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行为批评关键词集释
——代专栏导言

2020-11-24 23:05周领顺
英语知识 2020年1期
关键词:求真社会性视域

周领顺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扬州)

1.引言

译者行为研究至今已走过了10年的发展历程,2019年4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办的“全国首届‘译者行为研究’高层论坛”和我写的《译者行为研究十周年:回顾与前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一文对10年的发展历程作了回顾和反思。文章讨论了译者行为研究的意义与译者行为批评的学派意识、译者行为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路径,学界对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反响以及对于译者行为研究和译者行为批评发展的前瞻。译者行为研究具有可持续性,而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也需要不断地完善,以便为翻译批评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后,我就研究者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写了《译者行为批评的理论问题》(《外国语文》2019年第5期)一文作了部分回答。这些问题包括“连续统”思想与“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社会性”和“社会化”与“务实”的内外层次化、“度”(求真度、务实度和合理度)的操作性问题等,目的在于提升理论的运用效果,帮助获得可信的结论。

我将以往开设的相关研究专栏称为“译者行为研究”,本专栏则称为“译者行为批评研究”。“译者行为研究”与“译者行为批评”是研究领域与研究工具之间的关系。为了使描写和研究做到全面、客观和科学,就需要将其置于科学的理论视域内,用一定的理论工具加以描写和解释,因此译者行为批评应运而生。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后来的学者拓宽研究的视野,使该领域的研究走向深入。或者说,“译者行为研究”的探索路径和工具可以不是译者行为批评,甚至也可以不是批评研究,但“译者行为批评研究”专栏的这组文章却与译者行为批评直接相关,本专栏的作者都是本理论的长期实验者,他们的研究工作卓有成效。

在本期专栏中,黄勤和余果的论文《语境顺应与译者行为的“求实”与“务实”——<老明的故事>王际真英译本中对话策略分析》,具体采用译者行为批评中的“求真-务实”工具,分析了《老明的故事》王际真英译本中的对话策略。文章基于“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结合语境顺应论,在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两个层面,发现王际真在原作语言语境中理解其中的对话时,考虑了原文作者的心理世界,顺应了原文的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理解了原文作者的语言选择,在翻译时大多采取了直译策略,其译者行为偏向“求真”。

赵国月的论文《文本类型视角下的非虚构文学翻译中的译者行为趋向研究》,从文本类型视角探讨了非虚构文学翻译中的译者行为趋向。文章认为,不论是译者还是译评者,应从非虚构文学文本的主要功能“信息功能”入手,兼顾文本的次要功能“表达功能”和“感染功能”,从而选择相应的译者行为模式或批评范式。

潘冬的论文《理性视角下的译者行为分析——以伍尔芙<达洛维夫人>转述话语汉译为个案》,采用人际交往行为理论的3个有效性分析译者行为,或可看作译者行为的“元理论”。文章以伍尔芙小说《达洛维夫人》转述话语汉译为个案,分析理性对于译者行为的影响,在“真实性”“真诚性”和“正当性”3大有效性的指导下,认为译者“语言内”求真,“语言外”务实,同时兼顾了译文的合理性。

罗静和吕文澎的论文《译者行为批评视阈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天”的英译探析——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以译者行为批评为视阈,重新审视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天”的英译。文章发现,国内外译者求真于“作者/原文”的努力高于务实于“读者/社会”之努力,其行为符合文学翻译译者“求真为本、求真兼顾务实”的一般行为规律。

该导语既为本组论文所写,也为译者行为批评研究而作。本导语是对于整个译者行为批评研究的方向性导引,是继北京会议和有关论文所作反思并在新的拐点所作的又一次思考。本组文章或有商榷之处,但好在都是基于文本的考察,充分表现了对于事实的尊重,望读者深入研读,继续完善,走向升华,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深入而持久地开展下去。

2.译者行为批评关键词新释

翻译理论重在解释翻译现象,解决翻译问题,预测翻译规律。在理论的构建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一定要做到自圆其说,更重要的是在结合事实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持续提高理论的解释力和普适性。为了读者能更明确译者行为研究和译者行为批评,我主要以对比的形式,集中新释了译者行为批评的关键术语,完善了笔者《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和《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两本著作中的有关表述,以备研究者对照阅读。

(1)“译者行为研究”与“译者行为批评”

