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政东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或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活态传承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窥探桂中地区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离不开当地民俗体育原始的生长环境和活态传播环境。民俗体育的活态传承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切不可张冠李戴。追溯民俗体育原始的生态环境,是指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上进行的,自然环境资源是少数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如今一些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区、民俗风情园的出现也在努力挽救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注重对活态传播环境的保护,致力于为少数民族艺术的活态传承营造一个原生态的生长环境。本文以桂中地区的金秀瑶族自治县为例,挖掘与阐释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现状、意义,为民俗体育文化遗产传承提供抛砖引玉作用。
金秀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中部偏东地区,是全国成立的第一个瑶族自治县,总人口15万多,瑶族人口占34.4%,是盘瑶、茶山瑶、花篮瑶、坳瑶、山子瑶五个瑶族支系的聚居地。由于各支系的语言、服饰、习俗的不同,酝酿和沉淀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据统计,自2007年以来,金秀县收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4150项,普查300余项,实地调查采集整理190余项,并建立数据库,先后多次组织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阶段,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名,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名。建设有4个黄泥鼓舞传习基地,1个瑶族舞香龙传习基地,1个瑶族过山音传习基地,2个瑶族织绣生产性示范户。
受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影响,现代化是一个逐步渗透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方面面的漫长历史进程,它随之带来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工业化、全球化和城市化。当前,随着金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很多项目所在地或被城市化或成为城中村,一些自然景观被人文景观取代,历史遗存被破坏,原来的村民从世代生活的农村中走出来,金秀人重家族、重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宗族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紧密联系的血缘网络关系逐步淡化,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了更多外来新鲜的信息等,以上这些导致了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多停留在老一代,在向年青一代传承中受到排斥。可以说,在现代化语境下,金秀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其原本的外部文化生态平衡正在遭受破坏,存续状态良好的自然生态逐步缩减、社会生态发生剧变、文化生态表现出失衡,最终导致金秀民俗体育文化遗产这一物种不能适应现代语境下的文化生态环境,出现断裂和脱节。
当前,民俗体育文化遗产无论是在历史的传承方式上,还是在共时性的传播范围上,都不能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立起广泛和牢固的联系。传承动力缺乏、传承人老龄化,继承人群数量的减少,是金秀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缺乏重要因素。在原生社会环境下,民众精神需求、生活习俗和演出收益促进了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人们从小受家族父辈的影响,耳濡目染,出于对民俗体育项目的崇拜与热爱,自发地参与民俗体育项目技艺的学习。在传习中,师傅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对弟子极为严厉,具有绝对的权威,师徒之间关系胜过父子,徒弟对老师毕恭毕敬,照顾师傅的生活起居,这些在当时确保了技艺的严格和规范传承。但是在现代条件下,愿意主动、自愿学习民俗体育项目知识和技艺的人越来越少,随着传承人老龄化,真正能将完整知识和技艺传习下去的人已屈指可数,并且即使是当下的民俗体育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进社区,也很难再像过去那样拜师学艺了,就像一名代表性传承人说讲的那样“现在的学生打不得骂不得,累了苦了下次可能就不来了,师傅很难做,要请他们来学。”
文化生态环境是民俗体育文化遗产产生发展的空间载体。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受区域文化生态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同自然界的生物保护,我们保护某一个物种,要为其提供一个适合生存的区域。我们谈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样既要保护项目本身的技艺和知识体系,又要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一方面,应保持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保护不能仅停留在技艺的传习,还要对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历史谱系、古籍文物、宗祠旧居、技艺流派、知识体系和传承群体等等一并进行整体保护。另一方面,应注重各种文化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将区域的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成一个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改变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一项目进行保护的观念,转向动态综合的保护。
在开展相关传习活动的同时,应尽量真实的广泛收集有关民俗体育的史料、人物谱系、理论知识、技艺体系等,并探索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多种静态留存途径,将其转化为书籍、影像、数字信息等进行合理的静态保护,另外,对保护的成果可在区域历史博物馆、文化馆、项目重要的传习所、传承人居所及电子数字库等设立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陈列厅、展演馆、展示墙和专题板块进行项目展演。要完整保留该区域的历史风貌、自然景观、民俗习惯等其他生态空间,并通过顶层设计与低层设计相结合,文化保护工作与其他部门工作相结合,着眼长远、合理统筹,编制项目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将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主动融入区域各方面的建设规划中,提出保护诉求和具体措施,以形成一个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文化建设、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协调互联的完整保护体系。另外,在瑶族广场、区域景观等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中,应将民俗体育文化遗产作为一个特色纳入整体建设中,构建有利于项目传承发展的公共环境、社区环境和传习空间环境。
良好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氛围,对于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文化自觉的形成至关重要。在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背景下,想让群众对民俗体育文化遗产表现出喜爱,就要努力构造一个机会或者一个场合,让大众置身其中去感受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魅力,去关注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发展,进而在普通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中留下痕迹。那么,如何寻找这样的机会?构造什么样的场合呢?
