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南关学校
我国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即我们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能力,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品格,能力与品格并驾齐驱成为核心素养的主旨。这一概念的界定对核心素养价值与内涵的理解更完整,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希望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语文课堂随即变活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型课堂成为主流。学习方法的革新,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自由度。
一是结合情景设计问题。二是问题的内容要活。三是问题的形式要多样。四是问题要少而精。
[案例1]:在学习《回自己的祖国去》时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可以改变课堂教学“一锅粥”的现象,使教学思路更清晰,要点更突出,对文本的解读更深入,情感的领悟更透彻,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
[反思]:设计问题从语言到行动再到朗读等多层次设计,要少而精。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向40分钟要效率已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解除教条主义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诱惑。深钻细研,大胆革新,有效地完成目标任务。
问题的设计离不开语境的创设,否则问题就是形式化的问题,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兴趣。创设有启迪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开创性学习。“让学生在老师搭建的交流平台上学习语文”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案例2]: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提出问题:“一脚一脚”能否换成“一步一步”?许多学生一脸茫然。笔者现场模拟,合情合理、恰到好处的情境,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与现场模拟,直观地让学生感悟到:爬山虎真神奇,作者用词很准确。学生的兴趣浓了、发言就积极;问题有效解决,效果就明显。
[反思]:小学生由于认知、积累等因素,理解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要看创设的情境是否符合他们的“口味”,能否激发求知欲和上进的动力。只有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才能突破问题,学生探究的兴趣才浓厚。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组建高效的学习小组,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应优先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因素,还要设计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分工,要分担具体的角色,要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学习、锻炼和提高的机会。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一是在教材的重难点问题上进行合作。二是在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三是教师要进行恰当引导。
[案例3]在教学《炮手》时,理解“炮手本身就知道是自家的房子却要开炮”要突破这个难点,就得以问题为切入点。“炸掉其他房子不行吗”学生会说达不到“擒贼先擒王”的目的,还会殃及无辜。
[分析]:这个探究过程需要组员各抒己见,并且就问题展开讨论,否则学困生会被冷落,要各尽其职,共同完成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起引领作用,否则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反思]: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引领者、设计师,在问题探究之前,教师必须精心安排,讲清问题的具体要求,每一步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归纳、演绎等形式,有效探究问题,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
1.运用不同的尺子评价学生。要善于赏识解决了问题的学生。多一种尺度就能多发现几个好学生,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要善于捕捉。
2.评价方式多元化。针对解决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且方式要多种多样,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注重延缓评价。延缓评价的作用主要就是多提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明了正确答案之前,从不同角度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对问题的精心设计、精心取舍、精心提炼。长此以往,学生的核心素养会雨后春笋般提高。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始终把握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作为终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