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就业导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

2020-11-23 12:16冷小青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2期
关键词:就业观思政课导向

文/冷小青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学生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分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1]。高校思政课不能仅仅囿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该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助力学生做好就业定位,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就业导向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正确认知和定位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或者都会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眼高手低的情况也普遍存在,这对于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就业都是极为不利的[2]。高校思政课本着育人原则,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也应该把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作为一个导向。使学生完成自我认知和定位,在心理上做好就业准备,有计划地确立就业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避免日后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出现不适和恐惧以及迷茫等等状态。

(二)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和职业要求

当前,市场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各行各业不仅要求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同时还要求人才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就业知识和就业观念的渗透,学生在毕业后面对激烈的竞争和陌生的环境,容易产生不适感,甚至还会出现不知所措、迷茫等问题[3]。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就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环境,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学生在工作中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及时调整负面情绪,从而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三)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反过来也能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拓展方向和途径。思政课教师关注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了解更多学生就业方面的内容,清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思政课引导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把鲜活的就业市场的经典事例贯穿到思政课的教学与实践当中去,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就能有的放矢地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

二、就业导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问题

(一)就业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流于形式

很多高校对思政课不够重视,对就业导向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注更是蜻蜓点水,没有对学生的专业实际情况和就业前景进行分析。实际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大部分的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也并不十分重视,相比较思政课的理论学习,学生们更愿意把时间花费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因此,即使强调就业导向,许多学生应付了事,思政课的教学也难免流于形式。

(二)就业理念和思政课融合度不高

很多教师在思政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操作方面的关注,特别是未进行面试技巧和择业技巧的讲解。不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就业思想教育,致使就业和思政课两张皮,二者融合度不高。另外,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主体无法从教师转化为学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而对学生就业的作用微乎其微。

(三)学生缺乏就业实践教育机会

思政课的教学以及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就业教育,多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这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的一个通病,也是导致当代大学生眼高手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学生被关在书斋里,实践经历少,接触就业市场的机会也相当少。实践是理论“内化”的重要环节,外部灌输的理论,没有经过社会实践,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觉性都不强,不能真正实现“内化”“入脑”,更不能成为一种信念,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就业导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具体策略

(一)加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与就业指导的融合

1.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网络信息化的环境下,学生获取知识更便捷,学习渠道更多,比如慕课、微课、远程教育等,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4]。重点是教育学生把个人的发展和人生的梦想融入国家的总体布局中,把职业选择和国家的人才战略结合起来,端正就业态度和确立正确方向。通过就业来实现奉献祖国和服务人民,通过就业来回报家庭,通过劳动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其中,教师的因素至关重要。高校应组织思政课教师的相关培训,让教师走出校门,更多地了解外部的职业世界,以弥补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而且,思政课涉及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开展就业观的教育,力量过于单薄。要将各院、系、班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纳入进来。另外,也可以聘请一些校外的指导教师,请他们也参与进来,具体指导学生。

2.构建完善的思政课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整合机制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就业指导渗透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对自身的专业所学和就业前景有更深刻的把握,以便合理调整自己后续的专业学习策略和职业规划。只有认清形势,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才能为就业和以后的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就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很多学生面临很多问题,思政课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正确看待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多元化能力测评

以往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能力的评价,不只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看学生多种表现。借助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标准,更好地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的就业发展奠定基础。例如,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中,我们可以分为两大评价指标:一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实践能力的高低,而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以细分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课堂学习表现的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学生在同学中为人处世的能力等等。这些指标的设立都是建立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背景下,对于学生日后的就业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多元化能力评价过程中,教师也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及时加以调整改革。

(三)重构思政课教学课程,组织就业实践活动

就业导向要求高校在思政课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方面重新设计和优化,需突出课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5]。首先,高校要结合学生专业和职业特点,对职业课程进行规划,在保留原有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同时,融入与职业有关的内容,对教学进度和总体难度进行调整,加强课程的内在联系和关联性。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优化各个知识点的逻辑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知识结构,促使其更好地消化教学内容。最后,在课程重构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在理论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实践,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是以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活动环节的内容安排比较少。但是基于就业的导向,高校就要突出和发挥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实践的机会与空间,促使其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内化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就业活动:首先,就业是一项具有实践性的行为,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其次,高校要与合作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将学生有计划地送到企业中,让其感受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不断积累就业经验;最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附近的企业和公司进行观摩,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岗位意识、职业精神和道德品质,促使学生深化对责任和义务的感悟与理解。

四、结语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的持续发展要注意就业导向。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三观”教育中融入就业观、择业观,应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在教学和实践中,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通过亲身体验、面对面地了解就业相关知识,并对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理解。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中,达到开拓思维空间,加深对社会的了解,逐步确定和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提高就业能力的目的。两者互为补充,有助于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猜你喜欢
就业观思政课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偏向”不是好导向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