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存颖 韦自力
摘要:传统干栏建筑是直观展现广西壮族地区历史发展的“活化石”,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现代思想的交融、乡村旅游的开发,导致隐于山中的传统干栏建筑得不到系统地保护,对于传统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迫在眉睫。本文以广西崇左市大新县硕龙镇隘江村陇鉴屯为例,分析了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有利现状与不足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性开发措施,目的在于使广西传统干栏民居建筑能够更好得到保护发展。
关键词:传统干栏;保护发展;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168-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117
一、前言
建筑的形式受其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干栏式民居是广西壮族先辈为适应环境所营造出来的传统建筑形式,基本特点以木构为主,底层架空用以饲养家畜及置放杂物,二层住人。壮族传统村落及传统民居是广西壮族历史发展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同时传统干栏建筑的房屋布局、室内陈设、建筑装饰等反映了浓浓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由于地域不同、建筑材料不同、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广西各地分布的干栏式建筑类型及特点有所差别,每种建筑形态都反映着当地的历史文脉与文化内涵,值得人们思考解读。
现阶段,我国社会飞速发展,交通的便利和信息的互通使许多大山深处的村民开始去往大城市务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现代思想的交融,随之带来的是他们对闭塞的传统村落的态度转变,加之当地村民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薄弱,从而许多广西的传统干栏建筑被当地居民拆除重新建造混凝土现代住房或采用现代材料和技术对传统干栏建筑进行随意修补。另一方面,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手段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开发不够系统,规范不够明确,导致一些传统村落商业化严重,脱离旅游开发的初衷,使传统建筑及古村落破坏更为严重。针对广西传统干栏建筑的破坏现状,通过对崇左市大新县硕龙镇隘江村陇鉴屯的保护性开发措施的研究反思,使传统干栏建筑及村落能够更好保护的同时向前发展,地域性民族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
二、陇鉴屯概况
(一)地理位置
大新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边境县,也是崇左市的辖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南路,地形北高南低,山岭间形成许多小盆地。硕龙镇位于大新县城西面,与越南国隔河相望,陆地有公路与越南相通,与越南高平省下琅县、重庆县接壤,是大新县生态边贸旅游城镇。硕龙镇内的隘江村陇鉴屯,距边境线1公里,属德天跨国大瀑布景区内,也是前往德天瀑布的必经之路。
(二)气候特点
当地气候特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春微寒,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夏季雨量较多,有时出现汛期,秋、冬、春三季降雨量较少。硕龙镇水利水电资源十分丰富。
(三)人文特点
陇鉴屯居住着广西壮族最古老的两大支系:“黑衣壮”和“蓝衣壮”,两大支系都是以颜色作为支系名称命名并以颜色作为群族的标记。作为壮族两大支系,他们以高度聚居的形式来增强群族凝聚力以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两大壮族支系能够在共同的地域上通力协作,团结互助,表现出吃苦耐劳、热情好客、生性善良的人文特征。
由于陇鉴屯与越南仅隔一条归春河,归春河对面的越南居民自称“岱族”,与本地居民同讲壮话,其风俗习惯也基本相同,所以当地中越边民来往密切。通过大新县西北的归春河边,广西与越南西路49号界碑处的硕龙口岸,中越边民方便进行两地的边境贸易等来往活动。许多越南居民在中国境内进行小商品的售卖,如橡胶制品,水果,越南当地特产零食等,以进行小额贸易活动。两国边民通婚现象也很常见,因此,陇鉴屯凡与越南女子通婚的人家必须在民居建筑上插有中国国旗以表达领地特征。
三、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发展现状
陇鉴屯又被称作德天壮家古寨,是硕龙镇面积与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寨,也是当地原生态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壮族古村落。对于传统的壮族民居建筑,当地政府及当地村民共同实施了相关的保护与开发措施。
(一)强调传统建筑的保护
由于现代生活需要,部分原居住在传统干栏建筑里的村民已经搬到路边交通方便的地带重建新居,村民外迁一方面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现代居住环境,另一方面百年古寨中的传统壮族民居又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陇鉴屯内保护完好的壮族干栏建筑以矮脚干栏为主,左右及后壁多用石块、土坯或夯土筑成。干栏民居建筑分上下两层,底层用来饲养牲口,二层为居住层,层高较其他干栏建筑要矮些,大约2米左右,门前阶梯用石料辅砌而成。由于位于平地,因此户与户之间互相间隔较宽。寨内几乎每户都有用小石块和竹篱笆围隔起来的矮墙,内部为自家小院,用于摘种果树如木瓜树、黄皮果树等,以及多种蔬菜供自家食用。各类果树与矮脚干栏相得益彰,也是陇鉴屯古寨的一大特色。