“译者行为研究”与“译者行为批评”是研究领域与研究工具之间的关系。

译者行为研究属于语境(context)研究,和传统上的文本(text)研究相对。但译者行为研究并不忽视文本研究,它将文本和人本相结合、内部和外部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较好地实现了翻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搭桥,避开了纯粹的静态文本研究对于翻译活动复杂性的漠视。译者行为研究,不是传统上文本研究的深化,它基于外部,兼顾文本,属于动态研究,这是研究范式的变革。

“译者行为批评”是以译者意志及其行为为切入口,在翻译内将译者看作语言性凸显的语言人,在翻译外将译者看作社会性凸显的社会人,以社会视域为评价视域,旨在评价译者行为和译文质量双边关系的描写性、批评性和框架性的翻译理论体系,属于评价理论和人本理论,符合理论所应有的系统性、术语性和工具性等主要特征,是能够较好实现翻译批评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三大目标的多维方法论。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的研究属于译者行为批评性研究,它旨在对翻译文本生成的译内环境和译外环境、译文的译内效果和译外效果、译者的语言性和社会性、译者的语言人身份和社会性角色、翻译和非译以及译者行为的合理性进行解释。它描写译者的行为痕迹并解释行为背后的意志和动因,不先入为主,呈现为客观,和传统上的文本研究思路有着根本的不同。

(2)“翻译内”与“翻译外”

“翻译内”即翻译的内部研究,“翻译外”即翻译的外部研究。在译者行为批评视域内,内部研究指的是对于文本求真度的研究,应对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关注从文本到文本之间的语码转换和意义再现;外部研究指的是文本之外的务实度的研究,即译文服务于社会的程度,应对的是译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关注的是制约译者行为的政治、历史、文化、审美、时代、性别、市场、意识形态、读者群等客观性因素和目的、意志、心理活动、情绪等主观性因素。“翻译内”和“翻译外”的分野,有助于清楚辨别翻译上的问题和翻译外的问题、译者的身份和角色以及翻译效果和市场效果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摒弃传统上“接受美学”或“读者反应”的笼统化分析思路,为翻译和非译、效果的接受和排斥以及翻译活动中人为干预等因素的分析,作了学理上的准备。

(3)“文本批评视域”与“行为批评视域”

“文本批评视域”是指从文本角度入手,着眼于对原文意义求真度的翻译批评,旨在翻译内对译文质量做出静态评价,始于文本,止于语言和翻译,其研究属于语言内、翻译内研究,主要研究译文与原文的关系。

“行为批评视域”关注翻译外因素,也不忽视翻译内因素,是基于译者行为合理度而在翻译内、外两个层次对译文质量所作的动态评价,评价范围涉及译者在翻译内外的整个角色化过程。

(4)“译者行为”与“翻译行为”

“译者行为”指的是社会视域下译者的语言性翻译行为、社会性翻译行为和社会化非译行为的总和。

“译者行为”表述为translator behavior,但和威尔斯①请参见Wilss, W.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ranslator Behavior[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W.Wilss, 1996)的同名表述意义完全不同。威尔斯不是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使用的,更不是作为一个有着明确界定的批评术语使用的。“译者行为”是对具体的“译者的行为”(translator’s behavior)的概括和抽象。译者行为是普遍的、客观的存在,只要有翻译活动,就必定有译者的存在,而译者就一定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行为”又包括具体的翻译行为(translating,翻译学视域)和翻译作为社会活动的社会行为(translation as a social activity,社会学视域)。

“翻译行为”中的“行为”虽然也主要来自于人,但这样称呼时却不一定要从人的角度进入,比如可以从翻译单位、翻译语篇、翻译效果、翻译作用等角度看待翻译行为。霍兹-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表述为translational action,谢天振①请参见谢天振主编.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译为“翻译行为”,实际只是涉及翻译活动的行动,并不都是语言转换和意义再现的“翻译”行动。霍兹-曼塔利也用过translatorial action这一表达,在M.Shuttleworth & M.Cowie所著《翻译研究词典》中谭载喜译成“译者行动”,虽然“与译者相关”,但并不是纯粹的“译者”本身,为了使“译者”的概念不外溢,所以尽量避免使用形容词形式,除非表达的是宽泛的意义。“译者行为”着意强调从“译者”作为人的角度切入。

(5)“译内行为”与“译外行为”

“译内行为”是指译者在语言性角色下的原文意义再现行为和社会性角色下的译文社会性调适行为。“译外行为”是指译者针对社会需求借译文对原文意义的调适或改造行为,调适行为是译者自然的社会性行为;改造行为是译者社会性膨胀而跳出翻译范畴的社会化行为。

(6)“译内效果”与“译外效果”

