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董鸿儒(1992-),男,辽宁省营口市,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防雷检测、防雷工程设计等。
摘 要: 本文根据安庆市雷暴日气象资料,利用统计手段分析本市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庆市雷电活动集中于夏季,受下垫面特征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影响,雷电活动频繁,对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危害。基于此笔者提出相关防雷减灾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安庆市;雷电活动;分布特征;防雷减灾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6.262
引言: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入口处,地貌多样,山地、丘陵、河湖面积约各占三分之一。自然资源丰富,但同时气象灾害也较多,种类多且易发,本市属于相对多雷区。据资料统计,安庆市年平均雷暴日数39.4天,1963年最多达68天,2001年最少也有20天。雷暴发生时,伴随大风强降雨,破坏力很大,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研究本地雷电活动特征总结出相应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强的雷电防御对策十分必要。
1 安庆市雷电特征
1.1 安庆雷电活动变化特征
安庆市闪电大部分为负闪,占总数98%,正闪和负闪的日变化基本同步且变化幅度较小,日变化有明显双高峰特征且峰值高。峰值是谷值4倍之多,最高值出现在16-17时,凌晨2时至上午11时会出现谷值。闪电主要集中在3-8月,自3月起闪电频率逐步升高,7月达到最高值,9月后急剧下降。就正闪分布规律,夏季频率最高,春季次之,秋冬较少。因为在梅雨期来临前会有相对少雨时段,所以4月频率高于5月。正闪雷电流平均值为57.4KA,负闪雷电流强度平均值为-32.5KA,高出近1.8倍。正闪强度<10KA次数很少,负闪强度在0-10KA强度段频率占总数的31.1%。
以0.1°×0.1°格距划分,对本市闪电次数进行统计,得出闪电密度为6.9次/km2年。负闪次数占到总次数九成以上,所以负闪密度分布和总闪密度分布相一致。南部密度比北部少,高密度中心值为16.5次/km2年。正闪密度分布不均匀,西北偏高东南偏低,高密度中心值为1.43次/km2年。
1.2 雷电活动环境因素分析
雷电活动受下垫面因素影响明显。河谷和沿江地区地势低洼,水体多及地面土壤导电率有关,会存在雷电低值区。山地区域因复杂地形原因和抬升作用影响易出现强对流天气,导致雷电多发。大别山和皖江相互影响造成西南暖湿气流在经过鄱阳湖盆地后在此辐合,会增强区域内大气垂直运动产生大量不稳定能量推动对流系统进一步发展。安庆市城市化进程加快,高层建筑增多会影响雷电生成,高度差越大地势越高的地方越易出现雷电灾害。
1.3 雷电活动分类
安庆市雷电活动大致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春末夏初时受西南暖湿气流和江淮切变线影响,气流沿山区进入本市受到地形抬升作用产生雷电活动;二是夏末秋初副高东移,冷空气南下本市刚好位于冷暖空气交汇处,受到地形抬升和水体低层水汽补充的因素,对流活动增强产生雷电;三是盛夏季节局地热力抬升作用明显,午后地表温度持续上升,出现受热不均情况,湖泊和陆地出现较大地温差,易引发强雷暴天气。
2 雷灾发生主要原因
一些私人建筑因市民防雷意识薄弱,不舍得花钱购置布设合格的防雷装置留下雷灾隐患,或在屋顶私搭乱接电视天线、电源线、热水器或水塔时候没有匹配相应防雷装置。户外作业人员个人防雷意识不足,雷雨来临时未采取雷电防护措施造成雷击事故。对感应雷防护意识不足,在通信線路密布和计算机网络存在区域仅设置避雷针了事,造成建筑内应对感应雷能力不足。一些防雷设施年久失修,平时缺少养护检查,部分出现锈蚀、裸露地面、避雷带脱落,已经丧失防雷作用。
3 防雷减灾对策
3.1 完善防灾减灾指挥系统
完善雷电灾害应急管理平台,支撑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实施,提高应对突发危害能力。应急平台要协调多个专业部门应急平台资源,实现与市政府应急平台互联。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面向各职能部门提供统一防雷预警服务、综合应急指挥系统,逐步建立“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应急体系。加强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建设,逐步构建气象灾害“数字预案”。
3.2 定时检查消除雷灾隐患
各区县(市)和有关单位应根据雷击风险等级,采取定期检测制度,发现雷击隐患及时整改,减少雷击灾害事故。根据本市行业区域分布、雷灾发生规律、人口密度等情况,制定雷电灾害总体防御方案。检查单位企业履行防雷责任、防雷隐患整改情况、防雷检测机构服务情况等,对不配合检查甚至抵触检查的单位或个人依照法律法规追责。为政府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供决策参考,积极开展对石油化工企业、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场所、人流密集度高场所的雷电风险评估。实时跟进对大型建设工程防雷设计落实和检查,严格执行防雷验收工作。
3.3 加强雷电灾害监测监控
加强雷电监测与预警,按照“布局合理、信息共享、有效利用”原则,规划和建设雷电监测网,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御能力,及时发布、传播雷电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提升雷电天气监测水平。调整、优化区域自动气象站网布局,建立和完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建立中尺度气象自动站网气象资料实时处理平台,当强对流天气达到警戒指标时,实现自动报警,提高地面气象自动化观测水平。依托国家和安徽省雷达观测网,有效发挥安庆市新一代天气雷达作用,建立安庆市雷达信息共享系统,实现气象监测、雷达探测、卫星遥感等资料在气象预警中心实时动态显示。
3.4 增强防雷减灾制度和科普支撑
建立防雷管理机制,制定农村防雷技术规范。加强科普教育宣传。加强雷电科普知识和防雷减灾法律法规宣传,实现雷电防护知识进村入户,提高群众防雷减灾意识,增强群众自我防护和救助能力。规范和加强防雷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雷击风险评估、防雷装置设计技术性审查和防雷装置检测工作。建立防雷产品测试和检验技术服务体系,保证防雷产品质量安全。做好雷击灾害调查和鉴定工作,提供雷击灾害成因的技术性鉴定意见,为雷击灾害事故的处理及灾后整改与预防提供科学客观的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 江大纯,陈龙虎,王龙学,等.皖江区域雷电活动分布特征分析[A].第七届中国国际防雷论坛[C].2008.
[2] 刘玉林,张明明,侍瑞,等.池州市雷电时空分布特征及雷电防御对策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