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

2020-11-24 16:25
读与写 2020年8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美的美术

韦 宁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民族初级中学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们获得对于美的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引导其朝着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在初中美术课堂上,教师该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是美术教师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们开展学习活动的原动力,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教学,都离不开“兴趣”二字。当学生们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浓厚兴趣,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尤其是初中学生,此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一个对外界事物高度好奇的阶段,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想不断激发起审美兴趣,教师要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和他们的爱好,制定出各种趣味教学策略,比如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趣味化的情境氛围,使其置身其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感受美术这门课程中的美好。

教学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图片情境、语言情境、视频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等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们的兴趣,选择适合的情境内容。例如在学习到《有创意的字》一课时,教师要能够在课前熟悉好教材,并搜集好相关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出各种各样不同风格的字体,比如同一个字由象形—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篆体—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变化过程,在展示过程中,要能够把文字精神进行造型化处理,以此凸显及加强文字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们不断迸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文字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们搜集各大名家的书法作品,让学生们在丰富的图片中,去感受文字的魅力,比如粗狂豪放的大篆、均匀柔软的小篆、端庄古雅的隶书、工整秀丽的楷书以及活泼欢畅的行书。学生们在欣赏相关作品的过程中,会感受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不断迸发学习动力,进一步增加审美兴趣。

2.丰富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美

刚步入初中的学生还处于一个很爱玩的阶段,对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们的这一特点,为其制定出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其积极参与其中,来感受美,从而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在美术活动中穿插音乐元素,美术和音乐虽然是两门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它们其中却有着些许相同的艺术规律。画是静止的,音乐是流动的,将音乐与美术相结合进行教学,能够实现色彩与音符的完美碰撞,使得美术课堂形式更加多样化,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们调动对绘画的积极性,提高对美的感受力,促使美术课堂变得更加富有趣味。

另外,还可以对学生们的美术作品进行课堂展示。在文学领域,我们总是听到这样一句话,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美术活动中,一千个主题下就会有一千种表达美的形式,因此,对学生们的美术作品进行展示,是为了丰富学生们对于审美这个问题的思想,为了使学生们在观看和欣赏其他同学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对于美的理解力,扩充自己对美的认知。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游戏活动,在多彩有趣的活动中,能够激发学生们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们感受美的能力。

3.挖掘生活材料,增强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教材的内容设置丰富多彩,老师在应用教材时需要根据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地选择和处理,从多角度升华教学主题。同时在课上,老师还要明确自己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富有生活化气息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们挖掘生活之美,提高对美的发现能力。

美术作品的产生一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二是需要创造性的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技巧。例如在学习到《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们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系,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准备好相关生活化材料,比如:不同肌理的石头,并让学生们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块不同质地的石头,然后再找几位同学触摸之后对其质感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理解画家对山石肌理感的表现,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在生活化材料的引导下,可以使学生们更好地感受生活之美。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初中美术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能够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并从实际出发,同时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空间,促使学生们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美的美术
美术篇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美术作品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美术作品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