陇鉴屯入口,利用一户干栏民居打造了一座简易的“边关壮家历史民俗展馆”。馆内展出了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器皿和生产生活用具,如壮民的石磨、老式织布机、纺纱机、水磨轮盘、木质风谷机、旧式方桌、石碾子、古式搅棉机、石槽、古式犁耙、木鏟、石水缸、石舂、木舂、老式木质榨粉机、毛草披肩等,一件件物品向人们展示边境壮族人民生产、生活、生存的必需品。通过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梳理,打造文化传承基地,实现对壮族传统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二)打造旅游生态观光点
陇鉴屯位于德天瀑布景区附近,是通往德天瀑布景区的必经之地,德天瀑布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国瀑布,被划为国家5A级景区,因此来往游客众多。近年来,陇鉴屯在当地政府引导下,通过与旅游公司合作,让更多的游客在观赏瀑布景点之后体验古壮寨的传统文化,走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相结合的旅游发展线路。从德天瀑布参观游玩返程的游客途经陇鉴屯,感受民族意韵,参观边境壮族古村寨和民俗展馆,体验当地壮族百姓的日常生活习惯。旅游公司的介入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对当地古老的干栏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使得古寨的整体风貌得以很好地保存下来。
旅游公司接手运营后,修缮旧屯民居建筑、屯内道路,在古寨内搭建民俗小舞台,聘请当地民族歌手和舞蹈演员演唱中越边境民间山歌、表演天琴节目等。嫁入古寨的越南媳妇身着越南传统服饰“奥黛”在传统干栏民居内进行弹唱表演,给前来参观的游客带来更为浓烈的边境民俗氛围。此外,在寨子里建立银饰展示与体验区,请当地银饰品工匠现场展示银饰加工和制作过程,以及特色银饰售卖等活动,不仅展示了当地壮族银饰特色与传统手工艺,同时也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来源。游客参观结束后,统一品尝传统壮家待客之礼“壮王宴”,由当地自然栽培的农作物组成大的拼盘供客人享用,增加深入体验古寨壮民的日常生活和饮食文化的经历。
四、基于现有保护性开发措施的反思
(一)完善旅游设施
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使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实现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经济效益共赢,有必要完善旅游设施,提高传统古壮寨氛围与游客体验舒适度。古寨应设置合理的休息区、指示牌与各类介绍标志。各类旅游设施应与壮族传统元素相结合,与传统壮寨意韵相协调,打造古寨旅游整体性。接待游客体验“壮王宴”的餐厅是用现代钢架结构,并覆盖蓝色压型瓦搭建的简易棚子,与当地传统古壮寨文化格格不入。可以考虑运用传统材料与传统技术营造传统建筑的模式,营造一个体现壮族传统干栏建筑特色的新型餐厅,增强古壮寨文化完整性与协调性,使游客在体验壮族饮食的时候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加深壮族文化的美好印象。
(二)加强游客的体验性
古寨中游客现有的游玩路线大致为进寨——参观边关壮家历史民俗展馆——参观传统壮族民居建筑——欣赏传统歌舞表演——用餐。整个流程过于刻板无趣,缺少互动性,体验性较差。传统的走马观花、被动参观游览的旅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他们更加渴望的是能够多参与为前提,体验为核心,可以在新奇与参与中获得更加深刻的经历和感受。古壮寨应当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对当前旅游功能进行更新,以传统壮族民居建筑为主体,围绕中心开展互动性体验项目,使得古壮寨旅游开发价值最大化。如向游客展示壮族传统食物的过程中邀请游客参与进来,一起打糍粑、制作五色糯米饭等,再将游客亲自做好的美食分给大家品尝,文化的展示过程因游客的加入变得富有趣味性,同时也加深游客对壮族传统美食文化的印象;模拟壮族传统婚嫁场景,游客自愿扮演其中角色参与婚嫁流程,更加直面地让游客感受到壮族传统的风俗习惯。通过各种活动增强游客的体验性和参与度,使游客更深入地感受到古壮寨淳朴的民风和乡土的人文气息。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壮族传统民居逐渐不能满足当地村民的居住要求,为了杜绝传统干栏民居文化的衰败现象,保护传统杆栏建筑,政府、相关部门及村民要合力采取措施,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对传统建筑及其文化进行有效保护。保护性开发是有效保护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共生关系,合理的开发利用能够使百年传统壮寨得到最有效和及时的维护和修缮。文化遗产保护、农民利益、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时代发展的有机体。
★基金项目:本文系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广西壮族干栏木构建筑技艺再造价值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5DG51。
参考文献:
[1] 麻勇恒.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02).
[2] 杨军.广西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路径新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2).
[3] 李忠斌,李军,文晓国.固本扩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理论探讨[J].民族研究,2016(01).
[4] 周乾松.城镇化过程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对策[J].城鄉建设,2014(08).
[5] 赵冶.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6] 赵青,潘尚领.广西黑衣壮族的民俗及人文特征[J].学理论,2010(20).
作者简介:宫存颖(1995-),女,山东济宁人,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西南民族传统建筑与现代环境设计研究;
通讯作者:韦自力(1968-),男,广西柳州人,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西南民族传统建筑与现代环境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