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眭莉
当前,“互联网+”已经深入到高校的各个角落,该种模式使得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加。虽然,“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可以给大学生接收信息带来更加便捷的渠道,但是也会增加信息平台处理的难度。比如在网络中会出现同一件事多种版本的问题,这就会使可靠信息收集带来困难,在此情况下,大学生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互联网+”背景下,能够将终身学习、开放学习落实到实处。在“互联网+”学习模式下,个人信息素养水平会直接联系到其学习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假如能够积极的获取信息并合理地利用信息,自身学习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在今后的就业中也能够优先获得发展机遇[1]。“互联网+”时代,信息素养已经变成人才考量的因素,现实的生活中也能够感受到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可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获得比常人更多的知识、机遇以及财富,更好地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互联网+”能够给高校的教育带来更加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电子空间,让高校能够按照不同情况进行教育改革。慕课、精品课堂以及在线课程等网络教育资源的萌发直接影响高校传统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电子阅读、自媒体的阅读方式能够将新兴阅读进行教学展现,丰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将传统实体课程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不断弱化,将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网络平台不断拉近,更多的学生感受到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多样化与自主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帮助学生加强信息意识,提升信息认知水平,提高信息分析应用能力已经变成当前教育的必备内容,也是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关键责任[2]。
我国教育部于20世纪80年代就有关指导性意见,要求高校能够开设信息素养的相关课程,并将信息素养的知识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在网络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这样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2004年,我国逐步开设了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相关高校信息课程,但是在教学阶段,由于高校只是单纯设置文献检索的课程,并没有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课程完善与后续课程的细化。面对“互联网+”的全新教学模式,信息素养的教学缺乏时代性,教学的内容也不具备创新性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知识需求,这样的教学环境没有办法满足当前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3]。由于该门课程在教学阶段高校没有足够的重视,单纯进行选修课程的开设,很难满足最终的教学需求。
很多高校在信息素养教学方面只关注信息检索与利用,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停留在只会检索信息就具有信息素养的能力误区。由于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将信息获取技能、信息应用技能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融合应用,在多方面知识融合下才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在此教学背景下,高校对于信息素养的教学理解存在明显偏差,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解不到位,使得学生信息素养课程知识没有及时更新与完善。
当前,我国对于信息素养课程的开设往往采用教学机构进行知识教学,但是在机构的选择方面没有整体规划,最终的教学目的也会有所差异,对于有机整体性的特点无法落实。高校信息素养计算机中心主要负责计算机应用课程,图书馆则承担信息检索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会对信息态度、信息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教学[4]。在此教学模式下,不同教学领域的教师都会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讲授,但是缺乏信息素养教学的整体性规划。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检索与利用的课程重视技术技能培养,对于信息意识以及信息道德方面的知识并不涉及,缺乏对于信息意识等知识的思考,会让学生在信息交流方面存在盲目信谣与造谣的问题。在教学中单纯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技术应用方面知识的吸收,枯燥的人文思想知识以及道德评价能力的提升不容易激发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兴趣。在分散性、条块化的知识体系中,无法落实“互联网+”时代下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最终要求。
信息素养就是在信息时代中人们具备的处理信息的综合素质能力,可以根据信息素养的内容分成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及信息道德几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就是人们对于信息内容的思想、观点以及态度的整合,对于处理信息较为敏感的人来说,自己对于信息的判断力以及洞察力就是信息意识高的人群。信息知识代表一切同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内容整合。信息能力就是人们利用信息进行相互交流、评价、检索以及管理的能力。信息道德就是人们对于信息内容所持有的态度以及价值观念。信息意识会直接影响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的内容,并对信息的传播广度产生阻碍。在“互联网+”的背景模式下,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必备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信息素养的整体教学效果[5]。
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本身就是以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信息意识以及信息处理能力为最终的教学宗旨。该门课程并不是单纯的技能教育,为了给大学生适应信息化的社会奠定基础。20世纪初,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就对该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并制定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在标准中明确了所需信息的内容以及信息的范围,并将其信息的选择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以及价值观念中,更好地使用信息完成工作与学习中出现的任务。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可以根据全新的教学需求进行教学改进,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加强信息能力教育,通过信息理论方法以及技术能力方面的知识教学提升学生对于信息的应用以及处理能力;其次,加强信息意识教育,将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更新意识等道德规范守则作为学习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实践分析,让学生明白信息意识的重要性与关键性;最后,信息观念教育,将信息来源、信息认识以及对待信息的态度进行日常的教学落实,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对于今后就业影响与学习的意义。
在全新教育模式下,对于信息的检索以及使用能够直接影响个人的学习与工作效率。高校的信息素养教学需要从学生入学出发,将该知识与其他专业学科进行整合教学,提升信息培养完整性。按照不同学生的需求情况进行相关技能的强化训练。对于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来说,偏重对于图书馆的认识与图书馆信息的教育;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来说,偏重对实践检索能力的提升;对于毕业生来说,强化信息的应用与分析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今后的就业需求。将信息素养放在学生的必修课程中,提升课程的实践性,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的方式感受到应用的乐趣。
打造多方合作平台的模式也能够更好地推进课程的教学效果。信息素养本身就不是单独存在的内容,需要同人文素养、知识素养进行相互的融合教学,单一性的课程内容没有办法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学生来说,只有综合能力的提升才能够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对于学校来说,只有提高信息教育的环境,才能够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合到学生的专业知识中。对于教学工作者来说,全面提升教师团队的信息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信息素养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树立正面榜样。
对于信息素养来说,国外首先建立信息素养的标准,以这样的标准形式促进教学的规范性以及体系化。这种经验值得借鉴开发信息素养的课程,并采用信息素养认证的模式得到大家的认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知识整合可以更好地推进信息素养今后的发展,为课程后续的可持续建设作出保证。
当前,“互联网+”的模式已经渗透到高校的教育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网络化生存状态。随着网络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对于大学生来讲,信息素养的水平提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生活与学习,与他们的成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当前高校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内容。改善当前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的目标,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