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视域下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0-11-24 16:07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32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课外体育课

(江西警察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1)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前大学生勤动手、动脑、动身体活动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逐渐被手机、电脑替代,长期不进行体育锻炼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导致高校学生体质部分指标严重下降,而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这些问题的持续发展也引起了学者们对高校体育教育有效性的深入思考。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更是把加强体育锻炼、推行健康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提高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预防和减少突发疾病发生的教育任务摆在人们的面前。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武汉考察疫情时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1]。近日,江西省卫健委下发的《关于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推进健康江西建设的实施意见》也指出:开展大众健康教育要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切入点,加强公众疫情防控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养成良好健康行为[2]。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3]。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疫情防控期间多次指出加强体育锻炼是身体健康的保证,是任何工作都代替不了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将会是今后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校体育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不能仅仅聚焦于体育课上,要把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充分融合并提高到整个学校的体育教育层面上,统筹规划,在学校教学、管理到生活各个环节创建一个良好的体育健康教育大环境,通过多方的协作,充分发挥群体力量和个体锻炼的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体育健康教育氛围,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体育意识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让体育以一种不一样的方式融入到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体育健康教育目标。

1 加强体育教育价值的宣传推广,传授学生体育健康知识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体育教育在学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体育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也相对薄弱,致使大众对体育的内在价值和功能认识不到位,导致社会、家庭、个体对体育认知度比较低。高校普遍偏重学生“德”“智”的发展,而忽视“体”“美”“劳”等素质的协同发展,甚至有的人认为学生学习成绩差就是因为花费过多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造成的。如果学校的领导对体育教育产生了偏见,这个学校的体育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工作也就相对滞后。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体育学科及交叉学科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体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文化、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了,体育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也逐渐被挖掘出来。2014年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欢迎前来出席青奥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时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体育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4]。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的这一论述充分肯定了其多元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体育不仅可以育“体”,而且还能增“智”培“德”,长期坚持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还有助于提高智力水平、增强抗压能力、培育积极向上等优良的品德,其也因此逐渐被社会所接受。虽然目前“体育健康教育”一词在公共卫生文献中报导为数不多,但一场疫情的突发,将会使体育和健康教育融合发展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5],这也是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良好的舆论环境,运用各种宣传平台加强对体育与健康、体育与生活、体育基础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传播体育教育的正能量,让广大师生深入了解体育内涵、认识体育价值、掌握体育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对体育的认知态度。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舆论氛围,让学生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生活理念,充分调动学生个体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动性,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强化体育教学的课堂管理,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方法和能力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学生长期不参加体育锻炼、高能量食物摄入过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自身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体育课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6],高校1周1次的体育课是不可能满足学生体质增强和身心健康等需求的。但体育课作为体育教育的主阵地,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体育知识和技能,关键还是要教会学生掌握自主锻炼的方法和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因此,高校体育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各项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加强学生对体育现象的观察能力,运用已掌握的体育知识分析解决体育实践中问题的能力,对体育活动的思考、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等。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运动能力,亲身体验努力后取得进步给身心带来的愉悦感。只有在不断进步、不断挑战中才能更好地激发体育兴趣,才能形成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因为,无论是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还是体育锻炼习惯、健康行为的形成,都不是靠教师说出来的,主要还是靠学生在实践中学练出来的[7]。高校体育教学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体育课堂教学还应遵循体育运动的规律,要保证体育课学生必要的运动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增强体质和促进身心健康的教学目标。高校体育课培养的不是专业运动员,个人认为熟练掌握运动技术不是教学重点,重点是学生体育知识能力提高和体育兴趣的培养。如果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做到既传授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又遵循体育运动规律,体育课的效果是可见的。高校体育课不同于中学体育课,一次课的时长基本上是90~100min,按照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季浏教授的观点“一次体育课的运动密度要为75%左右,平均心率为140~160次/min[8]”的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如果体育课堂不是人为变成理论课、纪律课或者说教课等,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是完全能够执行国家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的。

3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努力培育学生的体育品德

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包含着校园体育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体育教师的教学训练、体育比赛的组织与管理、各项体育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等,也包括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时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实践和传承等[9]。特别是体育运动中蕴含的许多激发人的、能够造就和反映人类崇高精神和高贵品质的,并为社会观念所接受以及与人类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积极向上意义的,即体育运动中的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体育运动中的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的体育道德;体育运动中的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的体育品格[10]等,这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增长学生体育知识和能力,增强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在精神上鼓舞学生,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从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校园体育活动文化和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等4个方面进行打造并丰厚[11],以促进“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4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由于高校体育课基本上是一、二年级开设,且1周只有1次,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青少年体育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必须依靠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有效补充。高校要从整体上为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扎实推进早操、下午和晚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组织管理中,一是校领导要积极支持和重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工作;二是学校学工、后勤、各系学生管理人员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积极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中来,配合体育等职能部门共同完成此项工作,把各项活动措施按方案落实到位;三是要积极发挥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的作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工作;四是要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发现和培养优秀学员[12],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五是要做好体育活动的场馆器材等各种保障工作等来确保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体育锻炼是一种养成教育,只有组织管理工作方法得当,督促到位,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体育氛围,学生才能把每天1h的体育锻炼当做一种习惯、把体育锻炼当做自己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才真正发挥体育教育的健身、健心作用。

5 完善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和监测管理平台,引导学生体育锻炼科学化

体育锻炼效果的评价和监测是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学生进行科学体育锻炼,提高锻炼的实效性。体育锻炼效果评价和监测就是对个体锻炼效果评价活动的模型、样式,它是在一定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对构成评价活动的各要素之间的组织形式的规定[13]。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赖于个体的自主性,但由于个体的身体差异性,其体质健康水平、体育基础、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坚持标准一致性评价体系,可能一部分学生由于先天的差异致其评价结果始终处于落后状态而挫伤这部分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比如清华大学体育的游泳考核等),在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也就是体育锻炼效果评价时,其评价指标、评价标准既符合体育教学的整体性要求,又能体现体育锻体个体的能动作用,以满足个体差异性对评价结果的期待。同时要充分运用现代智能化分析管理平台,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数据进行管理,以便学生查询体育活动信息和对锻炼结果进行自我评价,信息管理平台数据不仅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学生根据数据信息、身体状态等的变化合理调整锻炼计划,引导学生体育锻炼科学化。

6 结语

高校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和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手段之一,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还有助于缓解学生学习、生活压力和健全个人品格,对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和重要的意义。2020年年初,人们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危机时,我国著名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表示不易被病毒侵入的人,身体免疫力比较强,可以抵挡病毒入侵,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和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增强免疫力。在生活中要注意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习惯,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万事万物只有不断运动才能永葆活力。体育要在高校里蓬勃发展不仅需要体育教育部门的努力,还有赖于学校各部门和每个人的支持,只有高校体育教育的环境得到改善,高校体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的教育作用。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课外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讨厌的理由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取经之路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