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星
高校每年时有运动猝死案例发生使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已成为各高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和不得不关注的挑战。虽然教育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对保障高校有条不紊开展体育工作,放开手脚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了行动指南,但高校的体育运动风险防控还存在诸多不足亟待解决。因此,研究山东省高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对维护学生安全,推动健康山东建设,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实践价值。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是指学校体育运动过程中可能发生人员身体损伤的风险[1]。随着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问题的不断出现和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研究成为热点问题,引起了学者的高度重视。通过知网文献的检索归类,高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3个方面:
赵炜锌等[2]通过人为风险因素、健身设施与装备的风险因素、环境风险因素管理风险因素分析,提出风险规避、风险防控、风险自留的高校体育运动风险管控策略。黄军[3]提出加强学生体育活动风险宣传教育、提高教师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体育教学中的运动风险预防能力、建立体育运动风险防范机制体系等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理论;王秀荣[4]通过总结普通高校产生体育运动风险问题和成因,提出引导正确指导思想的建立和完善的运动风险防控体系等高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的方法。
闫振龙等[5]研究表明:我国双一流大学场地器材安全情况、重大比赛前制订安全应急预案机制较好,设立专项体育伤害保险或专项基金深受大学生欢迎。冯伟等[6]提出从做好体育运动风险发生源头的预防、注重防控体育运动过程中的风险、创建体育运动风险发生后的应急措施等方面构建高等艺术院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机制;闫振龙[7]认为陕西省民办高校大学生个人进行的课外体育活动发生损伤的比例最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自身因素、民办高校体育风险防控机制的构建不够完善、体育风险防控意识欠缺、相关保险购买机制不健全等。
王辉[8]从学校体育管理、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方面提出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风险的预防措施和完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防范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审判思路等救济措施。王电海[9]对我国特殊体质大学生运动风险防控研究,提出合理规范校园体育运动项目、提升自我体质认知能力、人性化完善校园体育场地设施、加强外围因素的预警与警示、营造安全和谐的运动氛围、加大校园急救技能宣传和培训、有效介入校园体育保险等对策;孙永梅[10]从“体医结合”视角提出建立健康档案、推出运动处方,用好体育课堂教学、打牢教育“主阵地”,多部门联动、加强运动风险监督,利用移动健康管理、拓展医疗监督渠道等策略。
党和各级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学校体育运动安全工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相关文件。《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是针对学生意外事故发生后处理细则的指导性法规条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加强体育安全管理问题”[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12]。教育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健全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体系”[13]。教育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和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以及《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山东省学校安全条例》等条例为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提供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将促进高校体育运动工作的全面发展。
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的颁布实施,以及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国务院《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开启了人人参与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你我同行的全新主旋律,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科学安全的体育运动成为守卫健康需求推动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措施的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肥胖率每5年提高2%到3%[14]。重视学生体质才是重视学生未来。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15]。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山东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将学校健康促进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和工作计划”[16]。国内教育全方位的重视学生身体素质,逐步加大素质教育力度,为建立体育运动伤害风险管理制度,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带来了新契机。
以云计算、AI、AR、大数据、5G、手机、沉浸式现实技术、IOT等为代表的数据智能、通信智能、硬件智能等新科技,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和技术创新服务支撑,高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在“互联网+”的变革中迎来了新的机遇。这些新技术用多维的方法、体系化的手段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实时动态监控和评价,体育课程、锻炼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来解决体育教学、锻炼风险防控问题,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方式、参与途径、体质健康数据管理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对实现高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的战略目标[17]。培养“健康的人”是高校开展体育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强化风险防控是保障高校广大学生健康、安全的基础,也是加强和推进高校体育工作的前提。在“体育强国”目标的指向下如何应对体育运动风险、化解危机、检视问题、迎接挑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在传统文化中“重智育、轻体育”的理念、长期独生子女的政策和当今社会竞争、就业压力加剧的影响下,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体育运动意识的累积不足,“健康第一”理念没有根植于学生心中,进入大学后学生平时生活缺乏约束,疏于体育锻炼。据中国青年网调查显示,52.88%的大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后,自己的体质有所下降[18]。长期体育运动不足的学生在面对高校每年组织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时常常依靠短时间的“突击”,致使高校体测风险加剧,这给高校体育工作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高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带来考验。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受教育的整个过程。“学习好,就什么都好”“体育锻炼就是为了玩儿”“学习不好的才去练体育”等误区,仍然普遍存在家长的教育观念之中,在体育运动与学习成绩之间,家长都会以学习成绩为优先级。另外,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全国有5成左右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19]。隔代教育缺点是对青少年的过度保护,奉行“坐着不动最安全”的理念。调查显示:近70%的学生放学回家后就受到限制,家长不允许他们出去运动[20]。以致造成严重的运动缺乏和运动风险预防知识的不足,从小家庭体育教育的缺失,大学生很难有意识地把体育运动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形成体育运动习惯,运动越少则越容易出现体育运动风险。
