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本滢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市场化、多元化的发展,医学教育模式正在逐渐发生转变,医患关系在社会上日趋紧张,因此,社会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院承担着培育高等医学人才重任,必须围绕医学专业特点加强医德教育,陶冶学生高尚的医德情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渗透式教育,是当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从细节做起,言传身教,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1]。在高校对医学学生进行医德教育过程中,医学教育工作者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施教传道的目标准则,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为根基,充分重视医学生的道德教育,对当代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特点进行分析。
当代医学院对医学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时,主要突出医学生的职业特色,多采用课堂教学及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内容[2]。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上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紧密联合,以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为目标。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思想、道德、法律三大知识模块,从而培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除此之外,在教育部规定的教材内容基础上,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会,辅导员在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将政治原则等与职业道德相融合,依据医学岗位需求和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依据医学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拓展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对医学工作岗位需要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受教,在思想理论课上一直贯穿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管理。
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医学院着力打造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职场环境”相互融合的职业道德培养途径。除了第一课堂的课堂教育以外,还通过网络阵地作为第二课堂,医学生针对教师提出实际案例,进行实践体验、活动调研等实践活动,提高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在培养医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3]。医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医学职业道德培训时,要以医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目标,对职业道德、岗位职责等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系统、全面的讲解,并且在职场实践教学过程中,专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医学生正确认识到职场环境下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意义。
医学生经过第一课堂职业道德理论的巩固后,职业道德意识和严谨工作态度得到提高,从而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其职业道德情操。职场环境的实践则为强化完成阶段,树立医学生职业道德信念、职业荣誉和责任感,教师对学生实践行为的指导,可以更加系统性地进行实践活动,让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培养成为精于专业,诚于品德,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在不同的文化土壤当中,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育也具有不同的特点,针对我国内敛含蓄的传统文化,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更加强调细节制胜与以德服人,要求医学生体现出人文关怀,教育过程中对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赢得病患的理解和信任。因此医学院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引导他们成为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医生,强调“人”与“仁”的观念,对患者主动表示体谅和关心,重建“人性医学”[4]。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院校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深远影响,因此,医学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程度,探索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实现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