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塬油田低渗透浅层油藏早期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2020-11-23 02:43杨志承许志雄刘辉林高少锋胡锦博陈宇钦
石油化工应用 2020年10期
关键词:小层砂体含水

杨志承,杨 健,许志雄,刘辉林,高少锋,胡锦博,陈宇钦,姚 杨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宁夏银川 750006)

1 油藏开发概况

1.1 地质概况

姬塬油田低渗透浅层油藏开发层系复杂,浅层诸多层位均有动用[1],其中以H 油藏开井数占比较大,占比达到78.7 %。单井分散,其中开采层位单一,且油水井较聚集,位于同一套砂体的主要为R 区H 油藏、S 区J 油藏、P 区K 油藏,注采井网较完善部位为H 油藏,日产油占比34.6 %。

H 油藏砂体呈北西-南东向发育,属于岩性-构造油藏。主要开发层系为H12层,砂体平均有效厚度为5.2 m,平均孔隙度为14.1 %,平均电阻率为18.6 Ω·m,平均时差235.21 μs/m,平均渗透率为6.62 mD,平均含水饱和度为51.3 %。H 油藏2016 年投入开发,2017-2018 年依据砂体发育方向,逐渐扩大规模开发,目前油井开井16 口,日产油27 t,水井开井8 口,日注164 m3,油藏属于开发初期。

1.2 储层特征

H 油藏砂体呈北西-南东向发育,构造变化沿砂体发育方向,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体征;油藏整体底水发育稳定,油藏中部底水厚度较大,平均厚度为4.31 m;局部夹层发育,东北方向边部局部发育夹层,夹层厚度为0.5 m~1.7 m。

表1 H 油藏储层均质性评价标准

H 油藏储层沉积韵律以复合韵律为主,其中沉积特征为正韵律井占比为20 %,沉积特征为反韵律井占比为15 %,沉积特征为复合韵律井占比为65 %。从H油藏储层特征平面分布可看出,平面具有一定的非均质性,西北部与东南部储层物性发育略有差异[2]。H 油藏储层平均变异系数0.46,突进系数砂体个数分类:18个<2.0、4 个2.0~3.0、1 个>3.0;级差砂体个数分类:21个<10.0、2 个10.0~20.0,通过储层均质特征评价标准(见表1),可得出H 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弱,基本属于均质储层[3]。

2 小层注采对应关系分析

2.1 地层划分依据与对比方法

利用标志层作为主要划分依据,结合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等方法,高级别旋回控制砂层组,次级旋回控制砂层、小层;层位级别由大至小,反复验证;旋回特征不明显段,结合相邻井及上下覆地层旋回特点,确定合理界线点;建立多条骨架对比剖面,逐层验证,适当调整。通过以上划分标准,以Y2 煤层顶为标志层(测井曲线上表现为高声波、高电阻、低密度),多套煤层发育稳定,以煤层顶作为层划分界线,将H 油层划分为:H1层,小层厚度30.7 m;H2层,小层厚度24.0 m;H1层细分为H11小层,小层厚度为15.1 m,H12小层,小层厚度为15.6 m。

2.2 区域地层对比

通过沿砂体走向等海拔剖面连通对比可看出,H油藏煤层发育稳定,地层变化稳定,构造变化较小。

2.3 整体注采连通情况

通过油藏剖面连通状况看出,油藏连通状况较好,东北-西南向构造最大相差20 m,西北-东南向构造最大相差17 m,沿砂体方向构造变化较大。通过小层注采连通剖面可看出,油井R199-03 井单采层,其他15 口井均采层。主力开发层系为小层。

3 合理开发技术政策制定

3.1 早期开发技术政策

H 油藏2016 年7 月投产开发,2017 年5 月西北部投产,属于油藏开发早期。初期受井网不完善影响,主要依靠自然能量开发,递减较大。2017 年9 月完善井网,结合动态变化,逐渐加强注水,单井日注由17 m3上升到21 m3、注采比1.0~2.3、采液强度0.79 m3/d·m~0.91 m3/d·m。递减逐渐下降:初期月度递减为0.63 t,月度递减率为2.77 %;注采井网完善后,月度递减为0.39 t,月度递减率为1.57 %。

3.2 早期开发形势

H 油藏2019 年测得8 口井平均吸水厚度5.0 m,水驱动用程度71.4 %,单井注入强度较大6.5 m3/d·m,主要为射孔段附近吸水,尖峰状占比较大62.5 %(5/8口)。H 油藏2019 年测压6.14 MPa,借鉴姬塬油田同类油藏原始地层压力为12.0 MPa,压力保持水平51.2 %,压力保持水平较低,主要受注采井网不完善影响。

通过西北部和东南部液量递减及油量递减对比。东南部液量递减:前3 个月递减率为5.5 %,月度递减0.4 m3,前6 个月递减率为5.9 %,月度递减0.39 m3,前12 个月递减率11.0 %,月度递减0.6 m3;油量递减:前3个月递减率9.5 %,月度递减0.36 t,前6 个月递减率5.9%,月度递减0.22 t,前12 个月递减率4.0%,月度递减0.15 t。西北部液量递减:前3 个月递减率5.8 %,月度递减0.3 m3,前6 个月递减率1.8%,月度递减0.1 m3;油量递减:前3 个月递减率8.7 %,月度递减0.19 t,前6 个月递减率4.3 %,月度递减0.09 t。可看出R 区投产初期递减(液量递减、油量递减)西北部<东南部。

