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视域下唐家渡舞龙发展考察

2020-11-24 03:08彭国强郑丽莎于均刚
武术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五龙龙灯舞龙

彭国强 郑丽莎 于均刚

1.山东体育学院研究生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2;

2.山东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1 研究缘起

当社会自然环境的改变有利于民众新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时,文化变迁的先决条件就具备了,[1]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变革,人们对传统武术的认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到民族传统体育领域中,传统舞龙活动是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进程中,如何让承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舞龙活动助力中于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值得广大研究者深思的问题。同时,我国自古以来是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人们以依靠谷物维持生命为根本,[2]民间舞龙活动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其整体发展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萎缩趋势,突破当前发展困境,寻求新时代的发展路径也被列入当前民族学研究的议程当中,本文就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唐家渡舞龙为例,通过钩沉其发展历史脉络,描绘其社会发展特点,进而尝试破解其在社会发展与变迁过程中的困境密码。

2 唐家渡舞龙发展脉络历史钩沉

舞龙是中国古老的民俗表演艺术,唐家渡的舞龙神信仰把这场项民俗艺术装点的意义非凡,[3]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根据讲述人的口述,笔者把唐家渡舞龙历史发展脉络划分为四个时期:兴起、繁荣、衰落、复兴。

2.1 兴起

据唐氏宗谱首卷四记载,相传在清朝嘉庆年间,从黄州沿江直上北上二十华里至唐家渡口一带(原名周家渡口)民间相继流传有这样一曲民谣:癸亥猪年闰二月,农民有苦无处说,瘟疫流行旱魔凶,尸横遍野天地黑。当时这个残酷无法抗拒的“疫”“旱”两劫,夺走了无数无辜贫民的生命,人人叫苦不迭,其又奈何!”灾民唐氏传者,聚众议定:请僧人设醮,祈祷于天,醮毕。一天,子夜唐士传梦见:五色活龙,足踏祥云,奔向我地,其旁立有鹤发童颜新闻仙翁,手捧黄色圣旨,宣称吾乃太白金星,奉玉帝圣旨,驾临尔区降雨收疫祛灾赐福。次晨,风雷大作,喜雨连续降了两天,从而灾福突减。是年灾区秋果累累,收成大幅改观,人民也灿出了笑容,于是,在(甲子)年春二月,因金木水火土的象征,颜色撰为黄龙,白龙,红龙,金龙,乌龙,人们按五龙的颜色备制五条龙灯,命名为‘五龙奉圣’,唐家渡舞龙也因此流传开来。

2.2 繁荣

清朝时期,我国大力发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祈祷丰收,祈求平安成为庄稼人的依盼。祭神可以带来新的希望,祭祀神龙可以带来新的依托,在这种认知下,祭祀期望点燃了唐家渡舞龙文化发展的火苗,在每年春节,“五龙奉圣”就活跃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舞龙行列中,尤其是在当年谷物收成好的时候,村民开会规划舞龙活动,逐渐制定完整的流程以及相应的内部规章制度,在正常丰收年景下,春节则‘五龙奉圣’就活跃起来了。民间常流传着今天的这一曲民谣:‘五龙奉圣’下天台,降福保安除平安。正月十五龙头摆,人寿年丰大发财”用这种风俗来期盼生活美好,农业硕果累累,更将舞龙奉圣视为象征庄严,威武,团结,和谐,丰收,喜悦,迎龙灯则是村民欢庆丰收,祈求平安,团结亲临的重要形势,“五龙奉圣”逐渐活跃繁荣。而今,唐家渡舞龙已经流传二百多年,传到了世居唐家渡的、以唐氏族人第32代传人为首的唐家渡“五龙奉圣”后裔。

2.3 衰落

清代以后,中国的大门列强侵华所被迫打开,国家动荡,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发生改变,人们对祭祀神灵的意识也不在是往年的热切期盼,唐家渡舞龙从一个鼎盛时期默默落入衰弱的行列中,舞龙活动的意义也仅仅局限于祭祀,祈求平安,临里相近,当西方文化的自由解放的充斥,与蒙昧的传统文化必然会冲撞出的思想火花,唐家渡族人固见的思想开始动摇,舞龙活动的花费的时间变少,青壮年四处奔走,寻找比农作更加有经济效益的工作来代替世世代代依赖的农耕。实地考察时,位于唐家渡渡口,长江堤上的祭祀地点已经消失不见,成为一个私营的水泥厂,曾严肃的祭祀神地成为当地经济获利的出租地。