当前我国城乡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已发生质的飞跃。但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巨大变化,出行方式的多元化、现代化,限制了大学生活动空间、时间和方式,使体力活动呈现节省化。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宅”在大学生群体成了一种普遍的生活状态。睡眠不足、作息不规律、上网购物、玩游戏、吃零食、叫外卖等等成为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模式。长此以往不参加体育锻炼,导致近年来大学生意外伤害与疾病持续增加。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手机计步、微信运动等小程序、APP等运动软件的开发,大学生接受体育锻炼信息的渠道进一步拓展,对于运动项目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运动需求更趋向于自由、开放、时尚、活力,如荧光夜跑为代表的户外活动形式。在这一趋势下,高校在高度重视大学生体育运动个性化的发展同时,对大学生如何科学运动、适度健身,降低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受伤的风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当前大多数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每周开设一次,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大学体育课不再开设,且每个班的人数较多。2年每周1次的体育课在课程教学上以竞技性项目为主,注重测试结果,没有充分重视体育锻炼的过程和运动知识的学习,除体育必修课之外,体育运动达不到全覆盖。调查显示,42.52%大学生为完成体育测试而参加体育锻炼[21]。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缺乏兴趣,教学中对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针对性指导和措施不足,导致大学生没有掌握好运动知识和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根本的改变,为日后参加体育运动带来风险隐患。
当前许多高校体育工作仍处于“说上重要、做上次要、忙上不要”的状态,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防火、防盗、防诈骗等内容强调的多,关于心理和卫生健康内容则较少强调,运动安全的则少之又少。虽然高校“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已开展多年,但受诸如体育运动场地器材配备不能满足需要,学校体育师资丞待加强,为了安全5000米等危险项目淡出课堂、运动会比赛项目、保障不得力、体育评价体系单一等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学校体育管理过程所出现的“木桶短板效应”,给体育运动带来许多不安定的因素,风险防控加剧。
依法治体是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现着依靠法治思维与方式加快高校体育改革、促进高校体育有序开展、消除学练矛盾、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应对体育运动风险的治理智慧。以《民法通则》《高等教育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为依托,修改完善《体育法》,制定《学校安全法》《学校健康法》等法律加强高校体育法治环境的治理,明确学校保障学生安全受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使高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各个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可循,构筑高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的坚固堤坝,强化高校用法治方式破解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制度性障碍与难题的意识,彻底的改变口号多、落实少的局面,将体育运动风险降低到最低,切实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服务。
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和学生需求,补齐体育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的软硬件短板。首先,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技能水平的提高,满足大学生运动需求个性化的需要;其次,借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的经验,改变传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体质测试方式,实现体育运动四年全覆盖,使每个大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和实践一两项终身保持的运动能力和体育技能,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养成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最后,加强校园安全宣传与培训,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增加安全教育比例外,通过健康安全知识、安全管理、紧急救护等讲座与培训,编制《大学生校园体育运动安全手册》,宣传栏、广播站、微信、短信、互联网等“线上+线下”方式开展健康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运动风险的认识,掌握规避体育运动风险的方法,进行科学体育锻炼,来减少意外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防范运动风险是体育教育永恒的主题。首先,加强高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顶层设计。由政府、高校、教育和体育监管部门、公安、应急管理、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建立“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委员会”,从体育运动风险预测、分析、评估和防控4个方面确立常态化的联系沟通与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充分施展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的“拉网式”安全综合平台效力,保障高校体育安全管理。其次,建立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机制。加快高校改革步伐,建立完善的高校体育运动风险研判与决策评估、体育运动风险防控责任与协同联动及体育运动风险防控运行监管与激励约束等机制,形成高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技术、保障“三位一体”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防控体系,践行高校社会责任,发挥体育教育主力军作用。最后,完善体育运动风险分散机制。通过高校购买校方责任综合保险和引导家长或大学生主动参加保险的方式,分担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大学生由于意外而出现的风险。同时健全学生体育运动风险救助机制。通过联合金融机构、各种社会组织、高校校友会等设立学生体育运动风险基金会或救助基金组织,解除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后顾之忧,化解高校安全风险。
高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教育、家庭体育教育与大学生个体自我体育教育之间既是密切联系又是各自独立的子系统,四者之间的不协调是影响当前大学生体育教育成效的核心因素。体育运动风险防控作为一项宏大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与社会、家长、大学生个体之间密切协作、齐心合力,才能减少体育运动风险,持续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首先,高校做好《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方案》《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等规章制度制定及上述措施外,按照体育运动风险防控需求配齐专业医护人员,主动加强对高校教职员工、大学生体育运动风险告知,在管理、保险、社会第三方介入、宣传、家长体育与安全教育、体育教师职业技能提升方面工作;其次,家庭转变体育运动观念,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同时,积极配合高校工作,入学时主动告知学生的身体状况、成长经历和家庭氛围等,利用座谈会、家访等经常与高校教师进行沟通,掌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表现,配合高校改正学生不足;第三,社会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风险防控中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的“平台”和“依托”角色作用,履行社会责任,组织动员相关力量营造多样化的科学健身、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氛围,保障体育运动场所安全,构筑社会关爱大学生健康成长,减少意外伤害的学习生活环境。最后,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行为能力的个体,应充分认识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和体育运动存在的风险,自觉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知识,提高体育运动风险意识,加强规避体育运动风险的能力,使大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运动的益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提高,实现“1+1+1+1≥4”的效果。
山东高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是一项艰巨任务和系统工程,提高高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成效,需从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方面
建立政府负责、高校主导、社会协同、家庭支持、有关职能部门配合、大学生参与的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机制,解决体育运动风险防控信息分割、功能分离、决策各异的局面,做到一根指挥棒指挥、防止出现空挡,对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体育运动风险防控体系,着力提升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实施体质健康行动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