“译内效果”指在译文效果上反映为译文向原文靠近的求真度,在译者行为上反映为译者在翻译内向原文靠近的求真努力;“译外效果”指在译文上反映为译文(包括一定单位内的创作)靠近社会需求的务实度,在译者行为上反映为译者在翻译外向社会靠近的务实努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两者共同作用,影响着翻译的效果和评价。

(7)“求真”“务实”与“‘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

“求真”是指译者为实现务实目标而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语言所负载意义真相的行为;“务实”是指译者在对原文语言所负载的意义全部或部分求真的基础上为满足务实性需要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求真”是翻译的必要条件,“务实”是翻译的充分条件。“务实”分为内外两类,一类是翻译内的“务实”,体现的是译者的语言性和社会性,一类是翻译外的“务实”,体现的是译者行为的社会化。“求真”和“务实”多用于译前的规约。

“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即在“求真”和“务实”间增加一个连字符号,表现的是行为和行为下译文的各种渐变状态,体现了连续统渐变性、阶段性描写和分析的思想及方法。“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多用于译后的描写和解释。

(8)译者的“语言性”与“社会性”

译者的“语言性”是译者的两种属性之一,反映于译者在思想上并相应在行动上围绕原文所负载的意义而实施的翻译行为。译者的“社会性”也是译者的两种属性之一,反映于译者在其译者身份下进行翻译活动这一社会活动时、在对原文意义语言性“求真”的基础上而“务实”于社会的自然行为表现。

(9)译者行为的“社会化”

译者行为的“社会化”,反映的是“翻译外”的问题,是作为翻译活动执行者的译者在外在客观性因素和主观性目标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超越翻译范畴的行为表现和结果,也是译者社会性极度膨胀的行为表现和结果,在译文上反映为超越了语言性“求真”和“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所能够描写的“超务实”。务实于社会的合理度或高,但毕竟表现为不受原文约束的、有违翻译性质的“天马行空”。译者行为的“社会化”,是翻译社会化的强化形式之一。

(10)“身份”“角色”与“角色化”

在翻译上,“身份”是译者以“译者身份”所呈现的语言性语码转换行为特征;“角色”主要表现为译者的社会性表演特征。比较而言,“身份”是显性的,“角色”是隐性的;“身份”是稳定的,“角色”是可变的;“身份”是有限的,“角色”是无限的。

译者角色化,是译者为了使译文满足某种需要而调整和改变自己行为角色的社会性选择过程。角色行为下的译文,是角色化的译文,角色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译文“译”的状态,直至从根本上改变“译文”的翻译属性。

3.余后言

关于译者行为批评研究和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最新思想,研究者可结合《译者行为研究十周年:回顾与前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译者行为批评的理论问题》(《外国语文》2019年第5期)和本文一起阅读。另外还有马冬梅所写的《翻译批评理论的本土构建——周领顺教授访谈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和唐蕾、赵国月所写的《“译者行为批评”十年回顾与展望》(外国语文研究》2019年第5期)一文。

译者行为批评虽然自成体系,但也属于翻译批评研究的内容。翻译批评既是理论,也是实践。从宏观上讲,翻译研究都是批评性的。因此,翻译批评对整个翻译研究都起到了宏观统揽的作用;从微观上论,只有经过了翻译批评这样的实践,才能使认识得到升华,也才能使升华的规律性的东西用于指导新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实践这两种实践中去。

翻译批评研究至少应包括理论工具的研究、对象内容的研究和路径方法的研究等几个方面。就理论工具的研究而言,我们鼓励创新,特别在国家强调建设中国学术话语权和强调理论自信的今天。鼓励创新,并非鼓励盲目贴理论标签。翻译理论首先是研究路径的正确和方法的有效,在经过无数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事实的检验后,才可能达到高度的理论抽象。

翻译批评研究是要解释现象并进一步指导实践的。2019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上海大学举行的“第三届翻译批评高层论坛”上有多位作者以“译者行为批评”为题提交了论文,表明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其中,既有译者行为批评本体研究的论文,也有应用研究的论文,还有理论拓展研究的论文。翻译作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绝不可低估活动中人的作用。从这点讲,“译者行为批评”等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工具能够发挥解释的作用,也就不足为奇了。我国的翻译批评研究处于领先国际的前沿地位,但即使这样,本次论坛提交的翻译批评论文所借用的理论也只有译者行为批评,可见翻译批评理论工具需要大力开拓,因此我相信会有更多富有价值和可持续的理论研究成果问世。

猜你喜欢
求真社会性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
——求真尚爱 正心润德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the Walking Dead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张锦绣
阎生德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