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甘州区甘州中学
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各类艺术活动,我们应进一步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应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和谐育人环境,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尊重学生所具有的独特的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理解。2011年国家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提出了要求。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这三个维度出发,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课标,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选择适合其个性特征的教学方法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要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法,坚持因材施教,积极探索和尝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音乐探究与创作活动,能让学生在自我体验、自我探究、相互合作中获取知识,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由于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不尽相同,因而他们对待学习的动机、习惯、方法和效率等方面也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整个教学组织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独立性、协调性为目标,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给学生宽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听、唱、跳、演等实践活动获得音乐体验。例如,在备课时,教师要事先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维差异。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前期“预设”,再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机动灵活地引导“生成”。以教师的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表现出积极、能动的学习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类指导,采取小组的互动、互补、互助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究和编创活动,教师再适时给予恰当的讲解和示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以美育人”是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音乐文化背景和人文学科的体验、感知、交流、沟通和理解来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教育“以美育人”的功能与我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美育人”的观念。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通过有效的音乐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发展。音乐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学生的音乐审美表现具体体现在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理解和再现之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演唱歌曲、演奏乐器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实践中去,使其内心情感表达的意愿能够得以全面实现,他们的艺术个性才会得到充分发挥。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学校艺术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做好音乐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课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精神需求,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个性。在日常教学之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定期组织开展“校园艺术节”“我是小小艺术家”“校园小歌手”“器乐小能手”“舞蹈之星”等艺术展示和评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功感。低年龄段学生以“动”为主,如组织游戏、集体舞、不同形式的演唱、自制乐器小乐队、音乐剧、化妆舞会等;中年龄段学生侧重于技巧训练,如组织电子琴、古筝、钢琴独奏、竖笛齐奏等;高年龄段以培养艺术表现能力为主,如组织合唱比赛、音乐会等。通过这些丰富的课外艺术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满足学生追求自我、展现自我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