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不羽
一样过日子,会不会过大不同。两家人差不多的家庭条件、差不多的基本收入状况,十年二十年后,一家人经济宽裕,另一家人捉襟见肘。这样的现象在亲戚朋友中是很常见的, “同款出厂设置”,“创富性能” 却大不相同,原因何在?
首先,可能是消费习惯的差异。家庭消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衣食住行的基本消费,这是很难省也不值得省的;第二层是享受性消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之类的,花点钱增加幸福感;第三层是炫耀性消费,所谓“男豪车、女名包”,从他人羡慕的眼光中获得满足感。
那么,该考虑节省的是哪一种呢?首先要审视的是第一种,所谓的“基本消费”。人类最擅长的事之一就是自我欺骗,说服自己“这是基本消费”是降低炫耀性消费内疚感的最佳方法。因此,在所谓的“基本消费”中藏着不少既非基本、也不必要的炫耀性消费。
比如说,很多记在孩子名下的“基本消费”其实是隐蔽的炫耀性消费,满足的是家长的虚荣心。丁点儿大的孩子,非要穿高价童装,拍个照在朋友圈晒娃,还要补一句“××品牌的童装贼贵,为娃拼了”,娃要穿衣是必需,这个“拼了”可不是必须。
比起这种“假必需”,享受性消费反而更为合理。为了省几个钱,把日子过得苦哈哈的,是不值得的。夫妻组建家庭是为了日子过得更好,不是为了一起修炼。结婚之前还能下馆子打个牙祭、每年出去旅游一趟,二人世界、三人世界了,反而把这些“小确幸”都消灭了,夫妻关系会好吗?多半是不好的。家庭成了不舒適的来源,稳定性就会变差,风险系数增加,这可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至于炫耀性消费,能省则省。过自己的日子,让别人去说。没有这点定力,日子倒有一半是为外人过的,累不累?值不值?真该认真思考啊。
消费方面的合理节省,是家庭财富积累的基础。这在任何时代都是有效的。不过,“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赚出来的”,这话也是对的。可能很多老人会不同意,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赚钱渠道不畅,只能靠“节省+储蓄”的方式积累财富。今天的经济环境已经大不相同。一方面投资渠道已经较为丰富,另一方面储蓄已经无法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
那么,该如何操作呢?投资赚大钱的故事都听过不少。中国经济经历了二十年高速发展,高增长环境下资产增值的速度肉眼可见,最典型的莫过于房地产。谁早买一套房、多买一套房,谁就是人生赢家。其次是金融资产,无论是股票还是基金,大力出奇迹的豪赌真可以实现财务自由。但是,这样的机会在增速放缓的经济环境下越来越稀有了。
在目前的经济态势下,家庭投资不宜过于激进。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可以参考“三三原则”——三分之一的保值型投资,三分之一的稳健增值型投资,三分之一的风险型投资。没有足够的投资经验和风险承受能力,绝对不碰收益率15%以上的投资理财项目。
必须强调的是,家庭投资需要夫妻之间达成共识,而且要明确“投资纪律”——止损线及不同风险级别的资产比重。有投资纪律的约束,赚了大家开心,赔了不至于伤感情。毕竟家庭投资是为了生活幸福,赚了钱输了感情是不值得的。
其实,互联网时代,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成本越来越低廉,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培养技艺从事副业,也是很好的财富积累方式。社会职业灵活度会越来越高,人力资产才是最有价值的资产。比起很多不靠谱的投资,天道酬勤可能更适合大多数普通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