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记忆

2020-11-24 01:52李淑红
武术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竞技武术记忆

李淑红

上海武术院(上海市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上海 202150

1 身体行为与技术

武术的记忆主体是身体行为,作为主体的身体行为其记忆的结构决定着记忆拓展的趋势。身体行为是相对于肢体活动而言的表述人体活动的措词,主要指由人有意识的、专门的、有明确目标的,具有相应能量代谢的身体活动。比如,跑是一种本能活动,人生来会跑,但是竞速的跑则是一种人们专门的竞技活动。虽然,活动都是有机体的生理表现,视觉器官的“看”可能视而不见,而视觉器官的“观察”则能够明察秋毫。对此可以认定前者是活动,后者属于行为范畴。在武术中,“踢、打、摔、拿”是本能的肢体活动,后经漫长的演进,这些活动内容趋向于实现技击、竞技、健身、娱乐等目标,由此逐步脱变而成特殊的身体行为。

人类的肢体活动和身体行为似乎并不需要人们专注蕴含其中的记忆,这些活动是自然而然生理现象,没有记忆的痕迹。其实不然,活动依然需要记忆,如果说肢体活动对记忆的要求不高,可以随意一些。但是身体行为则有较高的要求,而且需要进行专项地训练才能实现记忆。比如,本能的踢打摔拿十分随意,无规可循,效果较差,下次使用可能手足无措。而经过专门训练后的踢打摔拿则表现出效用的最大化,可以手到擒来,应用自如。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身体行为的记忆主要表现在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初学者视自己的腿脚为负担,而掌握技术的拳师们则完全不同。试看,王常凯演练的剑术犹如游龙一般,身械协调、剑随身行、身随意动。少林拳中表现出“浑身无处不是拳,人身上下有十拳”经过了专门训练,习练者可牢固地记忆技术动作,由此形成娴熟、精湛的技术。由此,可以简化为:身体行为精湛技术。

2 技术与记忆

根据记忆理论,记忆总体上可以分为功能记忆和储存记忆。武术中的技术记忆是一种容功能记忆与储存记忆为一体的记忆结构,技术本身是在有机体结构下,在应用中表现出相应功能,这种结构存在着相关的记忆。肌肉在运动时与神经突触接点的神经递质进行连接,形成运动单位,每次肌肉运动所接受的神经递质的数量相对固定,因此产生肌肉记忆。由此,表现出功能与储存合一的记忆。竞技武术运动员在完成一个旋子转体720°接跌叉,只要是掌握了这个技术,运动员会在前序动作完成后自动地完成这一组技术,无需特殊的记忆唤醒。传统武术的拳师在演练鞭杆扳、砸、掠、飞、抽“五阴”技法,能够达到棍打千翻不见手的物我合一。在瞬息万变的技术动作中,没有时间去寻找大脑中的记忆片段,无时在瞬间进行组合,唯一的途径在前期的训练中将这些技术动作进行熟练,以求形成完整的结构,形成自动化的技术记忆。一般而言,技术动作的自动化基本上达到了技术的熟练,当这种熟练程度进一步提高,便会产生精湛的技术,精湛的技术可以一带而出,无需思索,表现出高度的自动化,这种自动化是身体行为记忆的生理学基础。对此,可以简化为:精湛技术技术记忆。

