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勇
(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李溪小学,广东 广州 510800)
当前的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而未来承载这份发展重责的无疑是如今处在各个阶段的学生们。而小学作为学生接受教育、认知社会的初始阶段,于此培养其生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思想观念,更是其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的重要保障。虽说小学当中有专门的品德与社会类课程,但笔者认为小学生的德育并不是专属于此学科教师的工作,任何教师都有责任、更有义务,寻找德育与自身所教授学科的结合点,将德育工作穿插于既定的教学过程当中。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笔者除了感受到加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一重任之外,也在不断探寻体育和德育的结合点,希望能够让小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规则、管理、尊重、合作、互助等一切优秀的品质。
所谓的目标激励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利用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激励,从而实现传统体育教学与德育的有效结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笔者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道德水平、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认知结构方面的差异,采取分层的教育方法,如低年级的学生以整理队形、短时的军姿站立培养其守时、遵守规范、服从管理的品质;或是利用诸如孙杨、邓亚萍、姚明等优秀的体育榜样,将其作为目标,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进而生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通过观看赛事直播、录像、纪录片等,感受这些运动健儿为国争光、敢于拼搏的精神,并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感受到的这种精神落实到生活中、学习上。在体育课堂上,笔者会为学生安排障碍跑、中长跑、引体向上以及花样跳绳等有一定难度甚至会为部分小学生造成担忧心理的项目,并鼓励这些学生以勇敢、耐心和耐力等品质完成项目,向奥运健儿学习,向优秀的运动员学习,并在他们完成整个体育项目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肯定的鼓舞,感受到坚持和勇敢的力量。
在学校期间,教师不仅是为学生带来知识和本领的智者,更是学生并肩学习的“伙伴”,因此当面对个性较为孤僻、意见过于主观的小学生,教师就要懂得以情动人的道理,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实意,学生才有可能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才愿意接受教师所传达的道理和观点,并推及己身。
笔者曾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名在其他课上都不能做到认真听讲,并且时常搞小动作、发出声音、影响其他同学正常听课,下课时甚至有主动打架行为的“怪孩子”,因为这种怪脾气,不仅自身学习成绩和状态不够理想,而且班级上的学生都不愿意主动和其交流、对话,也不愿意与其一起游戏,甚至一看到他就尽可能地躲远。但经过与班主任和其他几位任课教师的分析,我们一致认为这名学生会出现这些行为,原因在于其陷入了一种不被理解和“关爱”的困境当中。其实他也希望自己用优秀的成绩被老师重视、被同学们羡慕,只是难以做到。笔者通过观察,发现这名学生的身体素质好,平衡感、柔韧性强,并且能吃苦、有毅力,不仅能够完成很多其他同龄人无法坚持的长距离项目,还能将很多体育动作做得标准、舒展和大方。鉴于此,笔者多次利用体育课自由活动的时间,对其进行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让其意识到自己优秀的一面,并给予充分的舞台让其发挥所长。比如班级的很多小女孩因为怕被绳子打到,所以一直不敢参与到花样跳绳中的交互绳教学中,而这名同学入绳时间准确、动作精准,因此笔者让其在课堂上多多表现,并分享心得,并让其作为几名同学的“小老师”,用同学所能接受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花样跳绳中的交互绳”入绳的要领——这样一来不仅肯定了这名学生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让这名学生意识到了自己闪光的一面,时间一长,他意识到自己的表率作用和责任,不仅在课堂上善于表现自己优秀的一面,也能将不够优秀的一面进行合理的规避和隐藏。
环境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能动作用,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乃至价值观的形成都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在实现体育与德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学校方面也好、教师个人也罢,都要致力于对良好环境氛围的创建,要通过外在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对学生展开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使其生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
首先,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感受良好的学习氛围。来自不同家庭、拥有不同学习经历的学生共处在同一个体育课堂上,彼此间的相互理解、相互认知、相互帮助很容易令人奋发向上,感受友谊的力量。因此,笔者在教学内容设计时,会将诸多需要互助、协作,展示团体力量的游戏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寓教于乐、寓乐于德。比如“小组花式跳绳比赛”,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看既定时间内哪个小组入绳编的花样多;再比如双人夹球跑,亦是培养学生彼此之间默契度的游戏——比赛形式的设定,让很多学生在感受到紧张、刺激的同时,又促使他们沐浴在轻松活泼的氛围当中,胜不骄、败不馁亦是竞赛类游戏中所能折射出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当中,培养学生了互助、信任、合作的精神。
其次,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浓浓亲情。处在人生初始阶段的小学生们,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其个人的主观意识会愈发鲜明,会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而家长在其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承担的责任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断弱化,而在这“此消彼长”的过程中,部分小学生会出现与家长沟通存在障碍,会变得叛逆,不理解家长的想法和要求,甚至认为“家长并不爱”自己——诸如此类的错误想法,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不愿意和家长交流、沟通,不愿意将自己在学校遇到的好玩事情与家长分享,也不愿意将自身遇到的困难说出来寻求家长的帮助,慢慢的,家长就会变成他们生命中“熟悉的陌生人”,身为儿女本应有的尊重家长、孝敬和关怀父母等情感,亦无法得到最充分的彰显。对此,笔者会同学校方面建议,并发起组织各种亲子类的体育游戏和体育活动,比如举行亲子跳绳比赛、家庭两人三足大赛、家庭接力大赛等——通过这些游戏的设计,让小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家的存在”和“家的意义”,让他们不仅感受到自己为父母所重视、所关心,更因为父母的积极帮助、完成游戏,而感受到家庭间其乐融融的感觉,而在这种积极渲染的氛围当中,懂得家的温情,懂得孝敬父母、帮助家人的意义所在。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教学,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在实践当中的表现来有所展示和体现的。因此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经常性地指导学生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当中,提高其在真实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道德品质和活动能力。举例来说,组织学生参与体育器械的擦洗、晾晒和搬运,比如组织学生打扫体育运动室或操场,将学生分组,要求其定期检查体育器材的划痕,培养其守时性和纪律性等,都是有助于培养其责任心、工作积极性的方式。
另一方面,鉴于体育比赛本身的残酷性和竞争性,其中所蕴含的对于胜负的态度、对于规则的遵守、对于对手的尊重都是可圈可点的德育素材,因此笔者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以真实比赛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竞技当中的残酷与“对决”——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是否能够面对结果淡然处之,胜而不骄不躁、败而不馁不颓;能否在落后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斗志,不投机取巧、不亵渎规则;能否尊重自己的对手、尊重赛场——一场比赛足以一目了然。而面对学生品德和思想上的缺陷,面对其学习和行为习惯上的错误之处,合理引导、有效改善,自然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将体育活动与德育相结合,将德育穿插在体育游戏和体育课堂当中,不但是每一位体育教师本身所应承担的教育任务,更是帮助小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品德,养成帮助他人、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等良好品质的有力途径。但是这种结合的过程,亦是两种不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摩擦、相互促进的过程,其并非一蹴而就,亦面临着中途的不断调整和变革。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还需要不断调研、总结和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使其永有益于学生进步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