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颖
【摘 要】昆汀·塔伦蒂诺无疑为美国好莱坞电影界的创作奇才。八十年代他以编剧身份进入电影界;九十年代,又以惊悚电影《落水狗》和犯罪电影《低俗小说》而涉足导演领域。2003至2004年的《杀死比尔》系列及2009年的《无耻混蛋》为其赢得了学界与业界的一致认可。从早期的《低俗小说》到之后的《无耻混蛋》,昆汀在不断完善导演技法的同时,也将女性主义理念一以贯之地融入其暴力美学的风格框架中。本文将以他的导演作品《杀死比尔》和《无耻混蛋》为例,分析其暴力美学风格下女性主义的表达及转变。
【关键词】暴力美学;直观式女性主义;含蓄式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3-0150-02
一、暴力美学
(一)起源与发展
暴力美学起源于美国好莱坞电影。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导演山姆·帕金法先后执导了《日落黄沙》与《稻草狗》两部动作片。在影片中,喷薄而出的血浆、横飞的子弹、升格摄影技巧的运用等等风格化的暴力段落处理方式,为山姆赢得了暴力美学宗师的美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暴力美学在香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深受山姆·帕金法风格影响的香港导演吴宇森接连推出了《英雄本色1&2》《喋血双雄》《喋血街头》《纵横四海》《辣手神探》等一系列枪战动作片,赋予了暴力美学更为浪漫写意的内涵特质,使该种动作美学风格在亚洲电影市场俘获了大批的拥趸。
(二)昆汀·塔伦蒂诺的暴力美学
昆汀·塔伦蒂诺本身并非科班出身的电影人,但自小受其养父影响,对电影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录像带租赁店工作期间,观看了许多影片,这为其之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思路。昆汀特别喜欢中国的功夫片、日本的武士片以及美国的B级片,所以他的作品当中能看到许多他向老电影致敬的桥段。
昆汀深受香港导演吴宇森的影响,而将暴力美学融入进他的电影创作中。在其电影作品中,他从不吝啬对血浆的使用。《殺死比尔》中随处可见的血浆喷涌的暴力场面给予了观众强烈的视觉快感。但值得注意的是,肆意的暴力场面并非是对男性权利的一味张扬,在暴力美学的外壳包裹下,却能窥见女性主义的内涵。
二、女性主义
(一)起源与发展
女性主义是一种针对男权社会而提出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这一时期,西方世界出现了女性主义的第一次浪潮。这次浪潮主要聚焦于女性的政治权利——包括女性的选举权、受教育权、就业问题等。由于对女性个人权利的侧重,所以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更多地被称为女权主义,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两者只是不同时期的称谓用语,其本质内涵都是立足于为女性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这一立场之上的。
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次浪潮。此次浪潮的主要目标是批评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女性主义者强调女性应该努力消除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偏见的性别特质,倡导各个公共领域对女性的吸纳,最终达到两性的真正平等。换句话说,女性应该实现自身社会性别的价值,而非仅仅局限于生理性别。
近百年来,电影艺术一直是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的最佳宣传载体。半个世纪以来,女性主义也凭借电影艺术丰富了理论内涵、提升了影响力度。
(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电影理论史上两部有关女性主义的著作——《作为对抗电影的女性电影》和《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通常被认为是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开山之作。
《作为对抗电影的女性电影》是英国学者克莱尔·约翰斯顿1973年的著作。约翰斯顿认为“女性相对于自身的参照是毫无意义的”,在电影创作中,虽然存在女性形象,但其只是被消极地表现为“非男人”,而女性作为“女性”本身,很大程度上是被消解乃至缺席的。女性电影的出现,就是对传统的男性电影的对抗。
《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是英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1975年发表的著作。她指出在电影工业和银幕女性之间存在一个凝视与被凝视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三个层面——摄影机的拍摄层面、电影剧本的文本层面以及电影观众的观看层面。在这三个层面中,摄影机用镜头、编剧用笔、观众用眼睛,三者合谋形成了对女性的凝视。
