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 蕊,刘小明,李谕藩,杨溢男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进步,我国高尔夫球运动快速发展,高尔夫行业从业人员需求量急剧增加。据调查,当前我国高尔夫人口已经达到100万~110万之间,其中核心人口已超40万,仅在营496家高尔夫球俱乐部,高尔夫专业人才需求超过10万,再加上大量的占地面积更小、分布更密集的高尔夫练习场和室内高尔夫模拟器等相关岗位,共计有近20万高尔夫专业人才的缺口,且预计未来5年人才需求将达到40万人。高尔夫球运动作为一项日益兴起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其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成长需要有专业的高等教育机制作保障。与此同时,高尔夫球运动又与休闲娱乐和产业经济密切相关,学生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有效拓展自身的就业渠道,为我国高尔夫球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当前,我国高尔夫球运动起步晚,底子薄,高校关于高尔夫专业办学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办学模式只能借鉴其他球类运动项目,改革理念的不足导致高尔夫专业教学长期处于孤岛式、借鉴式发展,人才培养相对社会需求较为割裂,培养效果明显滞后人才需要。本论文通过对传统高校高尔夫办学模式现状的调查分析,总结出现阶段我国高校高尔夫教学的主要痛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一种更为适合我国高校高尔夫专业办学的新思路—“校-企”、“校-校”、“校-中高协-体育赛事方”多元合作下的新模式,为我国高校高尔夫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借鉴。
20世纪80年代,我国正式回归夏季奥运会,为适应现代竞技体育的需要,1986年,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在《关于开展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努力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2000)》中正式提出“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此后,逐步形成了以国家队、地方优秀运动队为主力军,重点业余体校、中心业余体校为储备力量,基层业余体校为育苗基地的三级培养机制。这一体系快速培育了大批优秀运动员,缩短了我国与世界竞技体育最高水平的差距,但该理念下运动员疲于提高运动训练成绩而忽视了文化学习,教育基础底子薄导致许多运动员退役后不能继续升学深造,高校体育教学长期游离在运动员培训体系之外,学训矛盾难以调和。1984年,霍英东先生投资建成了内地第一个高尔夫球场,拉开了我国高尔夫专业人才需求的帷幕。1995年,深圳大学借鉴了一部分其他球类运动的办学模式,开始培育高尔夫人才。然而,高校高尔夫专业办学目的主要是服务高尔夫球运动,培育多元化的专业人才,而非塑造职业球员,对学生的文化基础要求较高,运动能力要求较弱;且我国高尔夫运动起步晚、普及率低、群众基础薄弱,无成熟的职业竞技体系进行支撑。因此,“体教结合”的竞技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不适合我国高校高尔夫专业办学。
2002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首次提到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转变了长期以往的“体教结合”办学政策。高校体育教学正式告别以成绩为主的办学导向,转而强调以学生身心健康为中心,以培养和形成体育精神和健全的人格为目的,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突出了学生自主选择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力求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不同层次同步提升。该指导下,高校在体育办学中淡化了竞技教学,突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改善了传统单一的理论授课,逐步重视课外实践。但我国高校一般为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体育资源主要依靠国家、地方的财政投入,建设经费有限,而体育训练所需的专业场地、设施、器材耗资巨大,且投入运营后维护成本高昂,大部分高校都难以负担。因此,“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面临的突出挑战是教学经费不足问题。而高尔夫球素来被国际称为“贵族运动”,主要原因在于高尔夫场地、维护、运营的成本投入巨大,资金消耗更是远超篮球、足球、网球等其他运动。经调查,我国众多专业的高尔夫俱乐部在运营上也面临不小压力,单纯的依靠教育经费投入完成“课内外一体化”的高校高尔夫专业办学不切合我国实际。
2005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在公益性原则下,有效利用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为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筹措资金,正式倡导“校企结合”办学。高校与企业联动,资源共享、政策互利共同培养高校竞技体育人才,逐步成为我国主流的体育办学思路。但在办学实践中,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学校对学生的实践计划放羊式管理,缺乏合理、有效的运行监督机制;二是企业对学生的实践内容限定模糊、专业性不强,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2002年起,北京体育大学与北京万柳高尔夫俱乐部展开合作,以校企联合培养、单独编班的模式进行高尔夫合作办学,经十几年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国内其他高校大都借鉴北京体育大学的办学策略,通过与本地高尔夫俱乐部开展多种形式合作,以减少设施投入、降低办学门槛。但教育部对“校企结合”办学没有一个明确限定,无固化的规律、模板进行参考,大部分高校内缺乏专业织机构对合作事宜专人管理,“校企结合”办学极易受双方相关领导支持程度的影响,办学连贯性难以保障,实施效果难以监控,且双方签订的合同文本往往规范性差,办学过程中易激发新问题。因此,我国高校高尔夫专业办学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注入新的思维。
