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蒲伟
2019 年1 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7 个方面20 项政策举措,吹响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号角[1]。据四川省教育厅2019 年统计显示,四川省目前有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学校共498 所。其中,教育部门管理的中职学校有411 所,公办学校有225 所,民办中职学校186 所;从内涵发展来看,省内国家级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39 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41 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55 所;在校生人数约78 万人;中职学校总体生师比为21.6 ∶1,全省中职学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占比达67.9%。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四川省中职教育仍存在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加快中职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据四川省教育厅官网数据,四川省2019 年在校高中阶段学生201 余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123 万人,占61%,中职学生78万人,占39%。全省平均普职比为6.1∶3.9。在调研中发现,四川广大丘陵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普职比更高,一般在6.4 ∶3.6 左右,只有成都、泸州等少数地方,通过政府大力调控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的办学规模,近10年普职比基本达到5:5 左右,大体相当。
2005 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10 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2014 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政策文件明确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要“大体相当”。
四川省大部分地区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是从大专院校选拔而来,没有企业工作经历,技能技术较差,不能带来新技术、新工艺适应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2]。外聘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外聘教师工资由学校自筹经费发放,资金缺口大,无法聘请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到校任教。学校缺乏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对学校提档升级不利。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试行)》明确要求,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应有5 年企业行业工作经历,中职学校外聘教师比例不能低于1/3,且每五年一重聘。
四川省中职教育普遍经费紧缺,学校现有实训设备虽然暂时满足学生实训需要,但用人企业的设备不断更新,现有实训设备无法实现与企业需求的对接。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提升发展保障水平,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但绝大部分地区在执行这个标准和要求时难以达到。
四川省大部分为丘陵地区,经济落后于东部和沿海地区,企业发展受到限制,选人用人难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新生力量,特别是中职毕业学生,大都想到外面去闯一闯,不愿在家就业。企业只能向社会招收中老年员工,对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非常不利。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与本地企业还处在低层次合作阶段,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较弱[3]。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学校师资和设备问题,不能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对接区域内工业和经济发展;二是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考虑,对合作办学热情不高;三是政府也缺乏相应激励机制;四是缺乏校企合作的信息交流平台。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落花有意”、企业“流水无情”。企业只想用人,均为直接放在一线流水线作业,基本无技术含量,工资低,留不住学生。学校也多次为企业输送人才,但留下的学生很少,满意度较低。迫切需要校企双方加强深度合作、对口为企业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80%以上来源于农村,只有不到20%的学生来自城市。贫困家庭学生比例大,远远高于同期普通中学[4]。从笔者所在地区近三年高中阶段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分布情况,职业中学占比为10%左右,普通中学为2%左右。贫困家庭大多是单亲、孤残、疾患、留守家庭,很多学生存在一定的自卑、压抑、不想读书等思想。有一部分学生属于身体残疾或心理残疾,家庭和学生本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对国家有关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导致贫困家长和学生不能及时全面了解,大部分家长和学生不愿选择职业学校。
1.将现有部分普高改办为职业中学或停招,缩小普高招生规模,扩大中职招生规模,使普职比大体达到国家要求。
2.设置普高招生分数线,参照成都、泸州等地做法,将就读普高设置分数线(线上线下各占50%),凡高于该分数的学生可以读普高,也可读职高,低于该分数线的学生只能读职高。
3.积极发挥主流媒体力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方针政策,宣传近年来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技能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大国工匠精神和制造强国战略。积极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5]。
1.政府每年拨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中学外聘教师工资,出台引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政策,吸引人才到职业中学任教。
2.政府人事、劳动部门应建立企事业单位工程师、技师、能工巧匠的专业技术人才库,根据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向学校提供人才信息。
3.加快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制订职业学校向社会招聘、录用、选拔专门人才政策。打破单位性质、个人身份界限,向社会录用、选拔适合于职业教育的专门人才。
长期以来,地方财政对教育有限投入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中,用于职业教育很少,加之农村职校一部分学生交不足学费,使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大大减少。职业教育是高投入的教育,要将学生培养成技能技术人才,教育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购买相应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地方政府应该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重点扶持职业学校增加设备,改善办学条件。要尽快落实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各级财政部门配套的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等政策。
由政府牵头建立“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办学模式。根据区域内就业市场和企业需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实训计划,达到按需而设、按需而教,使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符合企业的需求。企业参与招生,为订单班提供奖学金。在学校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车间共同对学生进行师带徒式技能培养,每期的学习成绩由校企双方共同考核。政府出台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减税方案。建立政府牵头、行业与协会参与的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便于校企合作沟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挂钩。
发展好中职教育,不仅事关脱贫攻坚大计,更关乎社会稳定和公平,也是长远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发展职业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发展职业教育就是最好的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中职教育,在精准扶贫中能达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1.加大政策宣传,引导社会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针对职业教育陆续出台一系列的利好政策。比如,免学费、提供助学金、发放助学贷款、中职升高职单独测试、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等。一方面为贫困中职学生上学减轻了负担,最大限度地确保每个学生就业,带动家庭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打通中职升高职的上升通道,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提升空间。
2.理顺职业教育与培训体制机制。改变职业教育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育扶贫资金归地方扶贫部门管理和中等职业学校由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由劳动部门管理等各自为政,从而造成经费两条线、体制两张“皮”的现状,健全职业教育扶贫体系,实现“1+1 >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