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麻鸡书记”如何助力乡村蝶变

2020-11-23 02:04黄萌
农村百事通 2020年14期
关键词:驻村贫困户农村

黄萌

记者:周书记,我们知道在扶贫工作中第一书记很重要,是脱贫攻坚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带领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任。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帮扶村的基本情况。

周重军:谙源村是个千年古村,有1400多年的历史,村中古牌坊、古旗杆石、古祠堂、古庙宇等古迹随处可见。谙源村是江西省省定“十三五”贫困村,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文化村落,由谙源、古竹、竹晗和林坊四个自然村组成,下辖16个村民小组、718户农户、3279位村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58人。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定点帮扶单位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农垦办的高位推动及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谙源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内环形道路硬化、塘沟整治、饮水工程、新农村建设、安全住房、通电通信、厕所革命、卫生室、村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广场、农家书屋、村公交站台、路灯亮化工程、拆违拆临等民生工程建设都已完成,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记者:村里贫困户建档立卡识别、退出的标准和程序是什么?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周重军:1.贫困户识别的工作流程: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1)初选对象。在农户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向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村民代表评议;初选名单由村委会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核实后在村内第一次公示7天。(2)乡级审核。第一次公示无异议后,乡镇对初选对象逐户核查,做到不错不漏,乡镇初选名单在村公示。(3)比对。乡镇在第一次村级公示后把初选名单报县扶贫办进行一一比对,符合条件者公示后纳入;不符合条件者,县扶贫办在第二次公示(即:乡级公示)前将比对结果通过乡镇交行政村再次进行民主评议。(4)县级复审。经第二次公示无异议后,报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复审,复审通过后在村公告。

2.贫困户退出程序:民主评议选出拟退出对象,责任组组织人员入户核实,拟退出贫困户认可,公示退出。

3.退出標准:以户为单位,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国家贫困线标准。我国目前贫困线以2011年2300元为基准,此基准可能不定期调整。2019年贫困标准为3747元,2020年贫困标准为4000元。同时满足“两不愁、三保障”的条件,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4.贫困户退出操作步骤:贫困户写退出申请书,民主评议选出拟退出对象,责任组组织人员入户核实,拟退出贫困户认可,公示退出。

记者: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只有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农民才能安居乐业。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谙源村扶贫产业发展的现状。

周重军:谙源村以“崇仁麻鸡”品牌为抓手,多措并举,产业脱贫效果显著。现有 “一麻一黑一白一绿”四个扶贫特色产业。“一麻”是指崇仁麻鸡特色产业,“一黑”是指黑木耳产业,“一白”是指白莲产业,“一绿”是指蔬菜产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2.5万元,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20万元。

1.借助“崇仁麻鸡”特色产业品牌,打实强村根基。崇仁麻鸡是中国十大名鸡品种,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有千年的养殖历史。许坊乡是崇仁麻鸡发源地,谙源村呈“高低不平”的丘陵地貌,四季分明,适宜麻鸡生长。谙源村依托崇仁麻鸡品牌,按照“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设立一笔扶持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的“五个一”模式,整合帮扶资金共168万元,建立了180亩的国家崇仁麻鸡生态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大力打造扶贫特色产业,稳步推进麻鸡产业发展。

谙源村的崇仁麻鸡基地为许坊乡“一村一品”项目,成立了斌新麻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崇仁县右帮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设立扶贫车间,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模式,严格按照国家崇仁麻鸡生态养殖标准进行生态散养,出栏的麻鸡通过有机认证。项目采取“334”分配模式,即收益的30%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30%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40%用于贫困户分红,带贫帮扶效果显著,每年可提供村级集体收益8万元,可吸纳5位贫困户和其他就业人员就业,同时带动21户贫困户58人每户每年稳定增收2000~5000元不等。

