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中多样化戏曲元素的融入

2020-11-24 16:48:52陶艳芳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艺术教育中心
灌篮 2020年36期
关键词:戏曲音乐艺术

陶艳芳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艺术教育中心

泱泱华夏文明,谓之五千载。在历史长河中,文化艺术始终与民族成长相伴,并演化出缤纷的色彩。戏曲艺术在宋元时期孕育,成于明清,将多样化的艺术语言熔为一炉,尽显国粹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新时代的今天,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有许多时尚潮流的艺术元素纵横交错,但戏曲艺术无疑如“定海神针”一般牢牢扎根于民族基底,彰显着东方文化艺术的独立美感。作为当代艺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将宝贵的戏曲文化传承发扬。借助高校教育平台,择选戏曲艺术多样化的变体,使学生深入体验,构建形态与内涵兼备的认知系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从而推动中国戏曲文化的砥砺前行。

一、对传统戏曲艺术元素的教育植入

“戏曲艺术进校园”这一命题在当前的国内美育教育中已有所展开,大多践行于中小学教育阶段。通过邀请剧团演出和深入音乐课堂的方式,实现了中小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基本了解。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体制中,除了专业教育领域之外,鲜有在面向非艺术学科学生进行的音乐鉴赏课中深入推广戏曲教育板块的实践。而从教育的出发点、目标及内容构成方面而言,如何体现出高等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又如何唤起这一年龄段学生对于戏曲文化的良好感知,这显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当然,在有限的课堂环境中,对于戏曲文化的教育推广应从传统源头开始,而教育的侧重点,除了书本上涵盖的历史渊源等常识性问题,最为重要的应从戏曲形态之“表”逐渐向其“里”进行鉴赏渗透。

高校音乐鉴赏课中对于戏曲艺术之“表”的涉及,不应是流于表面之“表”。对于具有一定艺术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高校学生而言,应具备透过声音影像之表观察戏曲机理的能力。当然,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以对中国北方地区戏曲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梆子腔为例。戏曲艺术的唱腔曾有“南昆”“东柳”“西梆”“皮黄”等典型的类型划分,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出截然不同的唱腔风格。其中,“西梆”便是梆子腔的代名词。众所周知,一种戏曲艺术形态的构成,需要多种基本音乐要素的共同支撑。无论是调式调性、旋律走向、伴奏乐风,均显现出独立的文化个性,也“簇拥”着戏曲艺术形态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延伸。

比如:起板在戏曲音乐中具有提纲挈领之功能,其意义在于通过短暂的音乐内容,呈现出与戏剧情境相同的情绪基调,以使观众和演员能够形成情感互通,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戏剧环境之中。当然,虽剧情情绪变化万千,但起板也有一定的程式化规则。通过典型的起板方式,可以迅速衔接唱腔,并使观众意象化的理解这段唱腔的情绪基调。又如:梆子腔的唱腔音乐同样具有和声之美,展现着中国古典文化中特有的和谐共生之理。以中路梆子现代戏《漳河湾》第一场的二重唱为例,男女声部彼此交融,相互穿插,缠绵的唱腔中表达着二人的思念之情。两个声部各自的旋律线条起伏较为平缓,但声部之间保持着方向上的一致性。而在双声部的和声配置上,则出现有多个六度、七度、八度的大跨度距离,将离愁委婉表达。这无形中也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文化属性的复调音乐形态,完善了民族音乐在纵向声部对位方面的结构织体。同时,也使梆子腔的音乐效果愈发厚重,深受群众喜爱。再如:梆子腔的伴奏音乐同样风格独特且各美其美。对于二弦等中声部伴奏乐器的使用上,北路梆子所应用的节奏型最为丰富。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连续性密集排布,与板胡旋律线条的走向保持总体一致,但音符数量往往有两倍至四倍之多。蒲州梆子在二弦的应用中多有切分音节奏、前八后十六节奏和短休止音符的应用,使内在的推动性更强,与主奏乐器之间的配合更为默契协调。相对而言,中路梆子在二弦的使用方面较为简练,多以八分音符为主,与板胡声部的音符数量形成二倍叠加。

