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会川中学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理念、新思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教师应当打破传统的说教形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1.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集于一体,若能在教学中合理应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调动多种感官,发挥主体作用。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形象思维发达。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无声的文字内容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体情境,化虚为实,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
3.巧设问题练习,减轻精神压力。传统教学中的问题练习和教学评价形式比较单一,要么是师生之间一对一的问答,要么是教师分析难题,学生听讲,学生回答问题时难免紧张,担心答错了会出丑。而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课件中设计具有动画效果的习题,从而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知识。
4.扩充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综合各种媒体的功能,传递大容量的信息,为教师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丰富教学的内涵和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靠教材内容的讲解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补充、拓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较多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1.信息飞逝,未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只管低着头盯着电脑屏幕“念”教案或者演示多媒体课件,却不管学生是否来得及阅读和消化。信息量过大、信息呈现速度过快,超过普通学生的接受能力,出现“信息飞逝”的现象。这样,既违背了教学规律,也使教师丧失了主导地位。
2.重视课件制作,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现代教学媒体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教师非常注重课件的制作,将备课的主要精力花费在制作课件上,在教学设计中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将上课过程变为播放课件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课堂上,只见教师轻点鼠标,画面精美的课件就呈现在学生眼前。随着课件的播放,学生被带入到预设的教学程序中,虽然其视听感官受到了强烈刺激,但是自主思维却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双向交流是教学的灵魂。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活动形式,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将师生关系演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关系,而是要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教学媒体具有辅助教学的作用,但教师的语言、动作、面部表情、言语解说和示范中展示出的教学基本功等却不是教学媒体所能替代的。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对教育抱有满腔的热忱,要在锤炼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使用信息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2.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切合实际,课件的制作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原则。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应是为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服务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要服从教学需要,切忌哗众取宠,忽视实际效果。在课件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强化指导。制作多媒体课件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应围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设计课件,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为切入口。
3.重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教学需要预设,但不能太死太严,应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思考空间。学生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会生成很多新的问题,教师应对学生生成的问题进行处理,重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营造一个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在规范中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