2.扶持种植黑木耳,农民增收添新路。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农垦办扶贫驻村工作队发挥行业资源优势,2019年投入帮扶资金近30万元,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实行从种植到管理再到回收的一条龙服务,并与农户签订产品收购保护价,解除销售中“最后一公里”这个难题。项目目前吸引了两位种粮大户作为创业带头人,以租赁育菌大棚、为贫困户代管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创造了20多个就业岗位,这不仅使贫困户收入增加,还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5万元收益。

3.党员当先锋试种白莲,开辟脱贫致富新渠道。驻村工作队鼓励村民把荒废的低洼地复垦种上白莲,采取“村集体入股,党员致富带头人引领”的经营模式运营。2019年年初,谙源村老党员李先明试种了10多亩白莲,取得了很不错的效益,每亩收入有三四千元,比种植水稻效益高。该项目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每年约1.2万元的收益。

4.“蔬”通造血功能。引进蔬菜种植龙头企业——都康有机农业公司,获江西省农业农村厅产业帮扶专项资金50万元,新建钢架大棚面积50亩,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和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记者:认识您的人,特别是扶贫战线上的“战友”都说您是“麻鸡书记”,是崇仁麻鸡第一书记代言人。您能否详细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

周重军:很荣幸得到大家的认可,“麻鸡书记”这个称呼我觉得也分外亲切。在宣传与推广谙源村扶贫农产品尤其是特产崇仁麻鸡上,我尽自己所能做了一些工作。为扩大农产品的销量,我积极为扶贫农产品尤其是崇仁麻鸡“代言”。一方面,我注册运营“谙源驻村工队”公众号宣传扶贫产品。另一方面,我在江西卫视、江西公共农业、江西农村广播等媒体为崇仁麻鸡代言,参与拍摄了书记“店小二”“扶贫有一套”“第一书记陪你过年”3个电视专题宣传扶贫产品的活动;带着村扶贫产品参加各类展销会、淘宝直播等活动7次。与此同时,我结合自己的音乐爱好,将有关崇仁麻鸡的“推广语”编成了一首歌曲——《嘻哈崇仁麻鸡》,而且我将自己弹唱此歌曲的微视频上传至自媒体平台,并在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宣传,吸引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再一方面,我与“电视当家”“江西扶贫商城”“京东”等平台签订网上销售协议,线上线下融合,有效地推动了扶贫特产的销售。同时,我还利用周末回城时间,“带货”销售扶贫产品。截至目前,已累计增加销售额20余万元。

记者:据了解,自您驻扎谙源村以来,制定了系列帮扶措施,开展了很多工作。在提升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您采取了哪些措施?

周重军:自驻村扶贫以来,我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办实事”的原则。只有当我们真正走进人民中间,才可以了解他们最需要什么,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一些难题。驻村以来,我积极争取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各类帮扶资金近300万元,我联合村两委干部,召集“在家”的党员和村民代表一同出谋划策。在提升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加大村“厕所革命”工作力度,夯实工作措施,在全村摸排旱厕情况。在村里原有5座公厕的基础上,增建了2座公厕,2019年年底,谙源村率先整村完成了旱厕拆除和改建工作。

2.搞好农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为更好地满足村民的出行需求,谙源村率先开通公共交通——村通县城的公交车,驻村工作队协调帮扶资金5万余元捐建公交“爱心驿站”。同时,协调帮扶资金近10万元,在全村安装路灯、杀虫灯等。

3.完善农村饮用水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我们争取到苏区专项扶贫资金对全村主排污沟壑进行疏通和改建。另外,协调资金近30万元,用于农田灌溉渠道的疏通、护坡。

4.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拆危拆临、农村垃圾专项整治工作。我们协调安排了7.9万元资金用于补助此项经费之不足,截至2019年年底,拆除临时屋棚、危旧房屋近3万平方米。

5.坚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通过开展社会调查,了解问卷对象的家庭收入、支出情况,以及群众对当前开展的脱贫攻坚及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建议等,分析谙源村发展面临的困境,从而找到相应的对策。

记者:在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方面,您做了哪些工作?

