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卫忠
多校区办学,即高校应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理位置上彼此分散的校区展开办学活动的一种办学模式[1]。伴随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一个校区的教育设施和办学空间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在发展方面的需求,因而多校区办学已成为高校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多校区办学格局下,主要由高校本部对于分校区进行总体管理,给予分校区一定的自主管理权,根据管理模式的不同,分校区在管理方面的权限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过,由于未能形成对于多校区办学格局的全面认知,当前在展开多校区办学的过程中,高校正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果不能采取措施有效化解这些困境,那么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与质量都将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高校需要提高重视力度,充分认识当前在多校区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科学分析其成因,采取针对性策略突破困境,可以实现不同校区之间的协同发展。
多校区办学格局下,受制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在设置校区时往往不能保证不同校区在地理位置上的相邻,因而分散化成为多校区办学格局的一个基本特征[2]。在此形势下,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展开受到比较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不同的校区之间地理距离较远,因而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有所取舍,否则教师将长时间在不同的校区之间奔波,不仅容易导致教师疲劳,而且也会严重影响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第二,即使一些课程实现跨校区设置,由于师生之间分别处于不同的校区,因而很难展开深度沟通互动。虽然在移动设备的支持下师生可以就部分问题展开交流探讨,但无法充分满足教学互动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当教学工作出现部分变动时,师生之间也很难达成高效的沟通协作;第三,高校图书馆中的实体图书资源无法实现跨校区共享,尤其是部分只能在图书馆内进行阅读的馆藏书籍,因而可能导致学生需要付出时间与精力成本到另一个校区展开对于这一书籍的学习。总之,校区的过度分散容易造成高校正常教学运行得不到充分保障,这是高校在多校区办学格局下面临的困境。
由于不同的校区在地理位置上呈现分散化的分布特征,因而高校在对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往往很难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同时效率较为低下,很难有效促进反映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的教学资源在各个校区之间实现高效共享。教育教学资源,不仅包括以师资力量为代表的人力资源,而且也包括各类物化形式的教育教学资源,比如各项基础办学设施、理工科专业实验室等,这些资源很难实现跨校区共享,这也成为导致不同校区在发展方面存在较为严重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学的协同发展规划是不同分校区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唯有从各个校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才能促进分校区与本部实现协同发展,增强高校的整体办学实力[3]。然而,当前大部分高校都未能适应多校区办学格局的发展速度形成战略规划意识,尽管在新校区建设方面许多高校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重视为新校区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和基础设施,但由于未能根据新校区的专业设置和办学优势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因而导致新校区在高校整体发展战略中所承担的职能不够明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分校区作用与主体性的发挥。
现阶段,高校在多校区办学格局下主要有三种办学模式。
1.高校本部统一管理模式
由高校本部对于各个分校区进行统一管理。在这一管理模式下,管理权力较为集中,能够及时发现各个分校区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可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其解决。然而,这种统一管理模式对于高校本部的统筹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涉及诸多管理事项,因而实质上很难实现对于细节性管理事项的全面覆盖,管理效率较为低下,而且需要付出较高的管理成本。
2.分块管理模式
在保证高校本部统筹管理的整体框架这一基础上,赋予分校区一定的管理自主权,以此将分校区在管理方面的主体能动性与创新意识充分调动起来。不过,这种分块管理模式容易导致管理分散化,不利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3.分配管理机构管理模式
高校本部根据不同校区的实际办学优势与管理需求,为其分别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的管理模式,由于这些管理机构的设置符合分校区的实际情况,因此在管理上具有针对性,但对高校本部的人力资源支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这三种办学模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因而高校在对多校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主动更新管理理念,将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两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发挥“自上而下”式管理在确保分校区发展规范性与有序性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有效增强分校区在管理实践中的自主性与创新性,切实推动管理效率提升,同时促进各个校区实现协同发展。
针对当前高校不同校区在发展方面缺乏统一科学规划的情况,高校应重视树立战略思维与意识,站在整体与全局的高度认识多校区办学,在综合分析不同校区办学优势、专业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资源现状等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找准各个校区的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以此增强发展规划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校需要进一步理清各个校区的教育功能和发展路径,让不同的校区在整体发展中承担不同的职能,从而更好地对各个校区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最终实现高校综合办学实力的切实提高[4]。比如,对于新校区,高校可以将其作为数字化教学的实验校区,积累数字化教学方面的经验,在形成成熟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后,再根据其他校区的具体情况对此模式加以灵活调整和推广,有效增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效性。
信息时代,高校在展开多校区管理的过程中,应重视通过应用计算机与互联网,在实体校园外,构建一个虚拟的数字校园空间,以此实现管理数据与管理信息的高效共享,提高不同校区之间的沟通效率,同时更好地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和优化配置[5]。为此,高校需重视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实现无线局域网络在各个校区的全覆盖,同时建设专门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以“校园一卡通”作为记录学生各项信息的载体,打造相应的门户网站,更好地完成相应信息的发布,加快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在此方面,高校还应推动不同校区的教师展开精品数字化课程建设,从而有效突破地理空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推动高校更好地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校园文化能够有效地增强高校各个校区之间的凝聚力,增进不同校区学生对高校办学理念的理解与认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高校各项多校区管理措施的落实。为此,高校应在多校区管理实践中,落实好人文关怀原则,积极展开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以校园文化减少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方面阻力,促进新校区与老校区之间协同发展。在此过程中,高校尤其应重视将新校区教职员工的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与创新能力,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地展开教学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创新探索,切实有效地推动高校本部老校区的办学理念与文化传统快速实现向新校区的渗透和融合。
多校区办学格局下,针对当前在管理实践中所面临的校区设置过度分散、教学运行效率较差、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共享情况不佳、缺乏对不同校区协同发展的科学规划造成各个校区在发展上存在严重失衡的情况等一系列困境,高校应加强思想认识,形成对于多校区办学格局的全面认知,通过落实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根据具体发展需求和发展状况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明确不同校区在整体发展中的定位、在管理实践中引入信息网络技术打造数字智慧校园、多校区协同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对策,切实改善管理工作质量,增强综合办学竞争力,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