劳拉·穆尔维在著作中借助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窥淫癖”和“自恋欲”来理解好莱坞电影的幻觉。她认为经典好莱坞电影通过把两者结合在影片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中来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观众窥淫的视觉快感是通过把剧中人放在一个欲望对象的位置上来观看而获得的,而自恋式的视觉快感则是体现在对剧中人产生的身份认同上。大部分经典好莱坞的影片,无论是窥淫式视觉快感还是自恋式视觉快感,都是基于一个男性的视点来令观众产生的。观众被迫与剧中的男性角色产生身份认同和视点一致,这就迫使女性成为一个被动的欲望对象。穆尔维提出要改变女性在电影里的位置,就需要拒绝电影的观看快感,把女性从传统的框架中解放出来。同时她也以自己的理论为指导,于1979年拍摄了先锋实验电影《斯芬克斯之谜》。这部影片通过母亲的角色来探讨女性发言权缺失的问题,但由于其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观众的传统观影习惯,因此市场反响并不强烈。
女性主义电影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2000年后,其创作不再拘泥于先锋实验风格,而是将多样化的视听特色和叙事模式渗透于各类型影片之中,以一种更为观众所接受的方式来表现女性主义。在诸多诠释女性主义的导演中,昆汀·塔伦蒂诺无疑是风格最为独特的一位,下文将以其极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杀死比尔》和《无耻混蛋》为例进行分析,以解析其中女性主义的表达方式。
三、暴力美学与女性主义的融合
(一)《杀死比尔》——直观式女性主义
《杀死比尔》讲述了主人公新娘由于脱离“致命毒蛇暗杀小组”而在婚礼上遭到组织老大比尔的残害。侥幸存活的她,开始了漫长的复仇之路。这是一部以女性为主体视点的影片,直白地讲述了女性对男权中心制的反抗,故可将其称为“直观式”女性主义。
按照传统的叙事模式来看,《杀死比尔》的开场应是杀手新娘退出杀手组织并与丈夫在教堂中进行婚礼彩排的段落,但昆汀却直接将后续情节中新娘与铜头蛇打斗的暴力场面前置作为影片的开端。剧作结构理论将这种情节前置的手法称为“动作钩链”设定,其作用在于通过营造紧张气氛来激发观众的观影快感。
在《杀死比尔》中,昆汀对于角色的塑造,也体现出其女性主义的立场。他将影片中的女性配角石井御莲设定为东京的黑帮老大,女性角色成为了一众好勇斗狠的男性角色的主导。石井御莲对于不服从的手下,直接采取暴力斩首的方式进行惩罚,影片中运用了大量此类直观的暴力场面来表现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青葉屋对战段落中,新娘以一己之力力敌石井御莲手下令人闻风丧胆的88人众,喷洒的血柱、断肢横飞的画面以及在杀死石井御莲的光头手下后,镜头视线从新娘的胯下俯视血池中的尸体等场面,都直接打破了女性角色在以往电影中柔弱无助的刻板形象。这种对力量型女性形象的直观表现,颠覆了女性旧有的他者地位,是对歧视女性身份的男权社会最响亮的回击,而影片最后比尔的失败则象征着父权中心制的覆灭。
(二)《无耻混蛋》——含蓄式女性主义
上映于2009年的《无耻混蛋》不仅标志着昆汀导演技法的进一步成熟,更体现出女性主义的表现格局从个人情仇上升到了家国层面。本片的故事框架来源于1967年罗伯特导演的《十二金刚》和1978年的意大利B级片《戴罪立功》。影片通过两个不同的人物引导故事主线,一条故事线是以犹太女孩苏珊娜为主——二战期间,苏珊娜在目睹了全家被纳粹军官汉斯上校屠杀后侥幸逃离,隐姓埋名乔装成一名影院老板而伺机报仇;另一条故事线是以美国中尉奥尔多·雷恩为主——奥尔多率领八个犯了罪的犹太裔美籍士兵去法国执行刺杀德国纳粹的“基诺行动”。两方素不相识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在影片结尾,两条故事线合二为一,掀起了复仇的高潮段落。
昆汀在《无耻混蛋》中对电影技法的运用相比于《杀死比尔》更为成熟。本片不再像《杀死比尔》中那样直观式地展现鲜血喷薄而出的写实镜头,而是通过被割下的头皮、被打烂的头颅以及刻在额头上的纳粹标志,将暴力表现得含蓄、冷静、真实,也更加令观众触目惊心。
对于女性主义的体现,《无耻混蛋》更多地侧重于苏珊娜的隐忍,这也为后续报仇雪恨的高潮段落作足了铺垫。昆汀的女性主义从《杀死比尔》中的个人情仇上升到了《无耻混蛋》中的家国层面,影片格局随之扩大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女性主义表现范式的多样化。
四、当代女性主义电影的反思
在当代的女性主义电影中,一些影片对女性主义进行了过度渲染,将女性暴力制造的视觉冲击当作一种噱头来博取观众的眼球。以韩国影片《恶女》为例,该片讲述了被培养成杀人机器的女杀手金淑熙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向杀手组织复仇的故事。这类影片虽与《杀死比尔》有着雷同的叙事框架,但却通过游戏向的动作场面来满足部分观众低俗的审美意趣,造成了女性主义内涵的缺席。
女性主义电影的创作必然无法脱离时代的旋律主旨,昆汀之所以要用直观式女性主义理念来创作《杀死比尔》,是由于当时女性主义理论与暴力美学风格的结合还处于一种尝试阶段。从片中不难看出昆汀对女性与暴力这两种元素的衔接所作出的努力。而在《无耻混蛋》中含蓄式女性主义风格的呈现,不仅仅彰显出了主体的女性视角,更体现出了一种开阔的女性视野。从直观式女性主义到含蓄式女性主义的风格转变,无疑为女性主义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杨远婴.电影理论读本(修订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2]陈晓云.电影理论基础(第2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3]汪献平.暴力电影:表达与意义[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4]杨远婴.电影概论[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5]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6]克里斯托夫·肯沃西.大师镜头:昆汀篇[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9.
[7]房莹.<杀死比尔>:暴力美学的多维诠释[J].电影新作,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