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生态主义思潮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20-11-24 00:42龚涛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9期
关键词:思潮经济社会主义

文/ 龚涛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新冠肺炎疫情这个近百年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生态海啸”的发生,对人类世界造成严重威胁。我国在疫情爆发以来,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防疫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但纵观全球疫情,人类战胜病毒的任务还很艰巨。

新冠肺炎疫情给整个人类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严重威胁,可以说是近百年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 “生态危机”。在这场生态危机之中,生态主义思潮的泛起成为一种必然结果。这一思潮在疫情的大海啸中,受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的裹挟,呈现出复杂、分化、多元的总体态势。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了解、全面审视、科学分析、准确把握疫情特殊时期的生态主义思潮,深刻总结疫情暴露出来的生态问题,有利于引导生态主义思潮坚持正确走向,对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生态主义的基本观点

生态主义本质上说,是一种以生态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生态主义作为20 世纪70 年代以后西方社会兴起的一种思潮[1],其发端于全球生态危机和现代环境运动 “双重压力” 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以环境为切入,以生态为焦点的社会政治运动。生态主义思潮与其他思潮一样,具有 “双重属性”,其社会影响具有正反 “两面性”。

(一)生态主义哲学思想

生态主义认为自然生态是一个自组织过程,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人只是自然生态的一个部分。生态主义的哲学基点是以科林伍德、盖尔等为代表的生态主义者提出的自然哲学和思辨辩证法,以此探索构建一个生态主义的哲学体系[2]。生态主义根据不同的偏重点,有几大主要的思想流派,包括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这些流派的思想,在宽泛意义上说,都是一种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主义社会思潮的具体表现。

(二)生态主义基本观点

“自然中心论” 或 “生态中心论” 是生态主义最鲜明的观点,与之相对应的是 “人类中心论”。“生态中心论” 主张人不具有特殊性,与自然万物同权同质,在物种权利中不具备任何优先权。“人类中心论” 则主张世界万物都围绕人这个中心而具有意义,自然根本上是人类的工具,离开了人来谈论自然物种的 “平权” 问题,没有价值和必要。

二、疫情背景下生态主义思潮的三个深度反思

(一)疫情下生态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反思

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的大背景下,生态主义研究学者对疫情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刻反思。他们总结人类历史上数次大瘟疫、大传染病的流行原因,结合现有研究证据,推断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很可能源于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滥捕滥食,打破了动物病毒的生物性界限,从而引发人类感染。并从人与自然关系层面,认为疫情的发生,是自然自组织过程的一种自我保护,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结果,是自然对人类的一种必然的报复。基于这一反思,提出了关于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生态法治化建设等系列具体举措。

(二)疫情下生态主义对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深度反思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工业文明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类生产生活高度集中,自然生态资源被大量掠夺、高速消耗,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根本原因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快,包括一系列科学技术创新、生产能力提升、位移速度提高、活动空间的拓展等方面发展过快,打破了自然生态的系统平衡,超出了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进而引发生态危机。比如,此次疫情之所以能够快速流行,主要是人类交通工具过于发达,“疫情与文明之间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 就是这一问题最真实的写照。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控制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管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主动为自然生态减压、释压。

(三)疫情下生态主义对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制度的深度反思

部分生态主义思潮将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生态思辨辩证思维运用到社会关系及政治制度层面进行反思,深入探究生态问题引发危机与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及社会政治制度的关系。他们认为,新冠肺炎之所以能在全球快速蔓延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目前人类社会组织体系已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原来的小区域的相对聚集转变为大都市的高度聚集;社会政治制度由长远型的生态及资源约束性政治制度模式,转变为短期性的迎合型、讨好型政治制度模式。

三、生态主义思潮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3];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4]。2019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 “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 “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纳入 “推动道德实践养成” 层面。这些都为我们正确处理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突如其来的重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因为此次疫情而广泛兴起的生态主义思潮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深度反思,为我们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维方面的启示。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逻辑视角,从人、自然和实践三个维度,系统科学地阐释了实践基础上的 “人与自然” 的辩证关系,从而弥合了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两个极端”,以实践为纽带,合理适度改造自然,让自然服务于人类、受益于人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5,6]。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类具体的生态实践相结合,既辩证又统一,形成人类发展与生态美好交相辉映的和谐局面,对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举旗定向的重大作用。

(二)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 “五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既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强号召,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动员。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的高度来推动,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科学应用,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内在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深刻把握。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根本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深刻把握自然生态的本质价值和内在规律,以 “中国智慧”、“中国实践”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保护生态与促进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必须坚持经济发展前提和生态底线思维

虽然从长远看,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与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并非本质上的对立,但不可否认,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必然给自然生态造成影响,特别是一些短期、局部、部分经济社会活动行为,确实会给自然生态造成严重破坏,有的甚至难以修复和弥补,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无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噎废食从来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选项。要积极正视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需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思想的视野,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审视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要深刻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人民群众对自然生态的不同需求,从实际出发,深刻理解 “天人合一” 到 “人定胜天”,“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先污染后治理”,到 “科学发展、包容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再到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整个历程,既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人类生产需要的;既是人民的需求,也是实践的选择。由此可见,坚持经济发展这个前提,本质上就是坚持生态问题的现实性和历史性;坚持生态底线思维,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论和系统论的哲学思维,将人与自然视为 “生命共同体”,以人类主观能动的实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四、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促使更多人积极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自身角度提出改变当今难题的方法,生态主义思潮也对此进行了思考,通过对其的研究可以发现在现如今,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武装人的大脑,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及必须坚持经济发展前提和生态底线思维,从而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存。

猜你喜欢
思潮经济社会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
201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