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氏杆菌病又称布鲁氏菌病、波状热,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病原菌引起的一种严重人兽共患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必须通报的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该病危害性大、感染性强,一旦感染,很难治疗,不但严重影响养羊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养羊户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临床症状
羊群感染羊布氏杆菌病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多汗,并伴有长期发热、关节疼痛,导致其行走困难、跛行不稳。由于该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所以感染初期往往不容易被人发现。怀孕母羊感染该病后首先表现为流产,大多出现在妊娠后期。流产前表现为口渴、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阴道排出黏液和其他分泌物,大多数流产孕羊都会出现胎衣不下,易患上子宫内膜炎,以致影响生育,有时还伴有乳腺炎、关节炎,少部分病羊会发生支气管炎和角膜炎。公羊患病后除引发关节炎外,还会引起睾丸炎和附睾炎,病羊睾丸肿大、上缩,局部发热,触诊时表现痛感,饮食减少,日渐消瘦,并失去配种能力。
二、防控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养羊场应尽量坚持自繁自养,加强和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和水平,饲喂科学配制、营养均衡的优质全价配合饲料。饲料中要确保有充足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应饲喂新鲜的青草,防止饲喂霉变的饲料,并保证充足干净的饮用水。做好圈舍的通风、干燥、冬季保暖、夏季降温等工作,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提高羊群的抗病能力。养殖场不但要禁止饲养猫、狗、猪等其他动物,还要避免老鼠、蚊虫等媒介的传播。场地布局要合理规划,生产区、生活区必须隔离。配种可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取代自然交配,以避免疾病的传播。
2.加强卫生消毒。消毒是预防该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羊场要执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羊舍要经常打扫,及时清除圈舍垃圾、粪便等杂物,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对圈舍、料槽、用具、垫料、饮水槽、运动场地等进行定期严格消毒,圈舍入口、场区大门口都要设立消毒带或消毒池,配置有效消毒液,并经常更换,以保持有效消毒。消毒剂可选用苯酚、来苏儿、消毒灵、石灰乳、火碱等。对圈舍里的金属设施还可以使用火焰或者熏蒸的办法进行有效消毒。对发生疫情的羊场要特别重视消毒工作,并且对流产胎儿、分泌物、胎衣等其他污染物也要及时焚烧或深埋,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疫情蔓延或扩散。
3.定期免疫接种。注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该病的最好方法。各级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特别是在疫病高发的春、夏季节,一定要做好当地羊只的疫苗接种工作。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增强接种该病疫苗的意识,对羊只定期免疫接种,并按规定时间开展抗体水平监测。如果接种未能达到要求或不成功,就必须重新进行免疫接种,以提高羊群的抵抗力,从根本上杜绝羊布氏杆菌病的发生和流行。
4.强化检疫监测。要建立完善的检疫监测制度,对养殖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实现防检结合。要做好羊群布氏杆菌病的检疫监测工作,每年至少要进行两次血清学检测,以便及早发现患病羊只,并果断、快速地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种公羊必须在血清学检测健康后才能配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净化羊群,确保整个羊群的健康。同时加大对屠宰、运输、产地等环节的检疫力度,牲畜交易市场也要严加监管,禁止患病牲畜流入市场。在羊群的整个饲养过程当中,如果坚持自繁自养,则有利于控制包括该病在内的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如果确实需要从外地引种,引种之前一定要做好疫情调查,必须经检疫部门检疫证实无病后方可引入。引入后要进行隔离观察饲养,在隔离观察两个月以后,經严格检疫确定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
5.加大宣传力度。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大羊布氏杆菌病的危害以及防控措施的宣传力度和技术推广,提高基层兽医、养殖场(户)、屠宰经营者等对该病的重视程度,有效掌握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控技能,在生产活动中真正做到自觉防控该病、主动申报核实、正规合理调运和重视该病的检疫等工作。
6.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在已经发病或检查出该病感染的羊场,要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相关规定和技术规范立即进行扑杀。对扑杀的患病羊只、流产胎儿、排泄物、乳及乳制品、胎衣和其他污染物要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对被污染的场所彻底消毒,从而有效地消灭羊布氏杆菌。对于饲养人员或解剖加工人员,必须做好个人防护,注意洗手和消毒,避免自身受到羊布氏杆菌的感染。
(吉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 杨金生 李 琳 刘云志 宫江 邮编:13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