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曼丽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达州市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的核心地带,其红色文化源远流长、种类丰富。加强对达州红色文化的开发、保护和运用,并将其有效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对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达州地处大巴山南麓,历史上很多的红色活动、红色遗迹都在这里交织,陈毅、刘伯承、徐向前等许许多多的将领都在这里留下了红色印记,红色文化十分厚重。2016年8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达州是红色文化传承区等定位,充分肯定了达州市红色文化的价值,为达州市红色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根据中共达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革命遗址普查数据得知,全市现有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场馆328处,其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9个。另外,被确定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1个,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4个,确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9个,确定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12个[1]。
如此丰富的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场馆赋予了达州市红色文化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样性。达州市在我国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进程中,都有着独特的功能。比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红四方面军对敌作战的主战场,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战后方物资重要供给地,在解放战争时期是华蓥山大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不同的功能定位,使得达州的红色遗迹呈现出了多样性特征,为达州红色文化的多样性打下了基础。以红色遗迹为例,达州市的红色遗迹不但有革命纪念馆,比如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革命遗址比如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等,更有《巴山儒将魏传统》《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志》《开国上将陈伯钧》等一大批红色文化传承书籍,为达州市红色文化注入鲜活的印记。二是独特性。达州市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丰富多彩的红色印记外,还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比如,发生在达州境内的宣达战役和万源保卫战,宣达战役的胜利使川陕革命根据地达到鼎盛时期,万源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六路围攻”,保卫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并成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力量。此外,达州历来出将帅,1955~196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的四川籍人物共有98位,其中达州有21位,占全省的21.5%[2]。2017年,达州市成立了巴山红军学院,授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校学员学习实践基地”等,为宣扬达州红色文化、丰富达州红色文化提供了重要平台,更为达州市的红色文化增添了独特魅力。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红色文化是鲜活的文化、是先进的文化、更是极具教育意义的文化,将其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是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在前,充分说明了思想性是思政课的首要特征。明确思想性,首先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职院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思政教师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运用革命事迹、革命人物的思想观念等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情操、精神追求等;二是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规定,决定了思政课的建设深度,发挥着价值承载的基本作用,直接体现了“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个基本要求[3]。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学目标与中学阶段不同,其对学生的理论性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等具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进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三是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亲和力是思政课的温度所在,是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思政课的直接着力点。所谓亲和力,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同化力。红色文化中有许许多多鲜活的素材,这些素材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将红色文化中的红色经典、红色事迹、红色遗迹等应用于思想课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主动性,进而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四是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针对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要求,在思政教育效果达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体现着思政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客观存在实效性不高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针对性不足。将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中,可以使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等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不断加强思政课建设,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在思政课建设中,我们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引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将达州市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着重发力。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要将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有机融合,首先要在教师队伍上做好文章。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对达州市的红色文化要真学、真信、真用,这是将达州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深入学习掌握达州市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核心内涵等基础性知识的前提上,主动深入挖掘达州市的红色文化资源,理清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逻辑联系,持续提升红色文化素养,为讲好达州红色文化打牢基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找准红色文化与思想课教学的契合点,将红色文化贯穿于思想课教学的全过程,尤其要注重选择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素材,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育人实效[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要切实做到分门别类。一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达州红色文化的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步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政课,该课程承担着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重要任务,其总体框架逻辑为“人生选择——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价值理念——道德觉悟——法治素养”,几乎在每一个章节中都能融入达州红色文化基因。比如,在坚定理想信念章节中,可以将达州历史上的革命先烈为了共产主义不懈奋斗的英雄事迹融入;二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达州红色文化的融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充分反映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党的重大理论观点、战略思想、工作部署,对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政理论素养意义重大。我们要把达州市建设发展中形成的红色文化以及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的举措与该课程的教学结合,以此深化学生对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此外,在达州市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具体实践中,地方政府要深入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高校党委要加强组织领导,两大主体相互配合、协同发力、找准切入点,切实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以持续提高立德树人实效。
本文提出将红色文化作为载体,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工作中。达州市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持续提高立德树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