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时勇 应道喜 王家全 常志凯
摘 要:通过对云南高原山区某滑坡灾害的现场调查与地质勘测,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了滑坡破坏的变形破坏模式和形成机制;利用条分法和传递系数法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和滑坡推理计算,对滑带土[c]、[φ]进行反演分析,最终确定滑坡体和滑带在不同工况下的[c]、[φ]建议值,为滑坡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边坡治理完成后,经过两年的运营证明分级刷坡、锚杆框格梁、疏水孔组合的综合治理方案对于坡度大、土层岩性差的边坡整治效果显著.
关键词:滑坡;破坏模式;稳定性分析;治理方案
中图分类法:U418.55 DOI:10.16375/j.cnki.cn45-1395/t.2020.04.009
0 引言
公路边坡是交通基础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滑坡灾害是公路工程中面临的主要病害之一.滑坡灾害可以直接威胁道路上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可能会造成道路阻塞、电力输送线路中断等问题,间接影响经济发展.因此,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对滑坡形成机理及治理方式展开深入研究[1-5].
Larsen等[6]发现当边坡坡度大于12°时易发生滑坡;张莉[7]将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其中内因主要为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外因主要为降水、地震和人类活动影响;Liucci等[8]认为地形因子是控制滑坡分布的重要因素;朱文彬等[9]、殷坤龙等[10]、林鸿州等[11] 指出降雨是滑坡灾害产生的主要诱因之一;许强[12]从细观角度指出,边坡产生变形破坏是岩土体颗粒的“流动”与“微破裂”引起的;Cheng等[13]研究了Mocoa地区滑坡与降水和植被的关系,研究发现滑坡的发生和分 布与气候密切相关.杨方等[14]通过软土地区某基坑工程滑坡事故,提出水泥搅拌桩组合复合土钉墙可有效处治基坑滑坡.
随着国内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设,国家也逐步加大了对公路灾毁研究与防治的资金投入[15].本文结合云南高原山区国道248线单点滑坡处治项目,对滑坡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本地气象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情况制定了综合处治措施,对本地区边坡灾害防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 工程概况
国道248线始于甘肃省兰州市,途经甘肃、四川、云南3省,终于云南省马关县.该路线是文山州区域公路网的主要组成路线之一,是马关县通往文山州、昆明市等地的重要通道.滑坡处于马关县境内,滑坡段位于国道248线K2828+616~K2828+696段上边坡,强降雨后坡体产生剧烈滑移,滑体冲毁国道248线上边坡,造成挡墙及浆砌护坡垮塌,侵占现有路面,使交通中断,见图1.
1.1 地形地貌
滑坡地段处于山麓斜坡地带,沟谷相间,属于构造、剥蚀中高山地貌单元,即地貌上属中高山地貌,侵蚀强烈.本段海拔标高1 289.51~1 324.92 m,平均高程1 314.2 m,高程差35.42 m.滑坡区地处国道248线右侧上边坡旁边,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坡度较大,滑坡区地面坡度可达33°,图2为滑坡段平面图.
1.2 地层岩性
场地勘察发现,滑坡段地表覆盖层以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地层为主,松散地层类型主要为混合土类、粘性土类.边坡由上至下各地层岩性如下:废置机耕道路基填土,深度达7.8 m;粉质粘土,浅黄色,黄棕色,软-可塑,韧性较差,干强度中等,平均厚度14.6 m;细粒混合土、含砾粘土(滑带),其中细粒混合土为褐黄色、褐灰色,砾石含量5%~15%,主要为白云质灰岩、强风化白云岩,平均厚度2.1 m;粘土,褐色、褐红色,可塑,局部硬塑,韧性好,干强度高,平均厚度4.8 m;白云质灰岩:灰色、灰白色,强风化,结合差,裂隙较发育,平均厚度7.6 m.各地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1.
1.3 气象水文特征
该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长,冬夏短,雨季为5~9月,旱季为10月至次年4月.年平均日照时数2 028 h,年均积温6 829.3 ℃.无霜期平均为309 d,初霜出现于12月初,终霜出现于1月底,雪天平均10年一遇,年平均气温18.4 ℃,全年昼夜温差11.7 ℃,平均相对湿度75%,常年平均降雨量 1 187.8 mm,全年降雨量約28×109 m3.
项目区内地表水较发育,成树枝状分散,大大小小的冲沟分布众多,距离项目较近的坡脚河,为长流水河.地下水属于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在松散地层中的孔隙水,其径流方式主要是由高水位向低水位呈面状流动.主要含水层或透水层为粉质粘土(滑体)、细粒混合土、含砾粘土(滑带),主要隔水层为粘土层.