周重军:扶贫要扶志更要扶智,文化引领、精神脱贫是关键。在这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创新开展“社会扶贫+消费扶贫”新模式。为拓展村扶贫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2019年6月,我发挥校友资源,组织了母校——江西农业大学校友企业家30多人到谙源村进行社会扶贫捐助和帮扶活动,实现消费和技术扶贫相结合。同时,为贫困户推荐农业技术培训单位和引荐工作单位。

2.做贫困户孩子的“家庭教师”。我始终秉持“培养一个农村孩子,带富一个家庭”的理念,带领扶贫工作队因户施策,关注贫困户孩子的教育状况。为了让贫困户的孩子实现读书梦,我不仅為贫困户孩子捐赠书包、写字桌、书籍、自行车等,还辅导他们做功课。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我还帮助谙源村10位在读学生争取到江西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春蕾计划”助学金14100元,帮助两户贫困户学龄孩子对接社会爱心人士助学资金帮扶。

3.努力宣传产业脱贫政策。比如,崇仁县政府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对贫困户养殖家禽有相应的奖励政策,但之前贫困户对政府的一些帮扶政策不够了解,加上信心也不足,所以他们养殖家禽很少。自驻村以来,我一家一户给贫困户做思想工作,积极宣传政府的帮扶政策,帮助5户贫困户成功养殖麻鸡、鸭、牛等,让每户贫困户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

记者:众所周知,扶贫工作是很辛苦的,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在您驻村帮扶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您是怎么解决的呢?

周重军:我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遇到困难都是难免的,尤其是开始一个新领域的工作。虽然我从小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但是到农村做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做农村相关的工作还是第一次,对于我个人来讲,这算是不小的挑战。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要克服以下困难:一方面,要克服家庭方面的困难。驻村扶贫以后,与家人聚少离多是必然,除了要控制我自己思念家人的情绪外,还必须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另一方面,要快速转换角色,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我时常调侃自己现在的角色就是“白天是指挥员,晚上是打字员,三餐是炊事员,回家路上是快递员”。再一方面,作为第一书记,在工作中要“学懂弄通做实”,我发挥自身优势,把各项扶贫政策不折不扣逐一落实。

在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的实际工作中,确实碰到了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在修“福新路”最后一段路时,涉及十几家村民的菜地,因没有补偿政策,个别村民不配合,工程进度受阻。在得知此情况后,我多次到村民家了解情况和倾听他们的诉求。在我多次沟通和努力后,事情最终得以解决。驻村工作锻炼了我处理各种村里事务的能力。能力提升的途径不外乎是遇到问题多思考、多想办法,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同时,驻村工作还让我懂得了应该如何与村民打交道。不过,无论如何沟通,真诚待人、以心交心、真心为民都是沟通的要诀。

记者:您认为现在这种扶贫,对于贫困群众脱贫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哪里?如何才能使贫困户不因扶贫队的撤离又返贫?

周重军:目前针对贫困群众的脱贫政策,确实消除了绝对的贫困。主要体现在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然后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稳定增长。但是,要想保证贫困户不因扶贫队的撤离又返贫,我认为要做到三点:第一,要增强贫困群众的本领,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能力,并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第二,建立一套涉及基层组织、人才、技术等方面,契合本村实际的长效管理机制,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第三,要因地制宜持续发展扶贫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才能稳定贫困群众的收益,同时让龙头企业带着贫困群众一起发展产业,勤劳致富。

记者:可以分享一下您在扶贫工作中的体会吗?

周重军:扶贫是个“伟大”的课题,极具复杂性。要跳开扶贫看扶贫,把这个高深的大问题拆分成一个个小问题,并对症下药。通过我的驻村扶贫经历,我主要有以下体会:第一,帮扶干部一定要精准了解贫困户的意向并提供对应的帮助,这样效果才能易见。第二,一定要想办法争取各方面的扶贫资源(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发展产业。同时要培育当地特色龙头企业,让有劳动力的农户、贫困户在当地就业,增加收入。第三,培育农村电商,薄利多销,个性化发展。重点是让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合作社,让贫困户掌握技术,参与生产和管理,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走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驻村贫困户农村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第一书记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