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钱伟新
近年来,作为学生跨文化体验的重要模式,海外游学研学项目在国内大量涌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可以参与到各类海外游学项目中。广义来说,体验式学习也可以指任何以交互为主,讲课为辅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育学习模式的新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中心,不再被动地从教师、课本中获取知识,而是自发地投入到体验中,并在体验中感悟、观察、反思、概括,并将其 “所得” 应用于新的生活、学习情景中去。
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是一种持续探究经验的本质并从中学习的过程[1],它是一种从生活、学习或工作经历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学习方法[2]。相较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体验式学习能给学习者带来成倍的学习效率提升。
从经验中学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基,首先提出体验式学习这一概念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 ~1952)。他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提出了 “体验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 和 “做中学” 的教育思想。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先驱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 ~1947)主张理论应该与实践统一,他的心理场理论研究推动了体验式学习应用技术的发展。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 ~1980)的认知发展理论引导了科学认识论的发展方向,描述了智力是如何在“体验” 中形成的。
体验式学习这一理论后期经由勒温及皮亚杰等人发展,内容不断系统化。最终,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在总结了上述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在他的著作《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中提出了经验学习模式以及 “经验学习圈” 理论。他认为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包括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反思性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抽象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和积极实践(Active Experimentation)。
任何学习过程都应该遵循学习圈,即学习的开始首先来自人们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具体经验就是让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体验;有了经验,学习的下一步就是对已获经验进行反思,包括回忆、清理、整合,因而反思性观察是学习者在停下的时候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然后,有一定理论知识背景和理论概括能力后,人们便会对反思的结果进行理论化归纳;最后,到了积极实践阶段,学习者要验证这些概念并 “学以致用”,将它们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中国的体验式学习理念基本还是源自西方,国内体验式学习的先驱是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早年海外留学,受到杜威等人的影响,在西方教育思想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的 “生活教育” 理论,这是 “体验式学习” 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海外游学是各类在校生走出国门,亲身体验不同学习、生活和文化环境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学校扩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国际型思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国家的鼓励下,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支出意愿的增强,各类学校的中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2016 年12 月,教育部等11 个部门联合发文,将研学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极大推动了国内游学/ 研学项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国门,开阔了眼界,体验了不同的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
近几年来,每年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参加学校组织的海外游学/ 研学项目,借助学校的海外交流平台,前往友好合作学校/ 国家参访学习,交流访问。同时,海外游学项目也日益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学校组织的海外游学项目,如果只是安排学生出国游览参观,体验风土人情,那就和旅行社组织的海外旅游项目没有了区别,失去学校作为组织者应该赋予它的教育意义。
那如何能科学设计海外游学项目,让这一轻松活泼的学生活动能够寓教于乐,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传统学校教育无法企及的教育效果,这是众多学校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近期,部分高职院校策划了学校的海外游学项目,在教育和游学的有机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实现这一成就的突破点主要是借助体验式学习理念来设计游学项目。
约翰·杜威说过:All genuine learning comes through experience(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来自体验)。既然海外游学本身是一种内容极其丰富的体验,基于体验式学习理念,海外游学项目完全可以变成一道营养丰富的学习大餐。
根据库伯的研究,学习始于具体体验。学生沉浸于体验时,会反思体验的意义,随着思考深入,学生会在其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抽象概念,抽象概念形成后,学生必须加以检验,了解运作方式,而这种检验是通过主动实践过程来进行的,这个过程又会使学生重新回归具体的体验。体验式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概念与体验互动基础上的一种连续不断建构过程。教师需要做好前期规划设计,在过程中合理引导,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己去实现对体验的反思与全新内涵构建,最终自主形成全新的认知。对于海外游学项目而言,这一全新的认知其内涵极为丰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其核心素养及能力的提升。
基于体验式学习来设计海外游学项目中需要注意哪些要点,根据近期组织参与的一次海外游学项目,主要分为以下内容。
体验式学习一大核心特征就是它追求的是主动式学习。海外游学项目中,可以充分利用项目制学习的优势,组建项目学习小组来发挥参与者的主动式学习。在游学项目开始前,可以把游学参与者按不同性别、背景打乱分组,让各个小组通过小组头脑风暴及决策,自行拟定设定某个小组学习或体验目标,比如调研访问国的文化人文、调研参访学校的学生社团活动、对比友好合作学校的教学模式等。小组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项目的组织者和实施人,他们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的小组项目。各个项目小组需要按照项目团队管理的要求确定人员、分配任务、拟订方案、收集网络资料等。出国后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数据收集、实地调研,最后完成小组报告,并用中英双语完成小组项目成果汇报。带队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主动去感受、体验、反思和总结整个活动。
体验式学习推崇开放式的学习氛围,认为集体学习比个体学习的效率更高。项目小组的设计,为游学参与者打造了一个多元的学习团队。碰到困难,我们倡导学生相互之间多交流、沟通,鼓励他们在活动中相互启发、分享知识,自行寻找问题解决方案。小组成员不同的性格和学习风格,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也让大家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得到知识的增长,获得更多的思维灵感。这些都是团队相对于个人的优势。
体验式学习注重参与者的体验。一般而言,有两种不同的体验获取方式:一是感知,二是领悟。游学项目内容的设计要让参与者能够更多地去体验和领悟。整个游学期间,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场景,包括参观、听课、交流、讲座、自习、活动、作业、会议以及讨论等,让参与者在不同的场景中得到不同的体验,最终内化为独特的经验。
学习是体验的转换和创造知识的过程。而体验式学习的这一过程,包括体验、反思、概括和检验这几个阶段。如果只有体验,没有反思概括,这就不是体验式学习。游学项目的过程中,设计了定期的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以提供给参与者反思和概括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者们只有通过自我和集体的反思(讨论),才能对项目活动进行有效的总结,将概括到的新知转化为自己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应用的知识和技能。
在利用体验式学习理论来设计海外游学项目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特别重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体验式学习的核心特征就是它是以学生/ 学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与此相对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其中扮演主体角色,采用说教和理论学习为主。而体验式学习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者、被灌输者,他们被充分地尊重,自主掌握和控制学习和活动的进程。教师的身份转变为配角。海外游学项目中,需要贯彻体现这一原则,让游学项目的参与学生成为整个游学活动的主角,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反思和总结整个活动。在游学项目中,教师只是承担 “引导者” 的角色,他/ 她的任务是引导辅助学生顺利地按经验学习圈流程完成整个游学项目,解决项目中的突发事件,必要时进行纠偏,仅此而已。
体验式学习实现的关键取决于整个过程是否完成了库伯的经验学习圈——“体验学习循环”。体验式学习必须经历“具体体验——思维活动——形成观点——实践检验” 这四个过程,否则,学习只能停留在体验层面。
在海外游学项目的设计中,要重点突出反思、概括和应用这几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让参与者真正在体验中学习到新知,并将新知内化为自己的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