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16 河南 许 妍
提到爸爸,你会想到什么?是爸爸宽阔的脊背、硬硬的胡楂儿,还是爸爸有力的大手?提到我的爸爸,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身上的味道……
这种与读者交流式的开头很自然,同时很快转入自己的写作话题,不浪费笔墨。这段交流也显示出作者选材与下笔视角的独特性。
又是一个周末,爸爸刚一进门,那股刺鼻的味道就随之而来。爸爸是做烟叶评级工作的,总是出差,一周才回一次家。每次他一回来,我就皱着眉头,用手紧紧地捂住鼻子,让他赶快去洗澡。“又是坏面包味儿,真难闻!”爸爸沧桑的脸上刚刚浮现的回家的喜悦骤然消失,他带着些许尴尬的神色低下了头,顾不得满身疲惫,走进浴室。而我则心满意足,这下好了,不用闻那股味道了。
两个“又”暗示这一幕在“我”家应该不止一次上演。“我”的神情、动作、言语都表现出对爸爸的嫌弃。也许“我”不以为意,但爸爸的感觉完全不同,怪不得他那么敏感,反应那么快。爸爸的表情与动作都体现出他受到了伤害。被自己的孩子嫌弃,多叫人伤心啊!
不知不觉,到了黄金周,爸爸仍是不得空,还在外地工作,我和妈妈瞒着他去他办公的地方找他。这也是我第一次去爸爸工作的地方。
用词准确。一个“黄金周”一个“仍”,突出了爸爸工作的繁忙。
到了目的地,几幢破旧的小房子出现在眼前,工厂的噪声震得我的耳膜很不舒服,令我烦躁。但很快,一股心酸还有愧疚之情泛上心头,爸爸就是在这破旧不堪的工厂里工作,环境真够恶劣啊!走进工厂的小门,灰尘迎面而来,鼻中马上充斥一股熟悉的呛人的味道,那就是爸爸身上常有的味道。扫视一圈,我终于找到了置身于一片烟尘中的爸爸,他本就不够高大的身躯在一堆烟包和烟叶旁显得更不起眼。只见他迅速拿起一片烟叶,观察后果断地定下等级,踮起脚尖把它送到下一道工序。就这样,烟叶一片接一片地来,爸爸就一片接一片地观察、递送,根本没有片刻休息的时间。他没有注意到我和妈妈。妈妈红了眼眶,赶紧用手捂住了嘴;我心疼爸爸,却帮不了爸爸,有种无力感,同时,我对自己以前的举动感到很惭愧,心中五味杂陈。
作者极为简洁地提取了这么几个关键因素:破旧的小房子、噪声、灰尘、味道,同时加上自己的感觉,几句话就成功地勾勒出爸爸工作环境的典型特点。其间,很自然地写出自己置身于这种恶劣环境时初步的心理变化:心酸,对以前嫌弃爸爸的言行感到愧疚。
我看着爸爸,大声喊道:“爸爸,我在这儿!”话音刚落,已是泪眼模糊。我向爸爸所在的方向冲去,想要钻进他的怀里。此时,那股坏面包味儿已不再刺鼻,反而让我觉得有些亲切。我急于亲近它,亲近爸爸……爸爸看到了我们,先是露出惊喜的神色,但眼中的光芒迅速暗淡,竟下意识地、不着痕迹地向后退了一步。我知道,爸爸不想弄脏我的衣服,更不想再遭我嫌弃。看到爸爸的这个举动,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痛。我又向前迈了一步,紧紧地抱住了爸爸……
紧承上面的工作环境描写,接着写爸爸工作的具体情状。依然很准确地提取了典型的细节:“只见他……休息的时间。”写出爸爸工作的繁忙,突出爸爸的辛苦,与之对应,写出“我”心理的进一步变化:心疼爸爸,却帮不上忙,感到无奈,与之对应,也对以前的举动感到很惭愧。
这种复杂的感觉写得比较真切。
这里的感觉描写非常真实可信,你我似乎都有过这种感觉,原本反感的东西,因为认识的转变,此时急于亲近;又因为愧疚,还有点急于补偿的心理,往往在言行上会有点矫枉过正。
爸爸先是“惊喜”,再是“后退”,这些细节将爸爸的神情与动作变化描写得很真切。“我”了解爸爸的心理,观察细致,所以描绘准确。
又是一个周末,爸爸仍是带着那股独特的味道走进了家门,我第一个冲上去,拉着爸爸的手,说道:“爸爸!您辛苦了!”
(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初中部 白润涵
结尾可圈可点:“又是一个周末……”呼应上文;再提“味道”,使“味道”贯穿全文,全文浑然一体;“我”对爸爸态度的转变使主题更为突出。
指导老师 魏得强)
总评
本文是一篇抒写亲情的作文,角度选得独特而巧妙,且选材典型,笔力集中,紧紧围绕爸爸身上的味道来写,写出了“我”对之态度的前后变化,体现了“我”对爸爸的理解和关爱。
爸爸是“做烟叶评级工作的”,天天跟烟叶打交道,身上有浓烈的烟叶味道,对于不吸烟的人来说,这种味道可能会很呛人。选取他身上的味道来写,再合适不过了。
作者的书写显然来自对生活的认真观察和真切体验,所以有这样独特的角度。
有了准确的独特的角度,作者就心无旁骛,一心在爸爸身上的味道上做文章。文章用了对比的手法,选了两个典型的事件:一是爸爸回家,“我”嫌弃爸爸身上的味道。此处略写,其作用仅仅在于与后面的变化形成对比。二是“我”和妈妈去看爸爸,看到爸爸工作环境的恶劣和工作的辛苦,理解了爸爸,开始亲近这种味道。此处详写,写出“我”转变的原因——真实可信,过程——细腻可感,使文章具有动人的力量。
文章详略的把握很准确,前后对比的表现力很强。如果没有这种对比,“我”对爸爸的理解与亲近就会显得有些突兀,对生活的体察与感悟就没有那么深刻,文章也失去很多看点;如果两件事平分笔墨,显然主次不清,不能很好地突出中心。
(许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