3 技术动作与身体知识

武术的身体记忆同样遵循着人的记忆原理,其中对所有信息的保留过程中存在着部分信息的逐渐遗失的遗忘现象。正如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种记忆的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保有量的下降,而且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极速下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为了保持记忆,总是尽早地进行相应的复习,需“学而时习之”。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记忆的清晰,延缓遗忘的时间,但是遗忘是不可避免的。在武术的身体行为形成过程中,与知识的记忆有所不同,只要是形成了自动化的、精湛的技能,就会将这种身体行为有效地长久保留。正如学会了游泳、骑自行车,即使是长期不游泳,不骑车,一旦下水自然地回忆起游泳的技能,一上车就会平稳地骑行。被充分掌握的武术的技术同样是可以终身享用,当一个技术动作有所遗忘的时候,只要是习练者能够按照曾经练习的速度、力量、节奏去演练,便能够自动地将遗忘的技术动作带出来。但是,运动员或习练者必然存在着技术不熟练,或者是技能出现了下降的情况。游泳的技巧出现偏差,骑车的自如程度降低,武术的技术出现迟钝。这种情况屡屡发生,毕竟身体行为受制于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的极大影响,当身体素质、技术技能的下降后,原有的身体行为的自如程度必然会受到影响。一个骑手,长时间不骑马,他的驾驭能力就出现各种问题。一个跤手,一段时间不练习,他的快摔水平一定会下降。一个射手,没有经常性的习练,他的射箭的命中率会降低。武术必须是拳不离手,只有时习之,方能练就出神入化的境界。毕竟,在身体行为中遗忘这条可怕的巨蟒能够吞噬一切。人类文化和文明的积淀,主要依托的是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有效地避免了人类任何事情都需要从头做起,有了人类对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可以提高人类社会有序地演化。在人类知识体系中,以往被忽视的是人的身体知识,其实身体知识恰恰是人类知识积累的重要领域。没有文字的族群,他们依托于口传身授的方式延续着自己的历史。缺乏工具的族群,他们借助身体的潜能实现着生存和发展。而这些族群都是人类的先祖,人类是站在先祖身体知识之上才有了今日的辉煌。如此看来,身体知识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曾经以身体武器完成了保家卫园,以身体教化延续了礼仪普化,以身体保健实现了种族繁衍,其中凝结着无限的知识。虽然,这种身体知识也同知识一样会出现遗忘,但是身体知识可以借助集体记忆,文化记忆实现知识的延续。对此,可以简化为:技术动作身体知识

4 身体记忆与文化记忆

长久地保持身体记忆,武术拥有自身的特殊的方式和优势。第一,身体的功能与储存记忆的一体化。充分地使用身体行为,主动地调动身体中储存的记忆,用于各种功能性的活动。由于身体行为的记忆是有机地将功能与储存两种记忆融合在有机体之中,两者可以便捷地切换,所以具有较为理想的记忆结构。在身体记忆中,表现出来的功能记忆中蕴含着大量的储存记忆内容,有意识地凸显储存记忆的内容,便可以强化这些记忆。竞技武术运动员在演练套路时,一旦出现技术动作的失误,破坏了应有的技术节奏,会自动地通过记忆储存中的动作进行功能性补偿,避免出现技术中断。行拳走势体现着“灵者,四肢百骸自然听命于心,心之所至,气亦所至,其神化不可以方物,其力量不可以计数”(《少林拳谱杂俎》)这意蕴着技术动作完全是一种身心合一的复合记忆。这类记忆对武术而言是一种实现长久记忆的途径,也是向文化记忆转化的基础。第二,个体与集体的身体记忆的同质化。身体行为记忆中由于武术是能够互动的身体行为,因此个体的身体记忆会得到集体的功能和储存记忆助一臂之力,这种力量是保持身体记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莫里斯哈布瓦赫看来:“回忆不仅使团体稳固,团体也能使回忆稳固下来。”[1]一旦个体出现了部分内容的遗忘,只要有聚众活动,集体很容易将个体遗忘的内容复原。在师徒传承的小群体中,徒弟们就是一种小集体,他们相互之间的武技切磋是一种记忆回忆、扩散的过程。当代的竞技武术交流与竞赛同样具有更大范围的记忆回忆、扩散作用。在这个功能性转换中,还有一个发挥作用的是人的身份认同。武术的身体行为是一种现行的身份认同标识,当一个陌生人来到民族地区,优美的锅庄舞舞姿、强悍的摔跤技法、高超的驾驭马匹的能力、精准的射箭水准,马上就能得到当地民众的认同。同理,习练的拳种是加盟该拳种门派的通行证。当下,习武者的演练,不仅能够获得小集体或有限集体的认同,更能获得广泛集体,或者无限集体的认同,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传播,使得武术通过身体符号,分享一个记忆和获得一个共同的身份认同,这是武术记忆的延展。第三,身体记忆与人文载体的交融化。由于武术的身体记忆依附于多元的人文记忆载体,这些载体不仅是可供储存记忆的空间,也具有强化身体功能记忆的作用。丰富的外缘与內缘的记忆载体都是武术身体行为记忆的良性载体,除了军事、教育、祭祀、中医、娱乐、营生等原生依附体外,还有次生的相关概念、理论、象征等意义载体,而这些次生的意义载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回忆和记忆功能。“每个人物和每个历史史实在进入这个记忆中时的变成了一个学说、一个概念、一个象征;它包含了一个意义,变成了社会理论系统中的成分。”达到了记忆制造意义,意义巩固记忆的效应。[2]身体记忆与人文载体的交融,是武术身体记忆得以长久保持的重要优势。交融优势,使得武术记忆得以拓展,成为武术记忆的拓展动力。在现实中,的确可以明显地发现,武术不仅自身蕴含着原寄生载体的因子,同时在这些寄生体中也能找到武术的影子。比如武术的保健养生体现着中医原理,中医具体的疗法则是武术功法。在近代,最为明显的是武术与影视的交融,这种交融对武术的身体记忆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当代网联网加速着武术身体记忆与多媒介的交融,使得身体记忆借助新媒介实现身体外的数字记忆存储,这为武术长久的记忆开辟了新载体。第四,身体记忆与武术竞技化的延伸。竞技性是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竞争取胜,战胜对手,超越自我,与人类不断进取,勇于开拓的崇高理想相契合。竞争,是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实际上,竞技是一种身体行为高度自动化的状态,是实现主体意识的,专门、有效的身体行为表征。相对于自然的技能形成而言,竞技是人反复进行某种行为中自然而然熟练的结果。这种竞技绝非局限于赛场上的竞争,而是一种身体行为的技术状态。在这种人为的技能塑造和强化中,加入了人的意识指向和意志努力,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对某种行为进行不断强化,使之成为具备牢固记忆特征的行为文化。武术的竞技化是建构在人为的技能形成基础之上,人为地在武术运动过程中建立相关神经环路,使人在运动时达到运动动作自动化,最终履行生命冲动、完成生命塑造的生理和文化过程。武术中的身体行为在意识的刻意建设,人为地训练后,达到技术的专门、熟练、精细、节能自动化时,竞技状态自然呈现,身体记忆便会牢固、持久。武术只有达到这种状态,身体行为便能够轻松自如地运行,各种目标也更加容易实现。这个道理如同学游泳,须全力以赴,只有这样的习练,才能掌握游泳,才会水中嬉戏,而且终生不忘。因此,当一项技术充分地达到了身体行为的悬置,标志着身体行为进入到竞技化状态,有机体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身体行为完成各种任务,实现各种目标。传统武术的拳师,大凡是其技术和技能达到竞技化,其掌握的拳种便会得到发展和传承。在众多的拳种中,能够流芳千古的拳种,其习练者都具备了这种状态,太极、八卦、形意、少林、南拳、劈挂、翻子无不如此。武术的竞技化实际上就是人将各类身体行为不断悬置能力的演变过程,犹如人悬置骑法,骑行中轻松自如地交谈、观景,彰显了骑技的竞技化。庖丁悬置解牛刀法,诠释了解剖牲畜技法的竞技化。有了身体行为的悬置能力,武术才赋有了玩具、工具或器具属性,人才能将精力转移、集中于从事某种任务,完成特定的目标。当代的竞技武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均已达到了竞技化状态,因此可以看到竞技武术成为当代的强表现形态。

