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美丽 由国艳
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中,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不同个性、特点爱好等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结合不同引导与指导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进而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并以此设计出符合自身未来就业发展方向。这种教学方式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科学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新形势背景下,国家、社会对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课程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与人才培养方式[1]。从现阶段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课程发展现状看,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亟需院校深入研究分析、改进。对此,为培养出具有新形势下高素质、复合型现代化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加快探索与研究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与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后续发展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学生就业问题日渐严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尚未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对自身定位的不准确;另一方面,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这就会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缺乏正确的就业心态、职业定位也发生偏离。现阶段,我国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普遍存在起步较晚、教育理论匮乏、发展相对落后现象,与一些国外高水平教育国家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因此,对于全国所有高校来说,改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改革职业生涯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阶段,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当前毕业生面对的巨大压力。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若要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院校需根据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更新与变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匹配毕业生就业需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改革,毕业生能够根据当前社会发展方向,制定更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未来发展方向,以提高自身参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知识技能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其次,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科学合理规划职业发展的能力。院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理论知识,还应增强对于学生就业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通过改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毕业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对学生就业的需求,从而更好发挥自身潜质。同样,学生通过正视自己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就业观,从而提升具备科学合理规划自身发展方向与匹配岗位目标的能力。最后,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除了要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各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推进,一方面能够让高职院校毕业生了解自身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毕业生入职后更快地适应工作中的环境的能力。
高职院校教育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实用性与实践性。然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理论化教学,严重缺少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缺少近距离接触社会上的企业、岗位的机会。授课方式同样仍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多为“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课堂吸引力不足,教学方式枯燥,学生就难以提起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毕业后职业的选择与规划。
由于社会上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成为当前所有院校毕业生面临的一大难题。这就意味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更为专业、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师团队。然而,当前多数高职院校职业规划课程教师杂而乱,任课教师多由专业课教师兼职授课或者由班级辅导员担任授课。而且,针对职业规划课程也没有相关科研负责人进行相关指导,专家、教授更是少之又少。由于没有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其专业能力素质有限,就会严重影响教学热情,极大降低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无法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高职院校缺乏丰富、多元、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考评体系,同样是影响毕业生难以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考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方式多从单一维度开展,即从教室的出勤率、教师课堂授课情况与期末考试情况等维度开展教学评价。这导致教师在教授课程中也难以提起激情,教学质量严重下降。而且,多数高职院校也没有后续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跟踪评估机制,缺少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自我评估、反馈等机制。学生就业课程评估体系也缺乏专业性与合理性。
高职院校之所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利,与院校重视不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部分高职院校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导致学生忽视该课程的重要性。院校在课程上的投入相较于专业课较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时安排较少,多为大班教学。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课上教学秩序混乱,学生逃课、旷课现象频发;其二,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的资金投入较少,课程建设不完善。这就导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专项科研成果较少,实践教学同样缺乏。学生难以获取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知识内容,自然无法更好地面对就业问题。
高职院校若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必须改革传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首先,院校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院校要不断开展“第二课堂”,加快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地考察学习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可以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增加社会上部分热点问题与案例展开深入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职业方面的能力。总之,不断改革与创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还能充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新形势下,若要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一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充足的优质师资队伍:首先,根据院校自身实际情况,与优秀企业展开合作,吸收企业内部精英、行业专家及高校学者等人组建本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力量;其次,可以根据职业规划课程实际教学内容,定期对任课老师开展相关培训,全方位、立体化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最后,任课教师可以定期与各大院校老师展开交流与沟通,并通过职业资格认定提升自身授课方面的专业化水平与业务能力,从而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团队。
第一,对职业规划课程教学过程、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应逐渐从单一维度层面转向多维度层面,向考察老师综合素质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责任担当及岗位胜任能力方面展开扩展,保障评价的科学性与全面性;第二,对教师的评价除了需要考评其教学能力与水平,还要关注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与个人品质,同时要重视教师的育人能力与成效;第三,除了传统考试考评教师、学生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增加对师生实践方面的测试考核。例如,可以对学生的研究主题作业展开测评,通过其完成度与实践成果测试师生之间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考评。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配合能力,也可以促使学生、师生更加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首先,针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知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立德树人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市场需求,分年级、有重点地对课程内容展开设计;其次,院校要加大对学生实践方面的授课,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将课堂融入企业,从而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最后,院校要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进行融合,不断探索线上线上融合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效率。另外,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借鉴其他院校已经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以此丰富本校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融合创新,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与时俱进。这样一来,毕业生可以更多更好地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最新的知识内容,提高就业率。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与大学生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逐渐引起了各所高校的重视。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整合各方优质教学资源,不断改革本校内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从而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这也会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出具有更多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较强、适应能力强、有社会责任、创新精神且综合素质能力高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素质人才。