2.4 复兴

改革开放后,国家为复兴当前农村经济,颁布了以《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为代表的的众多复兴政策,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农村经济开始逐渐走出发展的困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家渡在经济逐渐发展的情况下,其流传多年的“五龙丰圣”活动也逐渐开始由衰退走向复兴,其家族中本已经不在主持活动的唐姓干部也开始发挥作用,在其本家族干部的推动下,本地区特色的唐家渡“五龙奉圣”灯会也重新具有了新的生命。为了保持其原有的面貌,在衰退之后的复兴的“五龙奉圣”灯会的组织形式仍然沿袭解放前的一些作法,重新复兴的舞龙灯会再此受到村当地民的喜爱,再唐氏家族的主持下,村里每位村民自发为龙灯组织捐钱,这一阶段,五龙灯会的规模盛大。唐氏“五龙奉圣”灯会恢复后,被广泛邀请到周边各村和黄州城内进行舞龙祈福。据村内老人回忆,每年的正月十二,唐渡“五龙奉圣”龙灯会到黄州城内游灯,五条龙灯由洋鼓洋号在游行队伍前开道,其后彩旗招展,龙灯在锣鼓与喇叭齐鸣声中吸引了大量的周边村落的群众,在举行完龙灯宴之后,会接着举行龙灯宴席,期间席位高达120多桌,可以容纳千人前来就餐。五龙奉圣的热闹场面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3 唐家渡舞龙社会发展特点勾勒

随着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响应这样的号召,现唐家渡“五龙奉圣”社长代表唐家族于2009年向北京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到唐家渡采取资料,唐家渡舞龙也于公元2009年载入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基于民间场域而发展的唐家渡舞龙活动是民间民众信仰仪式和文化象征的代表,基于唐家渡舞龙的历史流变,将唐家渡舞龙流程变迁总结为以下三个特点:舞龙流程由繁到简、舞龙人员由固定到多变、舞龙内容由多样到简洁。

在唐家渡舞龙繁荣时期,由唐家渡舞龙社团根据风俗环境制定了繁琐的固定流程,这个时期的舞龙是严格按照祖上传下来的流程来开展的。每年春节腊月十八,青壮年携鞭炮到扎匠那请回龙头龙尾,妇女老幼洗涑后在村口迎灯,并一同相携龙灯到长江堤上。进行穿龙衣仪式,龙衣有很多层,事先穿好里层龙衣,龙头龙尾取回来后更龙身大衣,并接好龙头龙尾。穿衣时还有当地居民自发组织的腰鼓队,在旁边举行腰鼓伴奏。穿好龙衣以后正式到龙灯会指定的五户人家歇窝仪式。腊月二十一清晨到当地寺庙三官庙由僧人举行开光仪式开光。(开光:画龙点睛,取回来的龙是没有眼睛的,僧人施法,代表人用油墨将龙的眼睛画上)开光过程中,有人唱五龙奉圣开光祝辞,有人按唱词进行开光程序。开光仪式举行后,由唐氏族人携五条龙在本村游行,命为游本坛仪式,将福运传遍整个唐家渡村落,并且出行的顺序严格遵循:黄龙,白龙,红龙,金红龙,乌龙。舞龙经过某户人家,为了祈福多孙,或是保家平安,或是祈求丰收,唐氏族人自发放鞭接灯。正月初五至十五之间,唐家渡族人携祥龙在本村及方圆数十里的地方出行,如新洲,鄂州,大野等地。更是有隔壁村落预约游行团队到自村游行,将福气传遍数理,也是为自己的家人图个吉利。举灯脚(一根木棒)的人和围观的人则用“啊、哦、哟”等语气词进行唱和。正月十四晚,举行盛大祭龙仪式,在夜里五条龙灯同时上亮,在江堤上耍龙,所有人再集中到江堤,投入到庄严的祈祷仪式中,耍龙灯必须唱戏,正月十五举行看灯戏仪式,龙灯到戏台看戏,村民观赏戏剧文化。进行滚窝仪式后,准备生肉,生鱼,豆腐之后,五条龙灯到空旷码头再次窜窝,各家自放鞭炮30分钟,正式举行化灯仪式,先脱龙衣,然后将龙头龙尾卸下,放在预备好的化灯物上,由道士举行诵经仪式,最后点燃龙头,龙尾,及化灯物,送龙神回水乡,送灯时一般都要请道师唱经,龙灯会由村民置办全过程,直到结束。