上述有关戏曲音乐层面的内容,看似是其“表”,实则却是由内而外转化而来。不同于中小学戏曲实践活动中所营造的感官体验,作为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中的主客体双方,应从更为深刻的音乐机理层面来了解戏曲艺术的美之所在,真正读懂戏曲艺术的真谛。

二、对传统戏曲文化元素的教育植入

高校音乐鉴赏课作为一种具有文化使命感的课程建制,除了聚焦于戏曲作品本体,唯美呈现戏曲音乐的韵味,还应当植入更多有关深层戏曲文化的内容,将其“里”深入浅出的讲解。戏曲艺人在舞台上光鲜亮丽,实际的生活境遇和所付出的苦功是鲜为人知的。从“人”的层面来解读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精妙浩瀚,这在现有的普及性教育领域是较为少见的,正因如此,才使得戏曲文化的价值和深度被当代青少年一代所低估。透过唱念做打的舞台表演和声声入耳的悠扬唱腔,戏曲艺人背后所承载的艰辛,同样是绝佳的教育素材。

在从事这一行业与练功方面,旧社会的现实条件使戏曲艺人承受着双重困难与痛苦。一方面,戏曲艺人往往抛家舍业,游走江湖。虽然表演和作品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但由于需要维系生计,难免低声下气。沦为社会底层劳动者,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甚至备受欺凌,生活困苦。戏曲行当中有传言:“为了一日三餐,夜里捆在台板”,可见其境况之苦。戏曲艺人往往过着“双面人生”,“台上笑脸迎,台下泪暗吞”,但即便如此,仍被社会所歧视,社会上曾有“鹌鹑戏子麻利猴,剃头修脚下九流”之说。另一方面,戏曲训练对人身心的磨砺同样十分艰苦。戏曲艺人的自强,体现于他们对从事行业的热爱,更坚定着用精湛技艺消解流言蜚语的决心。“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无数个闻鸡起舞的清晨,无数个筋疲力尽的黄昏,戏曲艺人始终坚信:“要得漂、帅、脆,练功别怕累”。凭借着内外兼修的努力,终将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除了克服困难,还要求戏曲艺人始终以“德”字为先,注重艺德、道德、品德。老艺人常说:“学艺先学德,无德艺难成”。对于“德”的修行,在戏曲行业中体现于对梨园传统和行规的尊奉,孝道、谦卑、恭谨、勤奋,这些品质都要具备。在师徒传承和授业中,师傅会时刻关注着徒子徒孙的言行举止,及时纠正其思想观念上的错误,甚至会将触犯门规者逐出师门。对于那些得意忘形、见利忘义、欺师灭祖的行为,戏曲行业从不纵容,甚至观众也对演员在舞台上下的品行有着严苛的要求,品德一旦留有污点,即便表演水平再高,也很难在梨园行获得优秀口碑。戏曲梨园还有“救场如救火”的艺德要求,这显然与“戏比天大”之说遥相呼应。观众是演员的衣食父母,尊重观众、尊重舞台、尊重职责是每个演员最基本的艺德,不能因为任何事情影响到既定的演出计划。古往今来,在梨园行有许多名家带伤上台、带病上台的美谈。除此之外,戏曲演员同样有家国大义,在善恶是非面前刚正不阿,仗义疏财。前有梅兰芳剃须明志,不为侵略者唱戏。后有常香玉为抗美援朝战场捐赠飞机,保家卫国。

这些都是“立业必先立身,立身必先立品”的典型表现。作为对戏曲鉴赏的一种外延,课程内容中应有序植入这些内容,使学生深入感受戏曲艺术工作者的艰辛。同时,这无疑也是一种宝贵的“思政教育”资源,借戏曲文化的讲解将中国传统道德观、价值观、民族观深刻呈现。

三、对当代戏曲变体元素的教育植入

艺术教育具有与时俱进且视野宽阔的属性特征,单纯的传统戏曲本体元素也许在教育过程中会存在局限性,也会造成学生学习热情的衰减。另一方面,戏曲艺术经过现当代创作领域的不断革新,也幻化成为多样化的舞台呈现方式,通过多重路径继承传统戏曲文化的衣钵。这些新元素和新理念同样应当成为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中对于戏曲文化教育传播的重要一环,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戏曲文化在新音乐体例中的无限可能性。

