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
(西藏昌都市卡若区第一初级中学 西藏 昌都 854000)
从内容角度出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相比其他课程来说显得更加枯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了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不仅会降低对学生学习进度的了解,还会让学生因为对教学内容的厌倦而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最终因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足,让教师的教学质量停滞不前。情感教育指的是教师通过合理的方式,与学生建立的高效的交流关系,同时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不仅是一种新式的教学理念,也是现代社会开展教学工作的必然趋势。想要更好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道德情感教育,首先就要求教师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
1.1 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相对较为落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核心主旨,也是教师选择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一旦教师的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就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实际的学习成果。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不同与传统的文化课程,无论是从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评价方式角度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都需要教师结合实际需求对其进行合理的优化。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学生人格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这种不能进行量化考核的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难度。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将考试成绩视为评定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参考。这种片面的教学观念,不仅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也让学生无法深层次的领悟并铭记教师的教学内容。
1.2 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除了教师教学观念的刻板落后之外,对学生实际学习体验的忽视也是降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效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来说,很多教师无论在讲解哪一类教学内容时,都只是按照固定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一些学生将道德与法治课当成了自习课,最终导致教师的教学效率严重降低。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教育本身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而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对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一定的代入感,自然不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重要作用。
2.1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想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地渗透道德情感教育,首先就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和学生展开沟通,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塑造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对于教师来说,和谐氛围的创设能够有效地提升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效率,这样教师才能更加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在更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打消对教师身份抱有的畏惧心理,进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提升了,教师才能发现学生的真实想法,进而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
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角度出发,有效地创设更加完善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学习“诚实守信”这一话题时,学生大多已经厌烦了传统的说教式教学。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写一个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剧本,然后选择几名学生来分别饰演剧本中的角色。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短剧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进而帮助学生完成这部分学习任务。教师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短剧表演中,在拉近和学生距离的同时,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2.2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教学。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还要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发挥个性化意识的学习空间,还要对自身的教学职能重新定位。只有将自身的作用划分为引导者,学生才能更加深刻的认同科学价值观,最终实现自身健全人格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爱护公共设施”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更多的生活元素,并且通过探究式教学法使学生实现自身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的有效增长。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共享单车被破坏的新闻,并且为其附上相应的视频或图片资料。很多学生本身就使用过小黄车,在看到这些新闻资料时也会有更多的想法。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展开自由的讨论,并且以新闻为素材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些学生认为那些破坏共享单车的人是道德层面的缺失,应该对其进行谴责。这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普及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让学生认识到破坏公共设施是一种违法行为。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借助他人的经验补充自身存在的不足,最终实现自身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实质增长。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感教育,能够更加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共鸣,进而显著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要不断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更加轻松地环境中,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