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晓丽
(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杨梅桥小学 浙江 诸暨 311800)
“不论绘画如何发展,色彩永远是首要的造型要素”,这句话说明了色彩对于绘画的重要性,是绘画永远一个绕不开的弯。作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色彩感觉和优秀的色彩素养是我们色彩教学的目标。色彩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学生的审美思维、鉴赏水平和创作灵感。所以向大师学习是色彩训练的必要环节,尤其是通过理解大师们的色彩历程树立起正确的色彩观念,比单纯的技能练习更有意义。
色彩的发展有三个重要的时期:第一个是在文艺复兴之前的“固有色”时期,用固有色认识世界,色彩只是为了更好的起说明和象征意义;第二个是“明暗色调”时期,它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受雕塑艺术的影响,着重用明暗塑造法来表现画面,而颜色只是附庸在明暗雕塑法上;第三个时期是“纯粹”时期,印象派的产生打破了传统的色调观念,色彩作为独立语言解放出来。
真正让色彩获得革命性解放的流派是印象派。1863年,与官方沙龙画展唱反调的“沙龙落选作品展”在巴黎举行。马奈展出了他的《草地上的午餐》,画上一位裸体妇女与绅士们在草地上午餐。此画被认为有伤风化而受到激烈批评和嘲骂。1874年4月在巴黎举办了题为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等无名艺术家展览会,展览会受到观众和评论家的嘲讽,其中莫奈所绘的一小幅海景,受讥嘲最多,画的是哈佛港晨景,题名为《日出·印象》,艺术观点保守的记者借此画名挖苦其为“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印象主义”由此而得名。
在印象派之前,绘画色调趋于单一,色彩借助明暗对比塑造形体,笔触也多用平涂法。而印象派让绘画获得无穷丰富的色调,塑造物体不再是单纯用明暗来塑造,而是用冷暖塑造物体。
印象派第一个贡献是对单一主题描绘出不同的色调,这些色调体现的是不同时间段、不同季节下不同光影的情景。比如莫奈的《干草垛》,他在1890-1891年间,对同一干草垛,分别对在不同季节的早、午、傍晚的阳光下,物体所呈现出的不同色彩,任职多达15次的描绘。这一组画中每一幅画面色彩的组成都不一样,色调呈现出无限多种多样的可能性。
“光”决定“色”是印象派的第二个贡献。在自然光照下,物体受冷光,物体亮部会因为冷光而偏冷,暗部在冷光对比下会相对趋于暖;当物体受暖光,物体亮部受暖光影响偏暖,暗部则在暖光对比下偏冷,所以印象派用冷暖色区分物体的亮暗部,从而塑造物体。《干草垛》中冷暖色的互相衬托就将不同光照下的物体表现的十分动人。
对色彩调和的技法运用是印象派的第三个贡献,对比色的运用能增强画面的色彩对抗性,但当色彩面积比例失调或者色彩运动过渡,色调的展现将出现失败,所以控制补色的纯度和面积,运用环境色进行色彩的衔接和调和,都是印象派常用的协调色调的方法。
色彩并置法是印象派的第四个贡献,为了表现绿色,而将蓝色和黄色并列放置,让观众在远处观看下眼睛自动产生视觉混合而产生绿色。
作为美术教师如何让学生从印象派中学习色彩的运用?可以初步从这几方面入手:
小学美术课程有许多关于基础色彩知识的讲授,比如《色彩大家庭》《色彩的世界》《色彩的情感》等课程。通过对三原色、三间色、对比色、冷暖色等色彩基础知识地教授,为学生今后用色打下基础。
印象派时期的画作是走出室内,表现户外的光与影影响下的景物,所以我认为学生要感受色彩的丰富可以尝试走到室外,多观察不同光下面产生的色彩变化,提高色彩感知能力。在平日的美术教学中,如果有合适的课程,我会带领学生去户外写生,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光影下大自然颜色的变化。
在平日课堂教学上,低年段的同学我会让他们欣赏一幅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从三原色,色彩冷暖,色彩的对比等色彩基础知识让学生看懂一副画作,并学习画家的用色。高年段我会通过让学生了解印象派代表画家、画作及印象派发展的进程,让学生多多欣赏印象派画作,从画面直观得了解大师笔下色彩的变幻魅力,学习大师的色彩运用和搭配,并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
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对世界也有很多感受和幻想,但是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拘泥于色,不敢用色,不会用色,这需要老师平时在美术作品评价上多引导学生如何把颜色用得丰富、饱满、有层次。鼓励学生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对人、社会、自然的看法和愿望,画出自己对生活中色彩的独特感觉。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除了尊重学生对色彩的选择,还鼓励他们尽可能多的使用色彩,可运用冷暖色搭配、色块比例协调、色彩并置法,让画面产生丰富的画面效果,引导孩子发现新的色彩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不断提高他们造色、配色和运用色彩的能力。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我相信从印象派大师的画面中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基础的用色方法和用色感觉,会大胆用色,合理运用冷暖色搭配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