一方面,我们要从现代人体育生活方式的关注点和“跟风”点中去寻找。如:大众关注健康,关注养生这一热点,经常被人们谈论和搜索,利用这一点就可主动做文章,将民俗体育项目同健康和养生联结在一起,充分挖掘项目的相关内涵,进行多角度宣传,营造出带有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特色和韵味的氛围,这样一来群众就会产生了解的意愿,就会带来对其关注群众的主动参与。另一方面,我们要借文化遗产日、传统节庆、文化交流、体育赛事、大型活动、研究论坛等领域内外的各种平台,给民俗体育文化遗产提供一个能够集中展示和多角度宣传的场合,让越来越多的群众笼罩在浓郁的传承氛围之下。如:在文化遗产日和传统节日,组织项目进行专场表演,向群众发放项目宣传手册;在国内外体育竞赛和文化交流活动中,进行技艺的展示、切磋与研讨等。文化场合的搭建,需要各级政府的领头和引导,需要项目宗族组织和社会团体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运营,需要多方的支持与配合。
留住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之根,是为了防止民俗体育文化遗产彻底消离,是为了让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偏离科学发展的正确轨道。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多渠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和解释,真实留住项目的文化基因,避免传承只流于形式和表面,是当前民俗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十分急迫的。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后,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逐步发展,出现了网络、手机和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形态。在当下,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呈现于人们眼前,人们往往选择那些便捷、有趣、形象的信息,如:精简的文字、图片、动漫等,而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大多数项目的传承传播方式还局限于过去人与人之间的小范围传播和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只有少数项目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更没有利用人们读图的特点而专门设计的图片、动漫等等。当下,已经入新媒体和读图的时代,这要求我们积极转换项目的传播方式,要采用符合大众口味的美妙文字、形象图片和动画等形式,结合项目文化和内容体系,设计出一些能够吸引大众眼球的项目来。为此,面对民俗体育文化遗产面临即将或可能失传的危机,坚持正确的保护观念,首要开展的保护工作是要先将民俗体育文化遗产完整地保留下来。
首先,保护部门应全面收集项目的原始资料,包括反映项目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谱系、理论知识、制作过程、技艺内容的文字、图片、影视资料,特别要保护好、保存好能证明项目原始存续状态的古文献、古籍。资料收集的过程要本着整体、真实的原则,使真实的文化基因得到留存。
其次,应拓展资料收集的方式方法。当前,金秀博物馆中有关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资料一般是由代表性传承人在申报时所整理出来的部分资料。这些由单一途径获得的信息难免片面,为充实原始资料信息,获取更多的项目素材和线索,接下来应采取更多的方法和途径对原始资料进行收集。如:采用民间征集的形式,扩大资料收集的范围,面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内外流传区域内的群体传承群体,公开征集反映以往的项目传习故事和个人记忆;记录生活史的方法,特别是对那些基层老艺人的化会生活史的叙述,留存多年前的项目的日常面貌,推进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研究记录工作的开展。
最后,为保留项目的根与魂,建立起专项资金的扶持与帮助,科学利用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紧急抢救项目的优质基因。地方政府应该建立起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的财政专项资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资金支持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同时,建立财税保障与监督制度,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资金能够用到实处。此外,选择具有代表性传承群体,采用文字、图解、视频信息的方式提炼出项目的展现形态、技艺要素、文化内涵等,保存项目的优质基因,使项目在今后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有所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