现违法犯罪。社会解组理论的主旨已经通过统计分析在不同的社区环境下被广泛地得到证实。其他犯罪机会理论,如日常活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及犯罪类型理论被用来解释为什么犯罪会在某些社区出现。这些理论中的一些概念解释了违法犯罪聚集的原因。犯罪类型理论中的“犯罪诱因”(如商场、购物中心)、“犯罪吸引子”(如酒吧、便利店、主干道交叉口),充斥着过多的上述诱因的社区吸引着怀有违法犯罪意图的人员,导致更多的违法犯罪案件发生[26];还有一个概念“风险设施”(risky facilities)来自于犯罪机会理论,相关研究得出社区违法犯罪的增加与风险设施的存在有紧密联系[27]。

上述各种环境犯罪学理论专注于挖掘哪些社区层面的因素会导致特定区域更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这些理论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某些城市或者某些社区违法犯罪高发?这些特定区域中哪些社会环境因素或建筑环境因素为违法犯罪行为创造了机会?在这样的思路引导下,很多学者提出了所谓犯罪热点[28]、犯罪发生器、犯罪吸引子[29]或者风险设施等犯罪学基本概念,并进一步提出如果执法机构意识到哪些区域容易发生违法犯罪以及发生的原因,那么警务资源可以优先用于这些区域进而有效预防违法犯罪发生。这种做法是合理的也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方面,但是将这些社区解组因子理论化过程中,可能会引起社会问题的思维定势,限制研究者们挖掘和提升弱势社区自身的能力或弹性。研究并解释为什么某些社区显著较少或没有违法犯罪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上述环境犯罪学理论,一些弱势社区因存在许多犯罪吸引子、发生器或者风险设施,理论上预测违法犯罪案件高发,实际违法犯罪率却很低,如何解释这些弱势社区违法犯罪抗逆力值得更多关注。

目前,国外犯罪学领域已有少数学者开始研究社区治安抗逆力。Sampson等借助集体效能解释为什么芝加哥某些社区存在较高的违法犯罪率,与其社会经济指标类似的其他社区的情况却截然相反[30]。虽然没有直接研究社区治安弹性,但却为后续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以谢菲尔德市100个社区为例,Platts-Fowler等[31]将社会经济指标(贫困程度、收入、失业率)和一系列治安状况指标进行对比,以异值点出现的频率表示社区治安弹性,并对社区治安弹性进行排序。Thompson等[32]发现,加拿大一些弱势社区(贫困程度高于平均水平、单亲家庭、黑人居民、流动性高且居民以15~24岁为主)在一些案件中谋杀犯罪率比平均水平还低,而且,这些弱势社区毗邻杀人犯罪率高的社区。作者认为这种犯罪抗逆力主要来自于社区的社会凝聚力或者集体效能。

综上所述,社区治安弹性的提出不是空穴来风,个体犯罪弹性、社区文化弹性、破窗理论及社区集体效能等为社区治安弹性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社区是社会预防违法犯罪的基本单元,是应对社会风险的第一道防线,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并提升社区治安弹性,有效应对各种社会风险,是创新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和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但从总体上看,国内的弹性研究主要停留在个体层面,个别组织层面的弹性研究主要局限于灾害弹性研究,因此,本文拟从社会公共安全角度,对社区治安弹性进行初步研究。

三、社区治安弹性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区治安弹性的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差异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社区治安弹性一般性定义界定为:社区利用自身资源,应对诸如盗窃、纠纷、恐怖袭击等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反应、自救、恢复能力,一种贯穿于违法犯罪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治安防控综合能力。社区治安弹性与社区灾害弹性都以遭受风险时的抗逆过程为研究对象,但是二者也存在异质性。社区治安弹性主要应对社会秩序混乱、违法、犯罪等缓慢发生的社会风险,有别于社区灾害弹性主要针对突然爆发的自然灾害风险,如地震、海啸、洪水等。社区治安弹性与社区灾害弹性二者在抵御风险类型、主要影响因素、主要作用环节及结果表现形式方面的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社区治安弹性与社区灾害弹性比较

因此,相同社区面临的风险不同,抗逆力可能大相径庭,这也是为什么学者在分析社区弹性概念时强调其所针对的风险特征[7]。例如,某社区可能具备较好的应对地震的抗逆力,但刑事犯罪、社会越轨行为却时有发生;某社区治安弹性水平高,但自然灾害弹性却不足。但是两者也有共同的地方,即某些社区因先天拥有较好的条件而免遭风险的袭击,并不表明其具有很强的弹性水平,恰恰是那些尽管遭受风险袭击,但应对处理风险能力却远超过预期的社区才是真正富有弹性的。

