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璐 郑国全
摘要:居住区的儿童游戏场地是儿童除学校、儿童公园外接触较多的户外公共空间,这个空间能够为儿童提供强化身体素质、激发创造和实践能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的场所。但是,国內的居住区儿童游戏场地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具体的案例对居住区儿童游戏场地设计要素进行分析,井尝试提出今后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建议。
关键词:居住区;儿童游戏场地;景观策略
1 儿童游戏场地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场地设计未考虑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于游戏玩具的需求是不同的,功能性质也不统一,但在儿童活动区的设计中,往往会出现将儿童游戏设施、玩具等简单布置在一个大场地的情况,这样的设计不适用于全年龄的儿童。例如,1-2岁的幼儿在进行游戏时,需要着重考虑安全性,而8岁以上的儿童就需要预留较大的活动空间。缺少年龄上的空间划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进行游戏和使用游戏器械的时候,也容易发生冲突和干扰,产生安全隐患。
1.2场地设计模式化,缺乏趣味性与创新性
房产开发中的儿童活动区大都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且有简单化、概念化的趋向。大多数的中低端小区都会采用“设施+硬质场地”的模式,这样塑造出来的空间较为单一乏味,缺乏创意。另外,大部分设计是依成人的美学观点以及他们假定好的应达到对儿童锻炼目的的程式设计而成(如图1)。
1.3安全性考虑欠缺
从儿童活动器械来看,大多数儿童器械的材质都是钢铁等金属材料制成的。人的长时间使用,以及风吹雨淋、日晒等自然因素破坏,容易造成器械老化、零件损毁等,造成安全隐患。另外,器械美观度的下降也会降低使用频率。从场地铺装材料来看,一些活动场地铺装材料选择欠妥,材质较硬且不防滑等,这也容易导致儿童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受伤。
1.4植物配置对儿童的考虑不够
许多儿童活动场地外围区域的绿化配置方式与居住区的其他区域差别不大,容易产生干篇一律的视觉效果。另外,由于主要使用群体是儿童,应该从儿童的审美角度出发,选择迎合他们喜好、能够激发他们学习探索兴趣的植物品种,营造出更适合儿童嬉戏的景观氛围。
2 居住区儿童游戏场地景观要素设计
2.1 色彩设计
有相关研究表明,纯度高、对比度强、艳丽明快的色彩更加受到儿童的青睐,设计师在进行儿童活动空间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到儿童偏爱的色彩进行场地元素的颜色布置与安排。不过,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喜欢的色彩倾向也会随之变化。全年龄段的缤纷色彩空间实际是不科学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需要划分、设计出不同的色彩分区。比如按照3周岁以下、3~6周岁、7~12周岁、12周岁及以上5个等级进行年龄划分,针对12周岁以下的儿童运用较为明艳缤纷的色彩,12周岁以上的青少年则选取一些自然的原色,营造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氛围。总体来说,在进行色彩设计的时候,需要参考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色彩偏好,可选用1-2种主题色彩,整体色彩需要与自然保持协调。
2.2鋪装设计
儿童游戏场地的地面铺装是儿童日常活动会经常接触到的区域,游戏场地铺装设计应考虑不同年龄段需求和不同游戏类型进行合理划分以及地形塑造和美学因素等。在铺装材料的选择上,可以增加天然材料的运用,如沙土、木材以及松软的草坪等,既能增加儿童与自然的联系,也能够相对减少摔伤、碰伤等意外的伤害。如日本东京大藏运动公园内的儿童运动场地采用的就是安全性较高的铺装,主要通行道路和游戏设施基底多采用的是平整压实的沙土(图2、3)。
2.3地形设计
儿童活动场地一般以平整、无较大起伏的地形为主。但是在地形中加入具有一定起伏变化的微地形设计,能够丰富场地地形,增加场地的冒险性和可玩性。变化的地形能够塑造多维度的空间,空间的变化可以实现更多种类的拓展活动,比如攀爬、攀岩、钻洞等等,使得场地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大幅提升。另外,加入微地形设计还能带来临近自然的体验,起伏平缓的曲线使得场地与流水、山丘等元素结合变得更加简单,为营造自然氛围创造了可能。
比如美国田纳西州谢尔比农场公园的林地探索游乐场,就将攀爬地形、滑梯、沙坑等游戏设施进行了一个完美的集合。利用地形高差创造出攀爬地形和滑梯,内部道路结合地形做了无障碍处理,同时也可作为不同坡度的爬坡面,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同样设计的在洛嘉松塔乐园中也得到了体现。设计的基地所处的山体地形险峻,地形变化较大,由此将现状山体划分为3个平台2个坡地,一个大于60°陡坡为青少年使用;一个小于30°缓坡为小孩使用。另外在攀爬地形的处理上也是颇具匠心,将不同大小的木折板根据不同陡缓程度进行拼接,打造不同难易程度冒险体验,如75°最陡坡设置攀岩区,45°中坡设置绳索和爬杆,20°缓坡易于攀爬。大折板可以满足孩子们跑动、拉绳、攀岩等各种游戏需求,主要设计提供了3种玩耍方式。折板表面的复杂多变可以留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新颖玩法,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图4、5)。
2.4游戏设施