3.3 动态变化

H 油藏目前与初期对比油量递减大,其中:液量下降、含水上升井8 口,日损失油量18.1 t,含水上升井3口,日损失油量4.1 t,以液量下降、含水上升井为主,主要受能量保持水平下降,注采井网不完善,压力保持水平不能及时恢复影响。西北部生产较稳定,东南部液量下降明显,主要受底水发育影响,西北部厚度大于东南部;含水上升受采液强度较大影响,东南部采液强度大于西北部。

3.4 合理开发技术政策制定

3.4.1 合理压力保持水平 一般地层压力随累积注采比的增加而增加,但当累积注采比超过某一值时,地层压力随着累积注采比的增加反而下降,将这一累积注采比称为临界累积注采比,其对应的压力值即为合理的压力保持值。借鉴侏罗系老区开发经验,初期压力保持水平基本保持在60 %~70 %。H 油藏目前压力保持水平为51.2 %,压力保持水平偏低。

3.4.2 合理流压 目前H 油藏流压依据IPR 曲线流压稳定在4.6 MPa,产能发挥较好。目前东南部流压稳定在4.8 MPa,西北部流压稳定在6.8 MPa。

3.4.3 合理注水强度 根据注采平衡原理,油井投产后,合理注水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No-油井数,口;NW-水井数,口;Qo-日采油量,t;Bo-原油体积系数;ρo-地面原油密度,kg/m3;SW-采油井的初期含水率,小数;M-注采比,小数。

通过油藏工程法计算出,合理注水量为24.0 m3/d,合理注水强度2.52 m3/d·m。通过矿场实践R197-01 井组注水强度为2.9 m3/d·m,井组含水逐渐上升,R194-02注水上调后,注水强度由1.4 m3/d·m 上升到1.6 m3/d·m,含水基本稳定,但液量呈下降趋势明显,H 油藏平均实际注水强度2.53 m3/d·m,属于合理注水强度。

3.4.4 合理采液强度 临界产量公式:

式中:Lo-原油黏度,mPa·s;Bo-原油体积系数;re-油井泄油半径,m;rw-井筒半径,m;b-射孔厚度,m;ho-油层厚度,m。

通过油藏工程法计算出,油藏有效厚度为5.2 m,临界产量为5.3 m3,目前产量为4.7 m3,理论采液强度为1.02 m3/d·m。

通过矿场实践,采液强度与含水变化关系可看出,采液强度≥0.9 m3/d·m(西北部)≈1.1 m3/d·m(东南部),含水变化呈上升趋势,含水上升井较多,受本层水影响较大。目前采液强度基本合理。

3.4.5 合理单井产能 通过不同计算方法,得出R 区H 油藏合理产能为2.3 t(见表2)。

表2 H 油藏初期单井产能不同计算方法统计表

通过对比已开发不同侏罗系浅层油藏早期动态开发情况(见表3),综合考虑R 区H 油藏单井产能目标:西北部2.5 t,目前单井产能为1.8 t(偏低),东南部2.1 t,目前单井产能为1.5 t,偏低。

结合油藏工程法计算结果、侏罗系老区开发经验,合理压力保持水平60.0 %~70.0 %,H 油藏压力偏低;合理流压为4.6 MPa 左右,H 油藏流压偏大;合理采液强度1.0 m3/d·m 左右,H 油藏采液强度合适;合理注水强度1.52 m3/d·m 左右,H 油藏实际注水强度合适(见表4)。

R 区H 油藏整体上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偏低,目前受底水水驱影响较大。油藏递减大,产能未能充分发挥,通过优化注采比、注水强度,提高压力保持水平,稳定注采平衡,促使井组在控制含水的前提下,稳定见效。

表3 H 油藏与侏罗系老区块早期实际开发变化统计表

表4 H 油藏开发技术政策评价

4 结论与认识

(1)本文通过对R 区H 油藏小层注采对应分析认识到局部小层注采不对应,油井持续递减,针对此问题,实施转注2 口,完善小层注采对应关系,提高水驱控制程度,由71.4 %上升到92.5 %。

(2)通过对小层注采对应关系、井组动态变化分析,同时结合油藏工程法,同类油藏对比法及矿场实践动态变化,制定H 油藏早期开发管理技术政策,为后期稳定、高效开发制定合理方案。2019 年分部位优化注水政策,优化注水22 井次,以加强注水,补充地层能量为主,见效比例20 %(6/30 口),见效井累计增油213 t。

(3)通过对该区注水井吸水剖面调查,为有效提高水驱效果,针对性开展剖面治理措施,优先以油藏中部及动态反应强烈部位实施,实施堵水调剖3 口,提高剖面水驱效果,在控水稳油的前提下,促使油藏水驱快速见效,提高开发水平。

猜你喜欢
小层砂体含水
湖相页岩油建产区小层构造可视化精细建模
——以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为例
砂体识别组合方法在侧缘尖灭油藏的应用
泉三段、泉四段沉积演化规律分析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富县地区长8致密油储集砂体成因及分布模式
基于含水上升模式的海上油田水平井稳产调控策略
渤海河流相油田储层连通性研究与挖潜实践
——以KL油田3-1483砂体为例
抽油机井合理沉没度影响因素研究与调整措施
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长停井恢复治理思路
十几年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