在上述四种主要身体记忆延展的方式作用下,武术的记忆从单纯的身体记忆,逐步扩展至更为广阔的领域,实现了个体向群体、社会的身体知识转移,当这种身体知识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后,人们相沿成习,逐步纳入社会文化的有机构成,成为文化记忆的组成部分。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名片就是一个具体的例证。文化记忆相较于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具有更为长久的记忆效应。扬·阿斯曼认为,为了突破集体记忆80到100年的时间局限性,集体记忆只有通过客观的物质和精神,还有制度等等正典文化符号便能达到长久的记忆,这也是扬阿斯曼推崇的人类记忆的文化记忆。在正典类文化记忆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已经举行了十二届的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自1992年创办以来,两年一届。从开始10个国家和地区300多名运动员参赛到2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2000名武术运动员参赛,规模上出现了飞跃,竞技水平出现了突破,影响力出现了拓展,影响了具有传统的文化记忆。博览会期间,同时举行武术论坛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论坛,分享习武心得、挖掘武术精髓,形成了文武交融互映的格局,强化着武术的文化记忆。武术的记忆演进可归纳为:武术的身体知识——竞技化——民族文化记忆。因此,武术记忆不仅是一个身体记忆问题,而是关乎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记忆和传承问题。通过武术的身体记忆的竞技化途径,积极推动着身体记忆从个体走向集体,从身体嵌入文化,使之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弘扬着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竞技武术记忆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竞技精神
记忆中的他们
记忆翻新
武术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