弹性作用体现在风险发生的不同阶段。自然灾害风险一般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而社会安全风险影响过程比较缓慢,譬如社区治安弹性因素主要表现为社会、人为因素,通过社会控制可以预防违法犯罪产生,因此,社区治安弹性的培育和提升起始于也侧重于预防环节;而社区灾害致灾因子如地震、火山无法避免发生,因此,社区灾害弹性的培育提升侧重表现在应对和恢复阶段。两者也有一定的内容交叉,都是反映社区应对风险的能力,包含部分相同的影响因素,如社会资源等;此外,社区治安弹性和个体犯罪弹性并非简单的加总关系,社区治安弹性包含更复杂的社会因素如集体效能等,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社区治安弹性的评价方法

社区治安弹性表现为社区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成功适应和应对社会公共安全风险,迅速恢复社区功能,达到过往治安水平的能力。一般来说,弹性的作用结果可以分为三种:超越过往水平、恢复至过往水平、低于过往水平。社区治安弹性是社区抵御违法犯罪风险的综合能力,依据一般弹性的作用结果,社区治安弹性外在表现形式即是治安弹性越高的社区,其实际违法犯罪发生数比理论预测值也小得越多;治安弹性越低的社区,其实际违法犯罪发生数比理论预测值要大得越多。因此,为实现社区治安弹性的量化研究,还需要有效的操作性评价方法。根据社区治安弹性的一般性定义,可以将实际违法犯罪发生数与理论预测值的差值进行规范化处理,作为社区治安弹性指数的评价方法之一。根据犯罪构成理论,直接影响违法犯罪数量的代表性自变量通常有社会经济贫困程度、流动人口比例、青年人口比例、男性人口比例。在此基础上,分析社区违法犯罪记录数的均值和方差筛选合适的回归模型,以社区违法犯罪数为因变量,以社会经济贫困程度、流动人口比例、青年人口比例、男性人口比例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将模型残差规范化处理,即可得出一种社区治安弹性评价指数的计算结果。

(三)社区治安弹性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研究社区治安弹性,探索哪些因素可以提升社区治安弹性,可为社区犯罪预防提供更多的思路。相对于研究哪些因素容易导致违法犯罪增加,深入理解社区层面上哪些社会因素或者环境因素可以提升社区治安弹性,对于弱势社区违法犯罪预防更加重要。根据目前社区治安防控体系的实践[33],并结合犯罪学领域的弹性研究,本文提炼了三大类六种与社区治安弹性密切相关的主要因素。影响社区治安弹性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物理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三类,见表2。物理因素主要指多样化的生活基础设施布局,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医疗、健康机构、各类教育机构的布局及城镇化水平,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恶习、文化参与及社区凝聚力等。各类因素又包含不同类型的子因素。有些子因素属于风险性因素,如无证经营娱乐场所距离社区的距离;有些子因素则属于保护性因素,如社区凝聚力,这些因素区别于犯罪构成因素[34]。表2中城镇化因素主要考察所在社区城镇化状态,如设完全城市化为1,过渡状态为2,根据距离城市的远近,农村社区随着偏僻程度越高,所设值可依次从3增加至5;社区凝聚力是反映社区集体效能和非正式社会控制的主要因素,不同学者使用过不同的方法[35]来表征社区凝聚力,本文建议参考Ivory[36]等人提出的社区碎片化指数测量社区凝聚力。

表2 社区层面特征指标

四、结 语

本文通过梳理弹性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从材料弹性、灾害弹性等一维弹性概念发展到社区弹性、城市弹性等多维综合弹性概念。弹性理论的发展非常具有启发意义,让人们从专注脆弱性、风险的思维定势中跳脱出来,发掘风险所蕴含的希望。在当今陌生化社会发展的今天,部分违法犯罪风险的增加是必然的,一些社区治安抗逆力的存在让我们看到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在警务资源稀缺的背景下,社区治安弹性理论在社会治安管理过程中大有作为,我们可以利用弹性理论来提高治安管理研究的水平和深度,借此形成一个新的交叉学科方向;甄别哪些社区因素有助于提高社区治安弹性,对执法机构实施预防违法犯罪计划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笔者将根据社区治安弹性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搜集数据以进一步验证社区治安影响因素与社区治安弹性的相关关系,即不同弹性水平的社区在因素指标值上的差异,从而理解哪些指标有助于提升社区治安弹性水平,以弥补传统研究者只注重分析因哪些社区指标的增加而导致社区违法犯罪风险的不足。

注释:

① 因表述需要,全文有些地方使用弹性,有些地方使用抗逆力,二者意思相同。

猜你喜欢
治安弹性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例谈“动碰动”一维对心弹性碰撞模型的处理方法
Me & Miss Bee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治安文化与治安秩序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
做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认识与实践
灾害肆虐
多星联动紧急服务地震灾害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