二是由舞龙套路的固定程序化转为灵活易行化。现在唐家渡的居民渐少,在唐家渡村,非唐姓的杂姓村民,加在一起,甚至要超过唐姓人口,但是非唐族人不会被唐姓村民邀请当举灯的人,但随着随着乡土社会中人口的流失,唐氏族人在缺少本姓舞龙人员的支持下,也逐渐接受异姓的加入,同时,由一开始繁杂多样的固定舞龙程序也渐渐变得灵活起来,在现代社会中,其更加注重娱乐性。

三是由舞龙流程由费时费力转化为节约经济化。前期的宣传与计划,到后期的请扎匠制灯,从请回龙头,龙尾,再到举行仪式最后的化灯,前前后后大概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这需要花费相关人员的大部分时间,为了祈福投入的精力过大,如今也越来简便。比如龙灯以往款式单一,后来为了村民审美,制作龙的材料采用塑料,轻盈便于携带,并且颜色丰富,成本低减少了制作时间,且部分流程取消。“五龙奉圣”的流程非常繁琐,程序复杂,一般村民没财力没时间承担,只有唐家渡族氏才这样严格执行,流程也越来越简略,需要的人力投入也越来越少。

4 唐家渡舞龙的信仰特征

有些学者研究土家民族文化认为,体育是土家族“跳丧”文化传承和主动转型的最佳路径与载体,[4]舞龙在唐家渡地区也是文化的载体。舞龙运动随着时间的变化也越来越多样化,而原始祭祀仪式的舞龙习俗也随着人们的需求逐渐转变为娱乐与观赏功能,舞龙的技巧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也充分说明舞龙正逐步摆脱原始祭祀的严肃性仪式活动,人们会怀着感恩的心理来表达对龙和祖先的崇敬和谢意,向着观赏性的方向发展。除了唐家渡本族人民对“五龙奉圣”的拥护,更有方圆十里以外的村落敬仰,公共信仰是指社区内村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信仰,[5]在唐家渡中其信仰色彩主要变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本族村落诚挚置办。唐家渡族人重视程度由以下来说明,"五龙奉圣"灯会标记着唐氏开端展现了对全部家族成员举行整合的组织体系。固然龙灯组织的指导、和谐作用只存留舞龙日期,然而龙灯组织中构成的指导重心,通过转变则能够成为家族威望,在舞龙运动中造成的特定利弊关联和法纪限制能强化家族成员对方族的心理认同,本来大方组成的血统联系初步受到必定机制的制约。唐氏“五龙奉圣”的组织体系由龙灯总汇合龙灯分会两级组织机构造成。龙灯总会配备取3至5个头人,对全部龙灯行动举行一致指导,头人内部不曾设详细职位,然而保留含混的分工;总灯下面又设有五个龙灯分会,离别对黄、白、红、金红、乌五条龙灯举行详尽管制,分灯会的尽责人称为小灯头人,小灯头人向总灯头人尽责。

二是旁族村落真挚敬仰。唐家渡舞龙同当地寺庙三官寺佛家圣地相结合,浓厚的宗教色彩,在三官寺庙还存有记载当时舞龙的经文。拜门时专门有人用楚腔、楚韵唱祝词,祝词内容多为“龙神菩萨下凡尘,保佑全家都太平”“多福多贵”等内容。旁村落的人也前来膜拜,人们在寺庙中,真诚祷告,换来自身和家人的安定。特别是在游本坛流程中,一些家户祈求升官发财,家里孩子考状元,或是希望多子多福,都要求“五龙奉圣”可以光临他家。

三是远方族人真诚青睐。中国是龙的故乡,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中国人对于龙是情有独钟。由古人对龙的信仰与崇拜,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龙文化。人们赋予唐家渡“五龙奉圣”圣灵气息远离喧嚣和烦恼,远离家乡的本族人民回乡敬仰,有了“五龙奉圣”的保护,人们在行事时也有十足的勇气。远方虔诚者奔赴求助,以求解决人生结节,劣途险难。

5 社会变迁视域下唐家渡舞龙的发展策略

通过对唐家渡舞龙历史钩沉以及社会发展特点的勾勒可以看出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变迁规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场域原有的风情逐渐被城市化所吞噬,氤氲民间场域成长起来的民俗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般而言,当社会自然环境发生变迁的时候,文化主 体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迁, 主体需求的变迁反映在原有的民俗体育文化上, 就需要该民俗体育文化也发生相应的变迁以适应主体新的需求。[6]如何在社会变迁的洪流中寻求新的发展成为了新时代下民俗研究的重要航向。