2 滑塌体形态及破坏模式分析
2.1 滑塌体形态及规模
现滑坡区横宽58~65 m,纵长60~75 m,滑坡体平面面积4 350 m2,现已形成两个滑坡台阶,第一台阶呈亚圆形,长约50 m,宽约65 m;第二台阶呈斜长形,长约25 m,宽约60 m;总体上属于椭圆形滑坡,滑体平均厚度8.5 m,滑体最大厚度9.8 m,体积32 625 m3,为小型滑坡,滑动面呈圆弧型,图3为滑坡体形态.
滑坡周界的定界依据为岩土体产生位移并发生变形破坏,本项目滑坡体周界划分如下:A—A'剖面滑坡后缘剪入口高程约1 319.5 m,滑舌剪出口高程约1 290.5 m,地面落差约29.0 m,剖面左缘滑面后缘倾角13°~17°,中部倾角25°~30°,前缘倾角23°~33°;B—B'剖面滑坡后缘剪入口高程约 1 328.4 m,滑舌剪出口高程约1 291.9 m,地面落差约36.5 m,剖面左缘滑面后缘倾角15°~19°,中部倾角18°~23°,前缘倾角21°~24°;C—C'剖面滑坡后缘剪入口高程约1 326.4 m,滑舌剪出口高程约 1 300.5 m,地面落差约25.9 m,剖面右缘滑面后缘倾角15°~18°,中部倾角22°~27°,前缘倾角 21°~36°;D—D'剖面滑坡后缘剪入口高程约 1 333.3 m,滑舌剪出口高程约1 290.5 m,地面落差约42.8 m,剖面右缘滑面后缘倾角15°~20°,中部倾角20°~25°,前缘倾角21°~36°.本滑坡为近期新生活动滑坡,其两侧基本以变形土体为界,周界变形基本完整清晰、滑坡裂缝较发育,滑坡周界及坡面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
2.2 滑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从受力角度分析,滑坡破坏类型可分为牵引式和推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的变形特征主要表现为土体向临空方向的剪切蠕动,坡体产生自地表向深部的撕裂,进一步变形后产生贯通良好的拉裂缝,且伴有局部崩滑、掉块产生,最终滑动面坍塌.推移式滑坡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土体向临空方向迅速剪切滑动,其变形裂缝由深部潜在剪切面逐渐向地表发展,滑坡体的后缘与剪出口位于地形变化转折部位.
对照2.1的滑塌体形态及变形特征,并结合现场调查资料,可以判断本滑坡属于牵引式滑坡.在强降雨作用下,地表水大量汇流冲刷、下渗坡面,坡内软弱泥化层强度降低,坡体向临空方向发生剪切蠕动,坡体上产生自地表向深部的贯穿拉裂,最终表现为地表裂缝增多和剧烈崩滑、滑移.
2.3 病害原因分析
滑坡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它们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其中内因主要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等;外因主要有:持续强降雨及水流作用、地震、人类活动等.结合本工程特点,对滑坡产生的原因分析如下:
1)地形地貌因素:滑坡区地貌上属于高中山斜坡地带,边坡地形呈现出中段高,两端低的弧状,边坡两端为沟谷和凹槽区,在重力作用下,坡体的平衡状态极易被打破,因此,其地形地貌为滑坡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滑动条件.
2)地层岩性:滑坡区所处山体斜坡,其上部有厚度较大的第四系松散覆盖层,透水性较好.雨季地表水下渗,在粘土(隔水)层受阻后,地下水沿细粒混合土、含砾粘土向下径流,在水的软化作用下,土体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减小、抗剪强度降低,软弱面的面积逐渐扩大,最终为滑坡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3)水文地质因素:水对岩土体的软化作用,是形成滑坡的主要条件之一.地表水及地下水不但可以改变斜坡的外部轮廓,还可以渗入斜坡上部岩土体和基岩风化壳带,增大岩土体的自身重力,降低其抗剪强度,从而起到“润滑”作用.
4)诱发因素:雨季期间降雨量增大,地表水冲刷、下渗到坡面,坡内软弱泥化层强度降低,使斜坡内动水压力激增,岩土体下滑力增加,岩土体抗滑力降低,是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此外,附近农户在坡面上砍伐树木、种植庄稼,使坡面土体松散,强度降低,是本滑坡的人类活动主要诱发因素.
3 边坡稳定性评价
依据上述滑坡形态特征、以及滑坡变形破坏特征,为了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恰当的分析计算,采用条分法,将滑动面按圆弧型考虑,并用传递系数法进行滑坡稳定性评价和滑坡推力计算.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确定了两种工况状态:正常工况、非正常工况.正常工况:滑坡处于天然状态下的工况,即勘察期间所查明的滑坡现实状态,其滑坡体、滑带、滑床物理力学参数、地下水位等以勘察实测和原状岩土试样试验结果为主要依据,此时滑体重力密度取19.0 kN/m3,见表2.非正常工况:滑坡处于暴雨或连续降雨状态,此时土体重力密度取19.5 kN/m3(对应96%饱和度).
