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辉 朱朔熠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的目的指明方向,“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因此,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只出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专业教育中只教专业知识,两者彼此相互隔断的问题,将立德树人贯彻到课堂教学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之中,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筑就育人新格局,是当下学校教育噬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也要聚焦自身开展课程思政优势,积极挖掘体育的思政元素、发挥体育中特有的思政功能。[2]作为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武术,蕴藏着丰富的思政资源,为更好地挖掘传统武术的思政资源,服务好学校教育的思政教育,文章对传统武术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进行研究。
武术最早产生于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后来逐渐成一种具有保健功能身体练习。传统武术千百年来不仅起到了强身健体、抵御外敌的作用,传统武术丰富的侠者精神、义利观培育着武者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让古往今来的习武者为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为之承担应有的责任。[3]
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华文化的总的根源,新时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浸润。[4]传统武术作为一种击技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其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与影响,烙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烙印。传统武术与各个时代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武术结合了哲学、中医学、伦理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是独具民族风貌的文化体系。当今提及中国的文化符号,汉字、中医、武术当仁不让成为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传统武术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一般体育共有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教育。体育精神及体育道德包括集体主义与协作精神,公平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责任意识、组织纪律、法治观与规则意识等,其对个人的思想道德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价值。
此外,传统武术还具有对人的教化功能,具有独特的促进个人健全成长的价值。传统武术原有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及“以武成人”“由技入道”武学精神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精神与信仰源泉。同时,与西方体育更强调追求获得胜利相比,传统武术更注重个人武德修养,讲究和睦团结,公平正义,互助协作;追求人的自我发展,讲究“天人合一”,恪守中道;将仁、义、礼、智、信、温、良、检、恭、让等作为评价个人武学修为高低的标准,这对习武者个人的健康成长有着极高的价值。
目前,尽管我国大部分各级各类学校都在传统武术课中穿插了课程思政教育,但所采用的思政教育内容都较为简单、陈旧。尽管传统的思政课程的开展内容较为丰富,但由于很多内容设置都太过于简单、陈旧,缺乏创新,导致在实际的课程思政的开展中教学效果不太理想。首先,没有将武术特色元素同课程思政内容有机结合,例如,关于我国太极拳衍生发展的介绍可以将武术特有的文化背景适当阐述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但在教学中一些教师中只是简单地带过,没有更多详细的陈述。其次,教材内容中不能够与时代精神很好融合,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融入创新元素,明显地缺乏新颖性,使得学生对现有的武术课程思政兴趣度不高,影响了武术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
一些传统武术教学中课堂思政的开展依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上过度关注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不够,课程思政开展沦为体育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解。学生被约束在固定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能动性受到钳制,学生无享受武术运动乐趣的自由,也就无法感受武术运动乐趣背后的思政教育。而且,在教学中一些体育教师,过于关注课程思政的形式,而忽视了育人的内涵,缺少对课程思政方面的细致深入,导致学生对课程思政内涵缺乏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导致学生不知为何学,如何学,进而降低了学生对课程思政学习热情程度。这就使得整个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开展武术教学课程思政的条件。
一直以来,学校武术课堂教学存在重竞技、唯成绩倾向,在教学效果上更多是以技术考核为教学好坏的主要标尺,而传统武术理论知识的习得则不被重视,尤其是传统武术背后的文化内涵。这就导致一线体育教师更关注技能的教授,这对课程思政的开展就极为不利。在现实的武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以技能为主,而武术理论、与武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则变得可有可无。这就导致课程思政的开展缺乏良好文化背景,直接影响武术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开展效率。
课程思政的开展不是随便的将“传统武术课程”和“课程思政”随意的叠加到一起,组成既无实际作用又让学生反感的不知为何的课程,也不是在传统武术课中选出一些时间单独讲授思政内容,而是要将传统武术与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合。要避免将课程思政内容机械加入传统武术教学的倾向,两者应该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体育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要紧紧把握开展课程思政的目的、内涵,并结合武术教学特点、规律,采用适当手段、选取富有思政价值的传统武术内容,并重视激发学生在武术教学中参与思政教育的兴趣,在学生充分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把课程思政自然渗入武术课程方方面面,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教师的育德意识及能力是影响传统武术课程中课程思政开展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育德意识是指教师在教育中关注道德教育资源、时机,主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意识。体育教师是传统武术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组织者,是武术课堂课程思政实践的实施者。因此,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新理念、新要求把握、践行程度,是成功构造传统武术课程思政新格局的关键。育德能力是指教师在学生品德培育过程中应具有的技能手段。体育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武术技术动作、使其熟练掌握,还包括对学生灵魂、品行、人格进行塑造。体育教师应针对学生成长特点,聚焦学生思想变化特点,把“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的第一要义,着力于传统武术课中对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加强在课堂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正面引导,努力将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与传统武术教学手段、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而不断增强传统武术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长期以来,为了对武术教学的进行可量化评价,对课堂的评价逐渐演化为以数理统计为主导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变得单一、机械化。就课程思政评价的本身而言,课程思政评价的目的意在检测授课内容对学生思想的正面引导效果,课程思政评价的内容更多需要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其中。因此,武术课的评价开展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心,为推进课程思政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应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评价角度多元的原则、制定出具体和全面的评价方案,以科学反映传统武术课程中与课程思政开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