当前阶段,我国高校高尔夫专业办学资源投入高、回报率低的问题长期存在,这一矛盾决定了现阶段解决我国高校高尔夫专业办学的重要途径依旧是 “校-企合作”模式,但与此同时,传统“校企结合”的弊端仍旧突出,如何在新的办学模式下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针对性的优化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从现有办学流程上改善,培养目标深入融合高尔夫专业人才需求,采用校企联动的方式共同制定高尔夫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二级学院下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改变过去企业和高校达成的诸如合作意向书之类空泛的合作协议,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规范合同文本,并列出校企双向培养的实施细则,打破过去由高校单一主导、企业消极配合的办学现状。其次,建立适合高校高尔夫球教学“理论+实践”的双向培养方案,构建以目标成果为导向的“学校+企业”的双向评价机制,针对性的引入知识考核、技能考核、态度考核等多维度加权评定,确保企业在学生实践中的评测权。同时,引入动态的项目管理流程,构建校内教师、企业导师、学生三方协同的信息监督反馈机制,利用现有流行的社交平台,定期识别联合培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高效、直观、全面的了解校企双方的培养动态,以规范教学实施过程,确保“校-企合作”办学做到以学促工,以工辅学,工学结合。
伴随着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高尔夫运动呈现了“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尤其是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海南、云南等省市高尔夫球场数量较多,占比达70%以上。在球场资源匮乏的西部地区,高校高尔夫球教学长期面临合作企业匮乏、教师资源受限的困境,截至2018年,我国现有高校中已有85家开始涉及高尔夫专业教育,其中本科高等院校31所,专科高等院校25所,中等教育学校27所,而西部12省高尔夫专业开设的高校占比不足10%。以北京体育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东部高校具有优厚的办学资源,地理优势明显、师资力量雄厚,高尔夫办学经验丰富。近年来,我国高校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的教学改革,MOOC视频教学也日益兴起,将优秀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引入高效课堂进行辅助教学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以优秀高校作为办学标杆,按不同办学层次进行高低搭配,逐步推进“校-校合作”办学,可采用“二步走”的办法。第一步,引入优秀高校的师资教学资源及专业教材资源,以试点的形式在本校高尔夫球理论教学中穿插进行跨校网络远程教学,必要时可邀请优秀教师进行现场教学,以扩展学生视野;第二步,推进更深层次的“校-校合作”培养办学,全方位的参照、汲取优秀高校的高尔夫专业办学模式,可直接引入优秀高校的人才资源进行全职工作,必要时可以以轮岗的方式邀请专家进行跨校教学,或者定期派遣本校教师到优秀高校交流提升,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中国高尔夫球协会(简称:中高协)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的重要分支机构,负责所有我国境内的高尔夫职业和业余赛事,为我国高尔夫运动的制定发展策略,是我国高尔夫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专业证书的唯一颁发机构,也是高尔夫专业人才的主力需求方;高尔夫球各类体育赛事在中高协的统筹下进行,赛事承办方需要赛事筹备、协调、运营等各类高尔夫球专业人才,是人才的又一主力需求方;高校高尔夫专业教学培育了专业的高尔夫裁判、教练、赛事秘书、草坪养护与管理及运营服务等各类人才,是人才的主力提供方。中高协、体育赛事方可利用自身资源,优先指派合作高校的学生参与赛事实习,学生在获取报酬的同时得到了难得的实训机会,拓宽了自身视野,推进“校-中高协-体育赛事方”合作办学,能够在人才精准培养的同时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做到互利三赢。高校、中高协、体育赛事方的前期合作可以以简单的劳务雇佣方式进行,类似于劳务的定点派遣,此时三方管理上以合同条款约束为主,中高协、体育赛事方不参与高校办学管理。待深入合作后,中高协、体育赛事方可以以合适的方式(特色班、培育奖学金,定点就业单位等)参与到高校办学,以获取专需人才;高校可以依据中高协、体育赛事方的需求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并邀请中高协、体育赛事方的专业人员作为外聘老师直接参与教学。特色办学模式诸如:高校以中高协需求为目标培育专业的裁判员、运动员、教练员;或以体育赛事方、俱乐部需求为目标培育专业的球童、赛事助理、运营人员等。此类高尔夫专业办学模式,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能够目标明确的培育出专业所需的高尔夫体育人才,特别是地区偏远、实践困难的高校,能明显降低办学成本,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近些年,“OBE教育”理念正在引导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以成果为导向的育人方式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深层需求,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传统“体教结合”、“一体化”、“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存在培养模式固化、培养途径单一、培养目标模糊、用人单位不满意等诸多问题,学非所用的情况较为严重,不能满足我国高校高尔夫办学发展的要求。“校-企”、“校-校”、“校-中高协-体育赛事方”模式下的多元合作办学以社会人才需求的目标为导向,将理论为主的课堂教学转为“理论+实践”的双向培养教学,改进了传统“校企结合”放羊式的管理,增加了学生的赛事实训机会,能有效提升较低办学层次高校的办学水平,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带来以下几点主要优势:
1.教学资源互利。各高校高尔夫专业之间能够形成高低搭配,优秀的教师资源、教材资源、教学理念相互借鉴、协同提升,特别是能有效解决偏远地区高尔夫办学资源匮乏、学生就业面窄的办学现状,促进全国高校高尔夫专业协同发展。
2.软硬件资源互利。高校、高尔夫俱乐部、中高协和体育赛事方开展多维度合作,高校能够利用俱乐部、赛事方提供的训练场地、赛事实践等资源,极大节约了高校高尔夫专业的办学成本,同时也为需求方提供了低成本的人员实习,四者互利互惠。
3.就业资源互利。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最基本的目标,高校教学常常重理论、轻实践,多元合作下的办学新模式能够让学生及早的了解赛事方、俱乐部、中高协的用人需求,从而反馈提升自己大学中的知识基础,达成技能和就业的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