以中国戏曲艺术的鼻祖昆曲为例,它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叱咤风云300余年。它将戏曲的唱念做打以及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等形态熔为一炉。作为昆曲中的经典之作,《牡丹亭》承载了封建礼教迫害下先锋文人的思想觉醒,也显示出在重重社会压力之下,唯有以超越现实的神鬼传奇才能寄托现实中未竟的夙愿。而在汤显祖飘逸的文笔下,杜丽娘的内心世界被刻画的细腻且复杂。幽微之处见娴静,细小之中悟韵味,这大概也是作品流芳百世的玄机所在。时移世易,在近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快速变迁中,昆曲艺术连同精彩绝伦的《牡丹亭》故事一同被束之高阁,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冲击中,生存境遇岌岌可危。如何以一种“活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将其继承与弘扬,如何通过一种具有时代感的表达方式联通古今脉络,这显然是摆在当代文化精英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命题,也是无法回避的责任使命。

音乐创作是一种具有个人意识和创造力的艺术行为,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往往来自于阅历、情感、学识,以及无法割舍的民族文化情结。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积累了无尽的文化财富,并汇集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图腾,注入当代作曲家的灵魂。在回溯、解构、超越与转型的创作过程中,这些气韵深沉的符号历久弥新,以时代审美新貌重现于文化生活中,并在抽象的音响旋律中传承流淌。当代作曲家陈牧声多年来在创作中始终致力于对传统戏曲进行音乐形态的解构,作为游学欧洲回国后其创作的首部管弦乐作品,作曲家思绪万千,希望能够寻觅到一种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可以在国际舞台上一鸣惊人的音乐主题。根据陈牧声在《“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析昆曲<牡丹亭>与交响诗<牡丹园之梦>的影响》一文中的自述:他童年时代便对昆曲、越剧、婺剧等戏曲剧种耳濡目染,更对一些戏曲电影作品如数家珍。其中,他对1986年版江苏昆剧院拍摄的戏曲电影《牡丹亭》尤为喜爱,剧中“杜丽娘”饰演者张继青炉火纯青的表演功力令陈牧声印象深刻。昆曲“牡丹亭”的表现方式及戏剧文学中本身所创构的文化意象,如何通过管弦乐的方式进行“移植”,这显然是对作曲家技术水平和创想力的一种挑战。

作曲家将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致敬浓缩于“牡丹亭”母题意象之中,以厚积薄发之力唯美诠释出浪漫、超然、写意和略带伤感的古典文化基调。如此极富个性和文化内涵的母题择选,不仅裹挟着纯粹的文学和哲学机理,还兼有昆曲艺术的博大精深。余音绕梁,令听者回味良久。从创作思维的萌生到音响素材的采拾,再到结构体系的打造和不断地精雕细琢,其中既有一目了然的风格特性,也有作曲家深藏其中的思想。传统昆曲的调式、唱腔、主奏乐器均在音乐的关键节点呈现,犹如书写文章时的段落划分,在完整表达一段语义过后,往往话锋一转,进入新的叙述环境中。音乐创作中的曲式结构,同样可视为对旋律线索的一种精确“折叠”。音乐在层层推进中,需要有此“呼吸”。或激起千层浪,或柳暗花明。正是未知的新鲜感,会令欣赏者随作曲家一同步入幻境。

诸如这样的个案案例在当代音乐创作领域中不乏出现,戏曲艺术与音乐文化,特别是交响音乐文化之间的融合,走出了一条中西合璧的重要道路。这不仅使传统戏曲文化拓宽了传播辐射范围和社会影响力,还是中国戏曲走出国门,更好地以国际化语言融入世界大家庭。作为高校音乐鉴赏课中对于戏曲艺术的专项系列课程,这一元素的引入和深入浅出的分析研究,是提升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审美感知度,并形成文化自信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课堂内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影音资源,通过具象化的教育引导,实现对于戏曲文化古今之间的“无缝连接”。

高校音乐鉴赏课是面向当代大学生群体才开设的一门美育教育课程,其所承担的教育使命在于品评音乐文化传承民族精粹。传统戏曲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绚丽多彩的艺术语言。作为教育者,应当对其元素进行学理性的类型划分,并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地将丰富的内容融会贯通。在寓教于乐中促进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升华,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戏曲音乐艺术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纸的艺术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1
音乐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