4 整治措施
道路工程中滑坡防治常采用的边坡防治方案主要有避让法、排水法、削方减载回填压脚法、支擋法、锚固法、注浆加固法等,根据以上分析来看,此项目滑坡灾害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边坡的坡度较大,稳定性较低,地下水下渗进一步导致坡体强度降低,原有边坡支护不足等.因此,本滑坡治理应结合上述治理方法,进行综合治理,具体治理方法如下:
1)减荷:根据滑坡的高度按坡率法进行分级刷坡,削坡减载,减少土层的附加荷载.
2)排水:在滑坡区周界设置环形截水沟,滑坡坡面上设置平台截水沟及疏干孔,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尽量减少地表水下渗,使地下水位降低,减少地下水对土体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3)支档:设置锚杆框格梁,第一台坡:坡率1∶1.25+锚杆框格梁,锚杆长度9 m;第二台坡:碎落平台宽3 m、坡率1∶1.5、锚杆框格梁、疏干孔 10 m、锚杆长度9 m;第三台坡:碎落平台宽3 m+坡率1∶1.5+锚杆框格梁+疏干孔10 m,锚杆长度12 m;第四台坡:碎落平台宽3 m+坡率1∶1.5+框格梁+疏干孔10 m;第五台坡:碎落平台宽2 m+坡率1∶1.5+框格梁;第六台坡:碎落平台宽2 m +坡率1∶1.5+框格梁;第七台坡:碎落平台宽2 m +坡率1∶1.5+框格梁,7台坡,每级坡高8 m,整个坡面在框格梁内用植生袋植草进行绿化防护.
4)支档:桩板墙,在上边坡挡墙垮塌36 m段,设置5根桩板墙,桩截面为1.25 m×1.75 m,桩长分别为18.2 m、18.3 m、17.4 m、17.3 m、20 m,桩顶与挡墙顶面相平,间距为7 m.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施工要求,最终综合治理方案的治理平面图,见图6.
5 治理效果
根据综合治理方案,对国道248线兰州至马关K2828+616~K2828+696处水毁地质灾害滑坡处治工程进行整治.整治工程完工至今,该段边坡稳定性良好,支档结构无显著变形,说明采取的治理方案可靠有效.
6 结语
以国道248线兰州至马关K2828+616~K2828+696处水毁地质灾害滑坡灾害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气象水文条件、地质情况,对滑坡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
1)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地层,土质松散,构成的边坡稳定性较低,在连续降雨作用下,极易发生边坡失稳,该边坡土体产生了向临空面方向的位移,并且坡底出现明显的自地表向内部的拉裂,属于典型的牵引式滑坡.
2)对于滑坡地段的处置方案,需要根据边坡失稳原因进行综合治理.当边坡稳定性较低且各地层渗透性存在较大差异时,要根据坡率法进行分级刷坡并设置截水沟、疏水孔等,从而减小荷载和雨水下渗.
3)治理结果表明:分级刷坡、锚杆框格梁、疏水孔的组合对于坡度大、土层岩性差的边坡的治理效果显著,边坡稳定.
参考文献
[1] 李安旺,师伟雄,张永康.兰州市某滑坡成因分析与工程防治[J].路基工程,2018(6):226-229.
[2] 林志红,王俊杰,高云峰,等.剑斗互通路堑边坡变形失稳机制分析及治理措施[J].路基工程,2019(6):194-201.
[3] 周剑.公路滑坡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中国公路,2019(24):114-115.
[4] 邵辉,周鹏飞,刘凯文.准池铁路黄土路堑边坡病害分析及整治研究[J].路基工程,2019(6):175-179.
[5] 常志凯,唐毅,黄世斌,等. 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影响的对比分析[J].广西科技大学学报,2020,31(2),39-46.
[6] LARSEN M C,TORRES SANCHEZ A J. The frequency and distribution of recent landslides in three montane tropical regions of Puerto Rico[J]. Geomorphology,1998,24(4):309-331.
[7] 张莉. 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8] LIUCCI L,MELELLI L,SUTEANU C,et al. The role of topography in the scaling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 areas: a cellular automata modeling approach[J]. Geomorphology,2017,290:236-249.
[9] 朱文彬,刘宝琛.降雨条件下土体滑坡的有限元数值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4):509-512.
[10] 殷坤龙,汪洋,唐仲华.降雨对滑坡的作用机理及动态模拟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2,21(1):75-78.
[11] 林鸿州,于玉贞,李广信,等.降雨特性对土质边坡失稳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1):198-204.
[12] 许强.滑坡的变形破坏行为与内在机理[J].工程地质学报,2012,20(2):145-151.
[13] CHENG D Q,CUI Y F,SU F H,et 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coa compound disaster event,Colombia[J].Landslides,2018,15(6):1223-1232.
[14] 杨方,李金俸,張明.软土地区某基坑滑坡事故原因分析[J].广西科技大学学报,2015,26(1):75-79.
[15] 郑明新,殷宗泽,吴继敏,等.滑坡防治工程效果的模糊综合后评价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6,28(10):122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