儿童游戏设施主要有协助儿童生理和性格健康发育、培养儿童学习能力等作用。目前我国的主要有2类游戏设施,一类是组合型游戏设施.包括组合滑梯、训练器材等;一类是独立性游戏设施,包括秋千、摇摇椅等。
在儿童游戏设施的设计上,需要注意以下3点:①安全性。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器械的安全性。设计师需要在儿童游乐设施安全规范的指导下进行器械的设计。选用线条流畅、弧度优美的游戏器械,避免出现锐利的尖角。②位置布局。儿童游戏设施的布置场地要注意满足日照、通风、安全要求,各类游戏装置的位置需要有合理的流线组织,不宜与游戏场地中的人行动线产生碰撞。装置设施之间需要保留一些安全距离,保证各类游戏能够彼此不受干扰的进行。③多样性和趣味性。游戏设施的选择上应该顺应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及生长需求,布置多种样式的游戏设施,促进身体素质提升和智力发育双向发展。造型设计上,可以通过模拟一些自然中存在的动植物等,塑造具有趣味性的造型,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和游玩的兴趣。在洛嘉松塔儿童乐园的设计中,就创造性地将主题元素——松果,融人到了主体游戏设施——山顶大松塔中,并且利用其他的元素如松果等,做成类似“摇摇乐”的设施,丰富了整个场地的趣味性与故事性(图6、7)。
2.5植物设计
植物是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自然元素,不仅能够美化场地的整体环境,还能活跃场地的氛围,为整个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增色。在儿童场地中一般采用的是无毒、无刺的乔木类型的植物,除此之外,耐病、耐踩踏也是要考虑的因素之一。确保儿童场地中的植物覆盖率,对于儿童们感知大自然、增长见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而言,儿童活动区的植物设计原则需包含以下4点:①在场地中适当种植一些落叶乔木。乔木选择高大浓荫、姿态优美、枝叶繁茂的树种,满足夏季遮荫、冬季日晒的需求。②灌木选择上,选用叶、花、果形状奇特、色彩鲜艳的树种,提高儿童对植物的兴趣,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认知意愿,增添整个场地植物空间的色彩。另外在场地的边缘区域设置一些花灌木的绿篱墙,起到围合空间、阻挡噪音的作用。③在地被植物的配置上,种植颜色绚烂的草花,采用较为自由的放线方式,形成灵活多变的地被线,使得空间具有更多活力。④加入芳香植物的应用。如丁香、含笑等有放松身心、减缓疼痛、安神等作用,能使儿童在放松舒适的环境中愉快玩耍。
3 儿童游戏场地设计改进的建议
儿童游戏场地的主要使用人群是儿童,规划者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在对儿童心理特征以及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再考虑下一步的具体设计。设计者可以通过与儿童面对面交流以及网络问卷等形式,了解到孩子们对于游戏场地的真正诉求以及建设的未来愿景,从而创造出更加贴近儿童内心梦想的游戏乐园。
在具体的设计中,应该从宏观方面把握场地的整体特征,在对交通通达度、可达性、人流量等社会因素、日照时间及日照强度、盛行风向、地形等环境因素进行充分研究和调查后,再确定场地的选址。在场地内部设计中应该着重考虑场地的安全性。交通安全、设施安全、照明等因素都需要通过设计解决。另外,要创造丰富有趣的空间,兼顾趣味性。在进行年龄分区的基础上,对场地的铺装、游戏设施、植物造型等融人创意性的元素。
3.1充实理论研究
中国在儿童游戏场地方面的研究成果少且具有局限性。同时在有关儿童游戏空间方面的研究也多是针对儿童公园和游乐场,有关居住区儿童游憩空间的研究较少,而且研究者多是从规划的角度研究,很难富于创造性。相比之下,西方社会对儿童游戏场地关注的时间较我国早,相关研究较多。我们应该多学习国外在儿童游戏场地方面的建设经验,借鉴国外的优秀案例,丰富我国在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的理论。另外,整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入这方面的理论成果,用于指导实际中的居住区儿童游戏场地规划设计。
3.2加快相关立法
我国针对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戏空间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和成熟。目前园林行业中只有《公园设计规范CJ48-92》《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06版)》这2个国家规范涉及了儿童游戏场地,但强制性不明显。针对这一现状,应该加快相关制度和规范的制定,不断丰富城市规划法律中关于居住区儿童游戏场地法律性、规划指导性的内容。另外,除了规划设计方面的法律,场地建成后的后续管理方面也需要制定一些管理制度对场地维护进行指导。创新场地的管理模式,鼓励小区居民加入到场地的维护管理中,可以利用居民委员会例会征集居民的意见,集思广益,共同促進居住区内儿童游戏场地的良性发展。
4 结语
居住区内的儿童游戏场地是整个居住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日常活动游戏使用率较高的场地。塑造出一个真正符合儿童需求的运动场地,对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以及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不仅需要遵循具体的设计原则,对各种景观要素设计也要有相当细致的考量。最重要的一点还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只有充分研究儿童行为和心理,并且切实了解儿童喜好与需求的设计师,才能创造出一个让儿童自由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