5.1 加强对唐家渡舞龙的保护与继承

唐家渡舞龙是基于民间场域发展的富有民族特色以及凸显文化信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其加以保护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效的传承是时代赋予的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特点,决定了要尽可能避免以静止、凝固的方式去保护。在既不改变其自然生长过程,又不影响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找生产性保护的方式。[7]

首先,对舞龙的保护应该是第一位的,保护的内容应该涵盖三个方面,即舞龙风俗的制度规则,舞龙的器物以及舞龙所传递的精神。舞龙风俗制度主要包括舞龙的规则,例如,在唐家渡舞龙的仪式中,龙头、龙尾、龙身该由家族中什么样地位的人来舞,各个色彩的龙的出场的顺序等都应该得到明确的规定的记载;其次,舞龙的器物也应该得到一定的保护,舞龙的器物主要包括,“龙衣”该由什么材料来制定,龙身该用怎样的方式来制作,以及和舞龙相关的舞龙者的着装都应该记载有序;如果说前面两个部分是属于舞龙的“有形”规定,那么第三个方面则是无形的舞龙精神信仰,精神信仰是指通过舞龙的仪式活动传递出了怎样的精神和表达了民间大众的信仰祈求,他们坚信在人与神之间可以通过一定的介质来进行交流,而不是完全的封闭,舞龙则是向“天神”传递他们祈愿的方式。而“天神”也是通过“龙”这种有形的存在来传递它的意志。这样在人与神之间就构建起来有形的交流桥梁,这是属于民间文化特有的一部分。在保护的基础之上进行有选择的继承是其发展的正确路径。每一种文化都是“瑕瑜”并存,并不是只有优秀的部分,而没有糟粕。继承则是对优秀部分的继承,对糟粕部分舍弃,只有秉持着吸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才会让唐家渡舞龙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5.2 促进对唐家渡舞龙的创新与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社会变迁,事物发展也变得日新月异起来,基于民间场域发展的传统唐家渡舞龙也应及时进行创新变化,创新与发展并不是一味的一成不变,也不是完全的接受新鲜事物,而是建立在不丢失原有文化底蕴的情况下吸纳和接受新社会变迁的规则和发展制度。传统舞龙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开拓进取的精神,必须要突破以往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发展传统舞龙。[8]创新与发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1)政府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协调好各方面社会关系,建立舞龙发展委员会,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发展策略来应对当前的困境和挑战,同时应建立舞龙集训队,对舞龙人员的选拔可以尝试突破姓氏的局限,同时要划拨一定的基金来支持当地的舞龙活动,经济基础是具有决定作用的,所以开通各种筹集资金渠道,设置资金筹集、管理部门,实现对筹集资金的透明化管理,做到每一笔资金都能清晰,防止资金纠纷的发生。(2)促进舞龙活动的宣传工作,唐家渡舞龙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正式因为如此,其包含了鲜明的传统文化基因,促进其在国内的知名度,甚至通过当代短视频宣传方式可以实现跨文化、跨领域传播,属于民族的,也是属于世界的,让唐家渡舞龙走出中国,走向世界。(3)建立学校与民间的双向沟通渠道。学校是富有活力和旺盛生命力的传承基地,和当地学校建立联系,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环境,实现舞龙的学校传承是一种有效手段。由于是在区域性学校里。学校的学生不仅生动活泼,对于其当地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渴求度,能够参加舞龙是一种家族荣耀,定期组织相关舞龙培训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讲解,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民间场域切身体验舞龙文化的熏陶,这样双向渠道沟通必然有助于舞龙的发展。

6 结语

通过对唐家渡舞龙仪式的考察,其历史发展脉络可分为:兴起、繁荣、衰落、复兴四个阶段;在当代社会变迁的场域中表现出了舞龙流程由繁到简、舞龙人员由固定到多变、舞龙内容由多样到简洁的特点,分析其历史发展脉络及特点可以发现唐家渡舞龙作为一种乡村庙会的仪式而存在,展现了乡土社会中民间信仰的概貌,最后为使唐家渡舞龙在新时代下焕发生机,提出了应适应新时代环境,加强对唐家渡舞龙的保护与继承的同时抓好唐家渡舞龙的推广普及工作,为唐家渡舞龙走向世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奠定些许基础。

猜你喜欢
五龙龙灯舞龙
舞龙灯
舞龙
苏童《米》中城市对人性的异化
流亡与虚无:《米》中五龙人生悲剧研究
中秋舞龙
五龙庙环境整治工程——文物环境设计的新探索
舞龙灯
正月初十舞龙灯
青海五龙沟金矿成矿时代的进一步研究和确定
元宵,到磐安迎龙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